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66)
2023(3674)
2022(3140)
2021(2948)
2020(2312)
2019(4928)
2018(4861)
2017(8817)
2016(5013)
2015(5682)
2014(5790)
2013(5464)
2012(5301)
2011(4849)
2010(4914)
2009(4702)
2008(4806)
2007(4585)
2006(4092)
2005(3779)
作者
(15589)
(13194)
(13054)
(12333)
(8223)
(6440)
(5996)
(5173)
(4953)
(4626)
(4568)
(4356)
(4126)
(4112)
(4073)
(4028)
(4024)
(3990)
(3791)
(3738)
(3279)
(3268)
(3126)
(2923)
(2912)
(2909)
(2896)
(2875)
(2700)
(2678)
学科
(23920)
经济(23896)
管理(13683)
(10155)
地方(9254)
(8442)
企业(8442)
方法(8049)
数学(6618)
地方经济(6459)
数学方法(6453)
中国(5958)
(5905)
(5037)
理论(4786)
业经(4291)
(3885)
(3751)
环境(3703)
(3668)
农业(3421)
教育(3342)
(3302)
金融(3300)
(3084)
贸易(3081)
(3022)
(2939)
(2914)
(2887)
机构
大学(75592)
学院(75386)
研究(27274)
(26158)
经济(25425)
管理(25140)
理学(21394)
理学院(21018)
管理学(20402)
中国(20296)
管理学院(20253)
科学(18910)
(16792)
(14592)
研究所(13265)
(12744)
中心(12643)
(12634)
师范(12513)
(12256)
(11855)
业大(10887)
北京(10487)
师范大学(10154)
农业(10098)
(10098)
(9877)
财经(9364)
技术(8886)
(8678)
基金
项目(49313)
科学(38715)
研究(35223)
基金(34762)
(30924)
国家(30661)
科学基金(25775)
社会(22158)
社会科(20865)
社会科学(20858)
(19827)
基金项目(18166)
(16910)
自然(16570)
教育(16466)
自然科(16190)
自然科学(16186)
自然科学基金(15854)
编号(14566)
资助(14085)
成果(12551)
重点(11586)
(11383)
课题(10527)
(10357)
(9647)
科研(9267)
计划(9113)
创新(9086)
发展(9018)
期刊
(32785)
经济(32785)
研究(21453)
中国(16898)
学报(14827)
科学(12786)
(11981)
教育(11753)
大学(10895)
学学(10154)
管理(9875)
(9103)
农业(8271)
技术(6730)
(5828)
金融(5828)
图书(4997)
财经(4931)
(4841)
业经(4809)
资源(4613)
经济研究(4608)
(4347)
(4313)
科技(4101)
问题(4042)
业大(3816)
统计(3787)
(3757)
(3730)
共检索到117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洁群  邹潇  
自画像和自拍像都是建构人类自我形象的审美方式,都有记录真实的原初目的,都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画像自文艺复兴后真正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出现在历史舞台,艺术家从隐身于画布之后到逐渐进入画面中心,是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权力的表征;随着手机媒介的出现、大众的热情参与,自拍像成为一种大众表征自我、传达自我的传媒艺术。从镜子到芯片镜头的工具媒介变迁、从边框形式的固定到游移,自拍像解构了自画像时代艺术家建立的艺术威权,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的"误认"和个人的"缺席"。考察自画像和自拍像的审美嬗变,可以了解艺术媒介对人像艺术、社会以及个人生活体验产生的深刻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才庶  
当代艺术哲学中关于媒介的本质与作用问题产生了不同争论。“媒介特殊性”源于莱辛诗画界限之说,强调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媒介。当代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对“媒介特殊性”进行了持续批判,提出要“忘掉媒介”。他强调不同媒介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却只是把媒介看作物理材料。“媒介特殊性”理论在当代艺术哲学中复苏,“媒介之巢”与“媒介轮廓”之说相继被提出,它们不再把媒介看作材料,而是把媒介视作技术、资源和符号的统一。从总体上讲,当代艺术哲学中的这一媒介之辩还是把媒介视作艺术表达的工具。只有超越媒介工具论,才能超越媒介之辩。媒介包括物质基础与语言符号两个层面,审美感知经由媒介之途抵达多元的艺术实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秦良玉  
作者首先分析了“树魂立根”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树魂立根”这一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对高校艺术教育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艺术教育属于“深层审美教育”,它与“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艺术教育促进“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必须放弃功利主义的德育观,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及主要举措。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晶   胡深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在构思与外在表现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指出媒介不仅会影响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而且会影响其艺术创作的方式;鉴赏论维度的研究肯定了艺术媒介自身的价值,认为媒介和形式自身的品质就足以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围绕艺术媒介所展开的三重维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艺术媒介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而且对艺术媒介理论的建构颇具奠基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友峰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精神性"转向"世俗性",文学理想从"审美救世"转向"娱乐消费"。这种异变引发了文学审美空间的变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走出异变的途径在于:摆脱媒介的形式偏好,面向文学的实践召唤;恢复文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功能;呼唤一种"尊灵魂"的文学创作原则。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应慧  余斌  邹金成  
高校党建工作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年轻而有朝气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计武  
黑格尔主义把历史视为经验事实和先验理念的结合,是神圣的精神在时空中的逻辑展开。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赛德尔迈尔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人的精神症候——中心的丧失,它意味着上帝之死、艺术的非人化和整合艺术品的解体。与之不同,格林伯格则把艺术媒介的分立视为现代艺术追求艺术纯粹性的进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跨媒介艺术史旨在以艺术跨媒介性的目光重写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历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剑锋  
