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
2023(887)
2022(813)
2021(847)
2020(786)
2019(1691)
2018(1778)
2017(2673)
2016(2012)
2015(2639)
2014(2669)
2013(2205)
2012(2071)
2011(1988)
2010(1983)
2009(1871)
2008(1791)
2007(1724)
2006(1580)
2005(1505)
作者
(4479)
(3761)
(3761)
(3669)
(2381)
(1861)
(1762)
(1528)
(1471)
(1405)
(1260)
(1246)
(1236)
(1235)
(1217)
(1147)
(1143)
(1117)
(1106)
(1036)
(1023)
(964)
(912)
(901)
(866)
(856)
(833)
(830)
(801)
(783)
学科
教育(4622)
(3627)
经济(3621)
中国(3543)
管理(2876)
教学(2543)
理论(2253)
思想(2102)
政治(2097)
思想政治(2071)
政治教育(2071)
治教(2071)
德育(2070)
方法(1768)
研究(1748)
(1681)
学校(1594)
统计(1441)
(1367)
企业(1367)
工作(1323)
学法(1276)
教学法(1276)
高等(1274)
(1259)
贸易(1258)
(1215)
数学(1169)
数学方法(1142)
(1081)
机构
大学(27992)
学院(21547)
研究(8146)
(6454)
管理(6423)
教育(6217)
(6202)
经济(5952)
(5631)
师范(5621)
理学(5309)
理学院(5182)
中国(4992)
管理学(4872)
管理学院(4830)
科学(4557)
师范大学(4531)
北京(4396)
(4137)
(3766)
(3409)
中心(3399)
研究所(3323)
(3226)
(3050)
图书(2973)
业大(2940)
书馆(2907)
图书馆(2907)
财经(2752)
基金
项目(12324)
研究(11405)
科学(9520)
教育(7333)
基金(7248)
社会(6287)
成果(6015)
社会科(5872)
社会科学(5870)
(5427)
编号(5420)
国家(5352)
大学(5316)
(5285)
课题(4688)
(4670)
科学基金(4590)
(4157)
研究成果(3553)
项目编号(3517)
基金项目(3494)
资助(3322)
(3305)
规划(3295)
高校(3123)
(3011)
重点(2956)
(2907)
(2859)
教育部(2805)
期刊
教育(14095)
研究(12405)
中国(8936)
(6217)
经济(6217)
统计(4678)
大学(4049)
高等(3875)
图书(3805)
(3495)
学报(3409)
高等教育(3290)
决策(3145)
书馆(2807)
图书馆(2807)
(2216)
(2191)
科学(2179)
管理(2159)
成人(2073)
成人教育(2073)
职业(2048)
学学(2045)
农业(1718)
教研(1716)
高教(1716)
技术(1464)
(1459)
金融(1459)
情报(1417)
共检索到43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冬  李兴国  
文章将数据统计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研究生培养评价"为例,对大学排名及其研究进行分析和检验,旨在促进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助于高等院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合理利用大学评价,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和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1)"研究生学科科研得分"的直接影响系数为其他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系数总和的80倍以上,"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评价的第一要素,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2)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影响较大,主要以质量为主并突出科研成果水平;硕士生培养的影响较小,而高水平大学间的硕士生数与评价的数据间则存在反向变化现象。(3)"211高校"的"科学研究"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研究生培养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96、Kendall秩相关系数高达0.921;统计检验不支持"研究生培养得分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毕业硕士生数量和毕业博士生数量的大小"的结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平原  
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伟  裴旭  
大学排名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我国大学排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简述,然后对大学排名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规范我国大学排名活动的若干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晓慧  霍国庆  
本文探讨了中美大学排行榜的演变和实质,比较了中美代表性大学排行榜及其评估指 标体系,分析了中美大学排行榜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缩小差距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林晓青  
作为大学评价的一种显性表达方式,大学排名引起了学生、家长、大学、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大学排名普遍存在的静态排名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在指标体系的设定、方法的使用及结果的信度等方面存在着争议。故应对静态大学排名方法进行改进,使用纳入态势的大学排名的动态模型,并用算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亚历克斯·埃舍尔  马斯莫·萨维诺  王亚敏  侯书栋  李立国  
本文研究了全球19个大学排行榜,描述了排行榜作为质量评价手段是如何运作的,详细讨论了现有排名系统使用的质量指标并归纳出在排名上存在的不同地域模式。本文发现,世界上的主要排行榜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它们采用差别很大的指标和权重来评估大学。但是,有一些大学,无论是用何种的指标和权重,都会居于排行榜的前列。本文还探讨了与目前流行的严格按分数高低排名的“排行榜”不同的做法,并得出了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丛斌  孙启明  
以世界公认的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为基本分析框架,观察最近四年(2011—2014年)的排名情况,并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界定。同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对中国顶尖高校各项指标得分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所高校国际顶尖研究成果缺乏,国际化比例和层次较低,世界范围内学术声誉还需提高,雇主评价和产业收入在考虑国别因素情况下优势明显。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内地高校还要完善科学研究激励机制,提升国际化的程度和质量,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高校数据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苗耘  刘念才  
本研究通过对1994-2014年间的130篇学术性文献进行质性的内容分析,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了不同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10种具体原因/目的。从应用主体来看,提升高校名次、高校竞争资源、提升机构或个人的声誉和地位、获取高等教育信息和数据、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是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主要目的。从排名本身来看,排名指标的导向性、广泛的影响力、简单易获取、能够提供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等是排名能够满足应用主体需求的内在特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兵  沈红  
德国大学排名起步较晚,1998年才发布第一个大学排名,但德国CHE大学排名却由于其独特的方法而为国际同行所称道。CHE是由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发起成立的非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德国大学的排名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CHE大学排名在价值取向、指标选择、数据来源、服务对象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做法对我国大学的排名活动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武学超  
新世纪伊始,世界大学排名风靡全球,其核心指标是科学研究。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正在深深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各国政府和各高等教育机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强力提升科研能力。然而,目前世界大学排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测评的知识领域过于狭隘,并囿于传统基础研究,导致世界诸多国家片面追求精英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强  丁瑞常  
本文从评价对象的选定、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权重系数的分配、指标观测值的获取、集结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处理四个维度,对"QS世界大学排名"、"QS亚洲大学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进行了全面剖析。高校应当有选择性地根据QS排名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提升排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履行大学基本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晓青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大学相关信息的渴求,近年来,各类大学排名越来越多。它的出现在引起关注的同时,也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合理、科学的大学排名应考虑从大学的产出指标来考量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数据不仅考虑当前值,更要结合历史的积累和变化趋势综合考虑,从而可以对大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排名目的不在于结果本身,而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秉强  李俊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熊万曦  
从1998年开始,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CHE大学排名,这一排名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排名的内容上它关注大学教育的质量,在排名的方法上它不对大学做整体的次序排名而是针对单个学科构建了一个没有名次的排行榜,并且以分组的方式呈现各个评价指标的结果。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大学排名的弊端,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排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CHE大学排名的理念与实践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