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7)
- 2023(11847)
- 2022(9718)
- 2021(9050)
- 2020(7782)
- 2019(17936)
- 2018(17881)
- 2017(34657)
- 2016(19068)
- 2015(21620)
- 2014(21792)
- 2013(21274)
- 2012(19297)
- 2011(17206)
- 2010(17682)
- 2009(16502)
- 2008(16510)
- 2007(15127)
- 2006(13254)
- 2005(11958)
- 学科
- 济(80312)
- 经济(80225)
- 业(55322)
- 管理(53429)
- 企(43307)
- 企业(43307)
- 方法(38557)
- 数学(34319)
- 数学方法(33715)
- 农(26189)
- 中国(21935)
- 财(20017)
- 业经(17985)
- 农业(17736)
- 地方(15840)
- 制(15721)
- 学(15560)
- 贸(14283)
- 贸易(14275)
- 易(13864)
- 理论(13384)
- 务(12226)
- 财务(12178)
- 财务管理(12149)
- 银(11819)
- 银行(11793)
- 和(11715)
- 企业财务(11496)
- 行(11168)
- 体(11056)
- 机构
- 学院(274470)
- 大学(273315)
- 济(109907)
- 经济(107496)
- 管理(105305)
- 理学(91271)
- 理学院(90235)
- 研究(90121)
- 管理学(88200)
- 管理学院(87701)
- 中国(68088)
- 京(57386)
- 科学(56254)
- 财(49959)
- 农(48460)
- 所(46042)
- 中心(42531)
- 江(42188)
- 业大(42026)
- 研究所(41909)
- 财经(39863)
- 农业(37905)
- 范(36364)
- 经(36092)
- 师范(36002)
- 北京(35832)
- 经济学(33666)
- 州(33559)
- 院(32112)
- 经济学院(30474)
- 基金
- 项目(182826)
- 科学(143449)
- 研究(132869)
- 基金(131405)
- 家(114828)
- 国家(113859)
- 科学基金(97326)
- 社会(83573)
- 社会科(78988)
- 社会科学(78961)
- 省(72879)
- 基金项目(68940)
- 教育(63183)
- 自然(62945)
- 自然科(61523)
- 自然科学(61509)
- 划(61217)
- 自然科学基金(60398)
- 编号(55291)
- 资助(54369)
- 成果(45093)
- 重点(41640)
- 部(40252)
- 发(39236)
- 课题(38514)
- 创(37913)
- 创新(35403)
- 科研(35102)
- 教育部(34520)
- 国家社会(34326)
共检索到399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高齐圣 王秋苏
中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阶段性目标后,反贫困战略将主要围绕减少长期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展开。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相对贫困的治理上,运用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选取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地区差异的层-2解释变量,通过理论与实证均验证了其在减贫过程中发挥着跨层中介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政策作为层-1解释变量对缩小相对贫困有直接的显著效应,而城镇化作为层-2中介调节变量带来的负面效应抑制了财政支农支出减贫的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等正向外部性,会更多的惠及贫困人口,极大地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从财政支农支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减贫效果呈现从东向西递减趋势。因此,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不仅要抓住二三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的相对贫困人口就业,更要警惕其带来的扩大贫富差距的可能,这就要求政府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更加精准化和效率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叶兴庆 殷浩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经历了农村改革推动减贫,工业化、城镇化与开发式扶贫推动减贫,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动减贫三个阶段。从纵向和横向比较看,我国2010年绝对贫困标准能够满足消除绝对贫困的需要。2020年后,相对贫困群体将取代绝对贫困群体成为贫困群体的主体,应按中位收入比例法制定相对贫困线,统一城乡扶贫目标与治理机制,以包容性增长和多维度改善促进长期减贫。同时,需要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包括实施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防贫政策、发展型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产业政策,以及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标准 减贫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锦 王政
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回归模型,以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农村能源贫困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化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并纳入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等控制变量,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费数量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比消费结构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分布范围更广且贫困程度更深;(2)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皆可对农村能源贫困产生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随着农村能源贫困程度下降,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强化趋势,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弱化趋势;(3)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因素异质性,强化机构的基层结构与提升机构人员文化水平比单纯扩充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人员数量更有利于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基于此,提出了缩小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农村能源贫困程度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村能源贫困 相对贫困 城镇化 城乡差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锦 王政
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回归模型,以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农村能源贫困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化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并纳入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等控制变量,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费数量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比消费结构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分布范围更广且贫困程度更深;(2)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皆可对农村能源贫困产生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随着农村能源贫困程度下降,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强化趋势,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弱化趋势;(3)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因素异质性,强化机构的基层结构与提升机构人员文化水平比单纯扩充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人员数量更有利于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基于此,提出了缩小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农村能源贫困程度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村能源贫困 相对贫困 城镇化 城乡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洪兴建 李金昌