日常生活产品经由当代设计艺术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则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图像符号系统。形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抽象的概念灌输和说教实现,而应该在与中国民众日常消费生活的创造性融合中,通过触手可及、形象生动的形而下之器来"润物细无声"地达成,在审美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认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荣  杨德强  
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要经历从发展特色项目到整体文化生成、从自发关注到自觉引领的过程。宜昌市实验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成功地发展了艺术特色,然而仅有特色是不够的。学校在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凝炼出"首善文化"理念,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框架,提出从艺术特色到首善文化嬗变的构想,其核心是培育形成"以善孕善"的环境文化、"善中求善"的制度文化、"以善育善"的课程文化、"以善养善"的活动文化以及"尚善至善"的主体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黎斌  
从社会职能角度切入,广播、影视、新闻等都属于艺术传播形式,虽然它们在传媒产业框架中处于不同层次、具备差异性功能,但在发展、演变、创新等过程中又具有共通点,均表现出对传媒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及依赖性。媒介融合是传媒技术的一次升华,它以互联网技术为聚合力,实现多元媒体形态的"一体化"重构,加速了内容生产方面的资源、工艺、产品等深度整合。在媒介融合技术力量倒逼之下,高校传播艺术整合教学势在必行,这是化解传媒人才固守单一领域、仅有单一技能的有效手段。《走向融媒时代的影视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由刘迅、李城著写,本书以影视艺术教育理论为出发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丁勤  
从分类学视域来说,高职艺术类教学更为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中,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设定科学的教学范式,促进创新型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立,让学生进入自主性终身学习状态,并最终可以达到创新性地解决工作场境和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复杂程度各异的问题。高职艺术类教学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为的是使教学目标能够契合时代发展进程,探讨职业教育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需求目标,总结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办学层次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取得的经验,并运用多元化的评价视角来强化认证并推进新型方法理念的研究深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晓雪   冯健  
在社交媒体构建起全方位媒介化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背景下,论文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宋庄艺术区为例,探究中国语境下媒介与传播对地方的多重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及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力量主导的传播领域,为实施地方品牌营造、地方形象重塑和发展战略转型,分别对宋庄艺术区实施了合法化、产业化与商业化三阶段的媒介建构策略。外部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对宋庄的媒介建构一方面服从政府塑造的宋庄作为文化艺术高地和打卡旅游地的形象,巩固了政府话语在地方传播和地方代言上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又基于短暂的在地体验揭示出一种与官方话语不同的地方意象。艺术家作为长期生活的内部群体,通过草根和非正式的短视频实践,自下而上地将宋庄建构成一个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私人情感密切结合的地方,打破了他者视角对自身主体性与宋庄真实艺术生活的遮蔽。论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提供中国艺术区的案例研究,丰富了地方表征与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媒介地方与现实地方以及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理解宋庄的发展特征以及少被关注的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星渊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传媒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媒介融合对文化艺术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落后的西部地区,其文化艺术产业如何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利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西部省市,乃至国家战略考量的重点。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甘肃省媒介融合的现状、甘肃省文化艺术产业的现状,探讨了媒介融合条件下甘肃省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困境、机遇和策略。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晶  
艺术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一般认为,艺术媒介只存在于创作的外在表现阶段。这对于媒介在艺术创作的内在思维阶段的功能缺少认识。本文主张,媒介具有物性,却不能等同于材料,它是一种整体性的符号系统。在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内在阶段,媒介就是艺术构思的主要元素。文学家、艺术家以长期训练而获得的媒介感来感受外物、把握世界,并由此生成审美意象和内在的整体构型。呈现在艺术品中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而审美情感是由自然情感升华而致的。审美情感的获得,是离不开内在化的媒介的;反之,媒介在艺术思维中的运行,也是以审美情感作为动力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某些认知偏差或操作局限,学校美育时常沉溺于审美素养的浅表化增值。儿童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素朴审美力为审美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而此前其在学校美育中并未得到应然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实意义来看,学校美育在于满足儿童的生理与本能、社会生存、生命存在的审美需要。审美素养作为学校美育的追求,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体验、行动和信仰。为实现审美素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将儿童的素朴审美力作为坚实抓手,努力通过对素朴审美力的彰显、发掘和升华,实现从素朴审美力到生活艺术家的跨越,实现从用美培养儿童到培养美的儿童的突破。最终,达成学校美育从个体小美到万物至美的超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