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4)
2023(13575)
2022(11634)
2021(10859)
2020(9103)
2019(21180)
2018(20896)
2017(38335)
2016(20887)
2015(24097)
2014(24488)
2013(24676)
2012(23881)
2011(22131)
2010(22452)
2009(21030)
2008(21177)
2007(18888)
2006(16990)
2005(16110)
作者
(63084)
(52786)
(52630)
(50441)
(33683)
(25417)
(24114)
(20493)
(20165)
(19072)
(18201)
(17835)
(17173)
(17003)
(16832)
(16503)
(15714)
(15616)
(15411)
(15233)
(13627)
(13086)
(12870)
(12109)
(12010)
(11945)
(11907)
(11850)
(10818)
(10655)
学科
(99377)
经济(99270)
管理(53924)
(53471)
(40001)
企业(40001)
方法(37920)
中国(33525)
数学(33435)
数学方法(33134)
(28516)
地方(26135)
(21705)
业经(20431)
(20427)
贸易(20407)
(19963)
(19787)
农业(19180)
(19061)
(17933)
银行(17892)
(17353)
(17219)
金融(17216)
(15062)
(14628)
环境(14537)
地方经济(14270)
技术(14125)
机构
大学(310434)
学院(307171)
(136049)
经济(133278)
研究(119211)
管理(111230)
中国(93280)
理学(92913)
理学院(91687)
管理学(90284)
管理学院(89669)
科学(70597)
(68979)
(62382)
(61920)
研究所(55706)
(54855)
中心(54150)
(49435)
财经(47713)
北京(45196)
(43745)
师范(43361)
(43227)
业大(43156)
农业(42718)
经济学(42627)
(42238)
(39325)
经济学院(38302)
基金
项目(192006)
科学(150279)
研究(143021)
基金(137627)
(120092)
国家(119067)
科学基金(99720)
社会(90792)
社会科(86082)
社会科学(86061)
(73644)
基金项目(71463)
教育(64618)
(63118)
自然(61121)
自然科(59662)
自然科学(59638)
自然科学基金(58574)
编号(57837)
资助(57313)
成果(49447)
(47176)
重点(44155)
(43423)
课题(41349)
(39705)
发展(38313)
国家社会(38037)
(37705)
创新(37402)
期刊
(160045)
经济(160045)
研究(101994)
中国(73262)
(51392)
学报(48411)
(47867)
科学(44770)
管理(42238)
教育(37833)
大学(36223)
(35398)
金融(35398)
农业(34731)
学学(32888)
技术(27049)
经济研究(26187)
业经(25020)
财经(24050)
问题(21450)
(20925)
图书(20333)
(20019)
(19661)
国际(17977)
世界(17364)
技术经济(16255)
(15421)
论坛(15421)
书馆(15235)
共检索到505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讨论了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考古三大刊近十年(1995-2005)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认为近十年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较快,文献数量一路攀升;但虽有篇数的“量”变,却缺乏“质”的飞跃,所以现阶段我国科技考古事业仍然处在所谓的“发展后期”;分析预测在2005年之后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方法需要改进,即要结合被统计的文献内容,更要关注被统计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以期尽量客观。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丹  
童年考古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是仅有四十余年发展历史的研究领域。在考古学的女性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童年研究的推动下,儿童从考古学的边缘转变为研究的中心。童年考古学为多学科视角的童年研究增添了考古学的维度,并且带来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更新。童年考古学认为,儿童既受到社会文化的作用、成人的影响,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文化创新。童年考古学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的新视角,能够促进包括儿童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成人创设有利于儿童生长的物质文化。这需要反思成人为儿童构建的物质文化,认识儿童自身对物质文化的创造,最终实现儿童和成人对物质文化的共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立新  
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毅  
历史文献对于宋辽以后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考古学主体立场出发,以准确的历史文献作为佐证材料,有助于加深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认识和解读、开拓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形成的“新的历史记录”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讲述,与传统历史叙事互相取长补短,异同互见、相得益彰。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奉国和  奉永桃  
检索2000年-2009年国内图书馆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按照论文年度分布、期刊分布、著者情况、主题特征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图书馆管理、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综合应用等方面进行主题评述,指出图书馆数据挖掘研究存在的问题,归纳该领域研究热点。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成小娟  张文兰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弥补国内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2006—2016年近十年关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分别采用可视化的引文分析、共词分析梳理了国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的分布情况和研究主题,并在深入分析典型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各个主题的具体研究内容。最后,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为国内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玉春  
20世纪初,欧洲近代考古学随着列强派往中国的考察队传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式诞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中国传统金石学著作,同时翻译出版了欧洲及日本的包括考古学理论、考古方法论、考古成果等的考古学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兴志  张伟广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限定主题检索得到1998~2018年中国规制经济学研究论文20026篇,运用Bicomb、Ucinet和Net Draw等软件,从不同视角分析学科发展轨迹和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规制经济学学科发展以2008年为节点,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不同类型的期刊起着助推作用;学科研究主体多元,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优势明显,而作为独立学科发展仍需加强;学科研究主题与中国经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不同阶段的研究重心有所不同,不同高校的研究主题也有明显的偏好和特色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本文以考古资料为主,考察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的发展特点,探讨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分析影响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新认识明州制瓷业在越窑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经历了从初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上林湖和东钱湖两个制瓷中心。晚唐、五代、北宋中期的明州秘色瓷代表了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明州经济的发展、优良的制瓷环境、便利的运输条件、高超的工艺以及强烈的社会偏好,促进了明州制瓷业发展。北方青瓷发展和南方新瓷的崛起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明州制瓷业逐渐丧失竞争力,开始走向衰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国强  
借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方法,对证券分析师话语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揭示证券分析师话语内在逻辑潜在的实践行动性,以期通过这种研究为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