文章主要以浙江省城镇贫困的实证分析为例,探讨城镇反贫困的有效政策。作者测定了近两年的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贫困线和有关贫困指数、1997年以来相对贫困的变动轨迹、低保规模和标准,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城镇贫困的若干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贫困 因素分析 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庞泓 刘穷志
本文构建一种新的相对贫困变动测度指数(MeasurementIndexofRelativePoverty Change,简称RPC指数)来测度一段时期内相对贫困的变动。为分析收入增长对相对贫困的减贫效果,本文进一步构建RPC指数的分解模型,既可测度相对贫困群体及社会总体分项收入增长对相对贫困变动的影响和贡献,也可测度样本分组内部相对贫困变动及其对总体相对贫困变动的贡献。基于RPC指数及其分解模型,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至2020年4期家庭人均收入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对相对贫困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整体收入增长不具有自动消减相对贫困的作用;相较于中位数收入,以平均收入为基数制定相对贫困线能更敏锐地反映居民收入增长分布的合理性;城乡居民分项收入的增长对相对贫困变动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治理相对贫困时需予以不同的考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朝明 马文武
本文采用CHNS数据库,运用经过改进的贫困分解方法和贫困弹性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化状况与城市贫困关系进行了研究。静态分解显示,我国城镇化中不存在要素短缺的城市贫困,城市贫困均为要素的分配效应所致,同时城镇化对三种贫困指标的分配效应为:在城市贫困广度上有减贫效应,但减贫作用在减弱;对城市贫困强度和综合状况先具有减贫效应,但减贫作用衰减更快,最终演变成了增贫效应。动态分解表明:城镇化变动对城市贫困广度和贫困强度变化的总效应均为减贫效应,但减贫力度呈现逐渐变大后缓慢变小的"V"型轨迹,对贫困综合指标总效应减贫状况呈现出波浪式的衰减趋势;从总效应内部结构看,总效应的波动变化主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侯为民
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却带有多重的相对贫困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能力贫困和福利贫困。其原因主要是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中的"孤鸟效应",教育和培训机制缺失及制度岐视。为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稳步增加农民工工资,增加经济、医疗等保障,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以尽快解决农民工多维贫困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蔡亚庆 王晓兵 杨军 罗仁福
我国的扶贫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农户贫困率降低十分显著,但随着扶贫的深入,消除剩余贫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基于浙江、湖北、云南三省1 362户农户持续10年的微观调研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统计指标和计量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户贫困的持续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农户贫困主要是暂时性的,但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持续性贫困人口比例将显著增加,且区域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在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户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其脱离持续性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减少社会排斥将促进弱势农户提高社会资源积累,有助于农户脱离长期贫困。分散收入风险,也有利于农户摆脱长期贫困。除了...
关键词:
贫困 农户 持续性 区域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吉乔,杜德斌
随着改革的深入 ,90年代以来在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和失业率上升的同时 ,我国城镇贫困化正日益蔓延和加深。文章在归纳城镇贫困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城镇贫困化的内在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贫困者自身素质 ,进而提出治理贫困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超 张海洋 胡宝贵
[目的]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关键要素,对于城镇化和减贫之间关系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方法]文章基于199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和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1)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能有效降低农村贫困程度。(2)人口城镇化与贫困之间呈U型关系,而经济城镇化对贫困的影响是单向负相关。(3)我国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明显,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更显著。[结论]城镇化是减贫的重要途径,但过度的人口城镇化会加剧贫困,城镇化减贫的重点在于与人口城镇化相匹配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方能达致减贫。所以应全面提升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减贫进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立雄 谢丹丹
英国经济学家彼得.汤森认为贫困是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提出相对贫困测量方法。但是阿马蒂亚.森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贫困在能力的范围内是绝对的,相对贫困只是绝对贫困的补充而不能替代绝对贫困,是一种绝对的相对贫困观。本文对两人的贫困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归纳。
关键词:
贫困理论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代彦 杨迎亚 于寄语
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就城镇化对贫困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居民贫困率的降低,但是这一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双门限特征;当城镇化率小于55.7%时,其减贫作用十分显著;当城镇化率在55.7%-68%时,其减贫作用开始放缓;当城镇化率超过68%时,其减贫作用不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当前城镇化进程同居民减贫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良性互动。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贫,且金融发展程度的减贫作用要大于固定资产投资
关键词:
城镇化率 贫困减缓 门限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毅 韩琳玉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减贫作用弱化,资源开发成果的共享程度低,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贫困问题突出,反贫困已然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分析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城乡差距与省际差距,综合探究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并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反贫困的新战略。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民族地区 反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