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8)
2023(2166)
2022(1620)
2021(1540)
2020(1019)
2019(2174)
2018(2031)
2017(3964)
2016(2272)
2015(2415)
2014(2243)
2013(2118)
2012(2114)
2011(1982)
2010(2016)
2009(2064)
2008(2100)
2007(1728)
2006(1580)
2005(1633)
作者
(5682)
(4822)
(4615)
(4585)
(3071)
(2271)
(2234)
(1877)
(1776)
(1719)
(1580)
(1554)
(1542)
(1535)
(1506)
(1423)
(1382)
(1362)
(1345)
(1212)
(1116)
(1105)
(1099)
(1063)
(1063)
(1037)
(1008)
(979)
(971)
(962)
学科
(6710)
经济(6688)
管理(6629)
(5796)
(5284)
企业(5284)
(2881)
(2809)
(2525)
(2476)
方法(2401)
业经(2263)
中国(2145)
工作(2092)
体制(2027)
(1932)
金融(1929)
数学(1873)
数学方法(1857)
(1827)
财务(1827)
财务管理(1821)
企业财务(1781)
(1548)
国家(1509)
(1507)
公司(1449)
环境(1414)
(1414)
银行(1414)
机构
大学(33972)
学院(31434)
研究(12334)
(12156)
经济(11891)
管理(11726)
理学(9839)
理学院(9733)
管理学(9662)
管理学院(9583)
中国(9032)
(7412)
(7373)
财经(5644)
(5627)
科学(5549)
(5480)
师范(5473)
中心(5342)
(5190)
北京(5044)
研究所(4944)
师范大学(4741)
教育(4624)
(4506)
(4442)
财经大学(4324)
经济学(4008)
(3652)
研究中心(3594)
基金
项目(19341)
研究(16219)
科学(15658)
基金(14388)
(12073)
国家(11949)
社会(11264)
社会科(10572)
社会科学(10567)
科学基金(10068)
教育(7890)
基金项目(6852)
成果(6822)
编号(6705)
(6344)
(6086)
资助(5131)
自然(4979)
国家社会(4939)
(4930)
课题(4911)
自然科(4843)
自然科学(4842)
自然科学基金(4761)
(4659)
(4658)
教育部(4519)
项目编号(4502)
重点(4494)
(4098)
期刊
(14667)
经济(14667)
研究(12290)
中国(6640)
教育(6462)
(5867)
(4538)
金融(4538)
管理(4383)
学报(4131)
(4001)
科学(3991)
大学(3838)
学学(3246)
财经(2863)
农业(2809)
世界(2652)
国际(2458)
(2444)
经济研究(2268)
社会(2137)
(1987)
(1949)
比较(1922)
(1810)
论坛(1810)
业经(1762)
问题(1747)
图书(1731)
技术(1685)
共检索到51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叶俊英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基金业违规行为的表现形式,相关的执法机构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以及完善基金治理的措施,特别就这次违规事件探讨了共同基金治理结构安排的有效性,并从理论和实践论证了外部治理在基金治理中的重要性,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基金业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武彪  
美国相继爆发的部分公众公司财务欺诈和共同基金丑闻事件,与美国各监管机构针对这一系列事件所采取的快速、高效的应对措施,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思考。在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性文件中,《2004共同基金改革法案》被业内人士给予了较高评价,被认为可能对美国共同基金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①本文通过对美国基金丑闻的回顾和该事件最新进展情况的介绍,结合《2004共同基金改革法案白皮书》对《2004共同基金改革法案》进行了简要述评,以期对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越  
自2001年年末美国爆出安然公司会计假帐事件以来,接二连三暴露出一系列财务丑闻,像环球通信、世界通信、施乐、默克、奎斯特通信等许多大公司都榜上有名。这使公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黎翠梅  
一、美国上市公司丑闻暴露出其公司治理模式的某些缺陷和漏洞 2002年,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施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相继爆出假帐丑闻,令业界一片哗然。不久,世界著名的威斯评级公司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盈余报告的问题。假帐现象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暴露出美国现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亚琴  
以基金"老鼠仓"丑闻为案例,本文为加大违规成本达到基金监管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检验投资者"用脚投票"对基金管理者过错产生的惩罚力度,说明基金监管以加重惩处来威慑违规行为的必要。基于"损失厌恶"原理,本文首次在理论上说明加重处罚比提升激励更能制约基金管理者行为。我们发现,开放式基金赎回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基金监管补充方式,投资者"用脚投票"可以让基金管理公司为"老鼠仓"担负连带责任,加重其违法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其行为。而且,由于受损投资者补偿机制缺失,来自基金个体投资者的惩罚更甚于机构投资者。然而对于违规的基金经理本人,投资者"用脚投票"却力所不及,因此通过其他监管方式加大个人的违规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翼  马光  
