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94)
- 2023(3216)
- 2022(2653)
- 2021(2706)
- 2020(2065)
- 2019(5023)
- 2018(5292)
- 2017(7595)
- 2016(5519)
- 2015(6443)
- 2014(6581)
- 2013(5652)
- 2012(5231)
- 2011(4739)
- 2010(5136)
- 2009(4365)
- 2008(4250)
- 2007(3954)
- 2006(3547)
- 2005(3343)
- 学科
- 教育(19545)
- 中国(10130)
- 管理(9903)
- 济(8333)
- 经济(8321)
- 业(7581)
- 理论(6567)
- 企(6526)
- 企业(6526)
- 教学(5955)
- 学(5540)
- 财(4965)
- 思想(3983)
- 发(3748)
- 政治(3672)
- 发展(3553)
- 务(3479)
- 财务(3473)
- 财务管理(3468)
- 革(3450)
- 法(3442)
- 展(3430)
- 思想政治(3403)
- 政治教育(3403)
- 治教(3403)
- 德育(3374)
- 企业财务(3312)
- 研究(3258)
- 改革(3191)
- 高等(3163)
- 机构
- 大学(66993)
- 学院(61723)
- 教育(27265)
- 研究(25626)
- 范(20604)
- 师范(20544)
- 师范大学(17117)
- 京(16639)
- 科学(14596)
- 中国(13593)
- 济(13438)
- 管理(13331)
- 所(13160)
- 经济(12770)
- 职业(12464)
- 研究所(11702)
- 江(11666)
- 北京(11644)
- 技术(11636)
- 理学(10695)
- 教育学(10560)
- 理学院(10421)
- 中心(10193)
- 管理学(10035)
- 管理学院(9877)
- 院(9456)
- 州(9032)
- 财(8851)
- 职业技术(8515)
- 教育学院(7811)
共检索到113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从纪律到规训的思想史演进是从涂尔干到福柯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缩影,其存在着一种断裂与连续并存的实质联系。断裂主要表现在涂尔干和福柯关于纪律的社会后果上的内在分歧,即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还是生产温驯的规训肉体。但这种断裂又恰恰体现了涂尔干和福柯各自教育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即合理限度的纪律概念和寻求承认的规训概念之间的内在统一。需要强调的是,寻求承认的规训概念标识出福柯晚年的思想转向,这个时候的规训概念已经隐匿地吸收了涂尔干纪律概念的合理成分,这就意味着:福柯晚年的规训理论不再是反抗的教育学,而是和解的教育学;不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超民
通过考察福柯《万物的秩序》与章学诚《文史通义》文本,比较分析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知识分类思想;指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自然史研究解决了观察万物从结构、特征到新知识型的秩序化、运用科学语言重新组织和标记等问题,推动了近代知识转型,开启了科学革命先河。章学诚"疏通知远"原则是古代知识分类组织的思想基础,他深化了四部分类法理论体系与实践,他的科学标记知识的思想也有一定价值。章学诚知识组织思想离古代知识转型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楠
本文尝试从人格的概念入手,来理解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意图和实践。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危机的重要面向正是虚假的抽象理性和原子化个体对社会的疏离。但另一方面,试图抹消人格、强行赋予个人某种"整体性",也会造成狂热和集权。只有调和人格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令前者将后者纳入自身,超越主观抽象和任意,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而学校教育正是旨在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人尊重权威、亲爱朋友、拥有理性,从而与集体的道德生活相统一。
关键词:
人格 集体表现 纪律 依恋 理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栾天 于伟
教育思想是历史性的思想,历史观奠定教育思想研究的基调。福柯强调历史主体,重视通过话语的实证性研究来揭示合理性形式,并试图通过对连续和断裂,差异和矛盾的考古学分析描绘并还原弥散在充满权力关系的社会底层日常生活空间中匿名的、无主体的、无身份的话语历史。这将为教育思想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一种可能性的选择,并且将引起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研究资料的相应变化。
关键词:
福柯 历史本体论 教育思想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金刚
基于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公平观的模式与社会团结方式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机械团结的社会,教育公平观实质上是"一元教育公平观";而有机团结的社会则需要"多元教育公平观"。多元教育公平观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是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尊重差异,承认多元;促进不同教育公平观的视域融合,减少彼此观点之间的歧视与偏见;培养反思公平的能力和养成公平自觉是实现多元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林凌
德语Zucht(训育)原指人对动植物的培育或培植,后来发展成为德国普通教育学中关于德育活动的重要概念。在教育学语境中,Zucht(训育)最初与Disziplin(纪律)同义,指的是对儿童的训诫或纪律约束。但在19世纪上半叶经过赫尔巴特和施莱尔马赫等人的发展,纪律约束或训诫的内涵逐渐从训育中分离出来。训育从一项消极的、不以教化为目的措施转变为一项具有积极教化意义的措施,其行动方式也从纯粹的纪律约束发展为持续深入的精神陶冶,旨在促进学生的德行发展。训育与纪律相互分离的背后是师生间主体关系的变革。新型师生关系是康德伦理学精神在教育学领域的表现,它在教育互动中被强调为一种人作为其"自身目的"而得到相互承认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关键词:
训育 纪律约束 精神陶冶 教化 赫尔巴特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潞
从“约束道德”到“协作道德”的演进是对从涂尔干到皮亚杰德育思想的整体概括,彰示着延续与超越的实质联系。延续体现在约束道德的必然性及其转向协作道德的层次递进,以及道德研究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的丰富。皮亚杰不满足于涂尔干的保守主义与道德权威,以民主建构的精神发起对纪律约束的挑战,完成了对涂尔干约束道德的超越:批判被动服从的道德规则并提出儿童主动建构;从惩罚形式与惩罚者角度修订了民主自治的惩罚思想;揭开涂尔干标榜“自主自决”实则“纪律—自动化”的道德面具,以“协作—自主性”取代之。皮亚杰提出民主社会对自律道德的影响力,这超越了教育的囿域,从社会支持的立场寻求德育的根基与出路,给当下德育改革以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卓
西点军校较好地解决了纪律与自由这个"两难问题",严格纪律管理下培养出大批崇尚自由、富有个性、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卓越人才。西点军校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战争机器",在培养目标上兼顾德、智、军、体等诸多方面,用灵活的纪律替代死板的纪律,体现出纪律与自由的统一。不同于相对封闭的军队,西点军校实行开放办学,创造条件鼓励学员与外界接触,在自由环境下通过多样化的沟通交流培养学员的纪律意识。打破狭隘的专业限制,西点军校长期坚持通识教育,这促进了学员在自由意志下自觉地、主动地认同纪律,形成服从意识而又避免机械刻板教条主义。
关键词:
纪律 自由 西点军校 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渠敬东
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指出,教育是将家庭、社会、政治、宗教等一切文明之要件统合起来的枢纽。中等教育在曾经历史的生活总体中,对于国家之政治构造、民族之精神底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的接续与重启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三个层面梳理了路易十四以前法国中等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形态学出发,通过明确的历史分期总结了现代教育曾经经历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特有的历史条件和政教关系及其结构化和组织化的不同方式。从历史内在的辨证运动出发,考察了不同阶段内部的矛盾关联、其精神特质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个方面以及不同阶段相互转化中的辨证过程,特别强调了历史中的连续性及其发生转变的外部条件和内源性的契机。从文明史...
关键词:
涂尔干 中等教育 辩证法 大学 人文主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涛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自主性 社会人 理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丹萍
1992年,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凝视"的著述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旅游凝视"理论。厄里认为,"旅游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旅游者拍摄旅游地人文事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旅游凝视"理论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某些旅游现象。
关键词:
旅游凝视 摄影 消费地方 权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于涛 王苑
近些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度假文化在中国扎根滋长,在此趋势下,一些热点旅游城市已鲜有角落未被资本涉足,资本的铺陈使原本位于滨海的海湾资源快速纳入城市消费空间体系。文章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基于福柯权力空间视角,构建了"利益主体博弈一权力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城市滨海空间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关系进行了剖析,解释了在权力网络下,旅游城市滨海空间生产的过程、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其开发过程中经历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合作三个阶段,形成基于利益联盟的竞合关系:宏观上是战略含伙人,微观上又存在着权力制衡。游客追求一种臆想中的、已经发生异化的原真性,开发企业以一种"文化经纪人"的方式,将空间商品化,打造现代化的旅游度假区和度假文化。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村民的思想变化,发生文化涵化的过程。目前,亚龙湾度假区整体建设已经较为成熟,而政府大力推进的海棠湾度假区势必与之发生竞争,未来,亚龙湾需要在保留彝族文化原真性的同时,考虑结合建设国家自贸区、自贸港的契机,焕发新一轮空间生产的活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超
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微观权力学理论,这引起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兰查斯的批评。福柯主张深入到社会的微观层面研究权力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普兰查斯着重考察权力的结构性特征,认为权力表达结构整体对处于冲突中的各个阶级的实践关系的影响。普兰查斯从结构主义角度指出福柯思想的局限性,他从权力与生产关系、权力与国家、权力与阶级斗争、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对福柯权力思想展开批判。这启发我们回归马克思关于权力分析的资本逻辑,结合结构与实践将宏观权力与微观权力进行有机统一。
关键词:
福柯 微观权力 普兰查斯 结构主义 批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