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丑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检验了被中国证监会、深交所和上交所公开实施处罚的上市公司,发现一些公司治理特征与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相关。这些特征包括公司控制人的类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董事长持股比例,以及领取报酬的监事比例。没有证据表明其他一些治理特征与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有关,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数量,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监事会的规模等。我们还发现,一个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与当地的信用和法制发展水平相关。一个地区的信用水平越高,当地公司发生丑闻的可能性越小。另外,一个地区检察院立案的经济案件数越高,当地公司越有可能发生公司丑闻。而一省法院受理的经济诉讼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卢福财  周倩  
安然等公司相继曝出财务丑闻后,人们对美国的公司治理制度(特别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功效表示怀疑。美国国会、证监委和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都要求加强对董事会权利和诚信的监管并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修改。本文介绍了美国近期对有关独立董事等公司治理制度所作的修改或完善,并结合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分析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经验和启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传彬  伍中信  葛干忠  
东芝一直被视为日本规范公司治理行为的"优等生",然而近期的财务丑闻凸显了日本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失灵。公司治理结构是同企业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资本市场、金融环境等都会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丑闻的发生意味着形式主义的公司治理很严重,应追求适应外部环境能力提升公司价值的治理模式。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颁豪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在美国极为流行的一种融资、持资和有价证券管理相结合的金融工具;是投资目标相同的众多私人投资者和机构共同集资、委托专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并盈利的资金管理机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益智  
美国共同基金之管窥益智在一个各方面都发展得较为成熟的经济中,证券市场的影响会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美国就是这样一种较为典型的经济。由于证券市场在运作过程中技术性非常强,因此普通投资者大都借助于共同基金间接地投身于证券市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共同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琳  
共同基金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是通过筹集小额的资金所形成的一定数量的投资基金,即由专业经纪人所管理的股票、债券和其它金融证券的投资组合。共同基金以其分散投资、分散风险、进行专业的投资管理、成本低、易兑现、流动性大等优点,而深受广大投资者的欢迎。共同基金于十九世纪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盛行于世界各国,尤以美国最为发达。因此,研究美国共同基金对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具有极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季冬生  
近年来,美国共同基金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放弃"消极治理主义",转向"积极治理主义"。共同基金治理角色的这种变化,提醒人们注意,不要仅仅关注基金的投资功能,还应重视其公司治理功能。有关问题的讨论,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倪淑慧  胡海峰  
从2002年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到2016年富国银行账户欺诈丑闻,美国大公司欺诈丑闻接连不断。研究21世纪以来美国主要大公司欺诈丑闻后,本文发现制度的缺陷,包括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不合理的薪酬制度,让欺诈行为有漏洞可寻;但制度内在的诱导机制,包括监管部门执法不力,特别是华尔街"利润至上"价值观渗透至普通投资者,使得大公司欺诈丑闻不再是一个偶发现象,而成为美国当前制度下的常态;最后给出相关启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林琼慧,王永祥  
上市公司接连出现财务丑闻 ,暴露了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重大缺陷。缺陷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风险与约束机制之间不对称 ,缺乏必要的约束。受这次财务丑闻的影响 ,美国正在进行范围广泛的改革 ,内容包括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对公司高层经理的约束 ,外部审计独立化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 ,对于完善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很有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