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7)
2023(2230)
2022(1901)
2021(1771)
2020(1374)
2019(3117)
2018(3124)
2017(5488)
2016(3058)
2015(3493)
2014(3336)
2013(3045)
2012(2693)
2011(2552)
2010(2495)
2009(2345)
2008(2348)
2007(2066)
2006(1809)
2005(1732)
作者
(8147)
(7010)
(6988)
(6607)
(4232)
(3310)
(3089)
(2708)
(2646)
(2534)
(2355)
(2298)
(2275)
(2254)
(2169)
(2128)
(2125)
(2111)
(1979)
(1937)
(1775)
(1714)
(1693)
(1614)
(1604)
(1597)
(1522)
(1442)
(1414)
(1404)
学科
(11665)
经济(11655)
管理(7593)
(6439)
(5659)
企业(5659)
教育(4250)
方法(3738)
地方(3422)
中国(3203)
数学(3186)
数学方法(3132)
思想(2985)
(2949)
政治(2706)
(2538)
思想政治(2441)
政治教育(2441)
治教(2441)
德育(2410)
(2297)
业经(2222)
(2219)
贸易(2218)
(2144)
(2116)
金融(2115)
地方经济(2102)
关系(2012)
环境(1996)
机构
大学(41967)
学院(40708)
(15498)
研究(15428)
经济(15204)
管理(13257)
理学(11511)
理学院(11358)
管理学(11074)
管理学院(10994)
中国(10654)
科学(9575)
(8582)
(7979)
研究所(7237)
(6991)
(6866)
师范(6811)
(6719)
中心(6348)
(6093)
业大(5932)
财经(5644)
(5599)
师范大学(5587)
北京(5408)
农业(5316)
(5186)
教育(5117)
经济学(4947)
基金
项目(27837)
科学(21833)
研究(20386)
基金(19966)
(17551)
国家(17390)
科学基金(14558)
社会(13270)
社会科(12488)
社会科学(12484)
(11005)
基金项目(10271)
教育(10206)
(9716)
自然(9166)
自然科(8964)
自然科学(8964)
自然科学基金(8800)
资助(7960)
编号(7802)
成果(7112)
重点(6608)
课题(6265)
(6259)
(6218)
(5887)
创新(5585)
大学(5414)
教育部(5404)
科研(5356)
期刊
(17274)
经济(17274)
研究(13286)
中国(10265)
教育(8764)
学报(7994)
科学(6582)
(6481)
大学(6045)
管理(5575)
学学(5535)
(5130)
农业(4579)
技术(3303)
(3039)
金融(3039)
(2918)
财经(2844)
经济研究(2796)
国际(2740)
(2565)
(2511)
(2445)
论坛(2445)
(2428)
世界(2316)
科技(2223)
职业(2220)
业经(2215)
问题(2119)
共检索到64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潞  
从“约束道德”到“协作道德”的演进是对从涂尔干到皮亚杰德育思想的整体概括,彰示着延续与超越的实质联系。延续体现在约束道德的必然性及其转向协作道德的层次递进,以及道德研究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的丰富。皮亚杰不满足于涂尔干的保守主义与道德权威,以民主建构的精神发起对纪律约束的挑战,完成了对涂尔干约束道德的超越:批判被动服从的道德规则并提出儿童主动建构;从惩罚形式与惩罚者角度修订了民主自治的惩罚思想;揭开涂尔干标榜“自主自决”实则“纪律—自动化”的道德面具,以“协作—自主性”取代之。皮亚杰提出民主社会对自律道德的影响力,这超越了教育的囿域,从社会支持的立场寻求德育的根基与出路,给当下德育改革以启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楠  
本文尝试从人格的概念入手,来理解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意图和实践。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危机的重要面向正是虚假的抽象理性和原子化个体对社会的疏离。但另一方面,试图抹消人格、强行赋予个人某种"整体性",也会造成狂热和集权。只有调和人格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令前者将后者纳入自身,超越主观抽象和任意,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而学校教育正是旨在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人尊重权威、亲爱朋友、拥有理性,从而与集体的道德生活相统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皮亚杰以新生物学世界观取代了物理学导向的世界观提出人类本质上是生命系统而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它具有复杂性相互作用形成性 对课程发展来说 新生物学理念观照下的课程拥抱复杂性追求干扰的形成摒弃确定观成为充满变化和激情的舞蹈而不再是定向单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崇脉  
19世纪中后期 ,法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 ,社会道德“失范” ,传统宗教戒律失去权威。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 ,涂尔干要求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 ,提出了理性道德教育 ,并指出理性道德德具有三大基本要素 :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道德三要素理论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这一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涛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俞晓琳  
本文介绍了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教育实践,并着重阐述了认知发展阶段论对科学教育结构的补充,皮亚杰理论对科学教学内容组织的启示,皮亚杰根据活动建构论和认知的表型复制理论提出的活动法和冲突法的意义,以及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雁冰  
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的重要创造者,其在童年、青少年时期曾有过富有魅力的科学探究实践。通过对其早年科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是描述事实、关联事实、建构解释。这与其后来所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观点有很大的关联。皮亚杰的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和世界建构"探究取向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从纪律到规训的思想史演进是从涂尔干到福柯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缩影,其存在着一种断裂与连续并存的实质联系。断裂主要表现在涂尔干和福柯关于纪律的社会后果上的内在分歧,即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还是生产温驯的规训肉体。但这种断裂又恰恰体现了涂尔干和福柯各自教育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即合理限度的纪律概念和寻求承认的规训概念之间的内在统一。需要强调的是,寻求承认的规训概念标识出福柯晚年的思想转向,这个时候的规训概念已经隐匿地吸收了涂尔干纪律概念的合理成分,这就意味着:福柯晚年的规训理论不再是反抗的教育学,而是和解的教育学;不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英飞  
19世纪的法国在建立世俗国家的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和抽象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挑战。本文从法国道德世俗化的角度,考察了涂尔干在力图克服这两个危机根源的同时,如何践行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并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本文认为,涂尔干借助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为法兰西人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并培育出一种道德的个人主义,为化解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应有的努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生  李筱雨  
布鲁纳在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百年诞辰之际发表的论文"赞颂分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对两位发展理论的巨匠作了比较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反映了布鲁纳本人在教育学与发展理论研究上的转型。教学论关注以故事论为主的布鲁纳后期研究意味着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的开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康永久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与情境的价值,将道德实践过程理解成了一种依法则行事的理性或强制过程。在实践中,它导致我们片面强化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权利和意愿,以不道德的方式强加道德说教与道德惩戒,甚至使道德成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精神枷锁,引发激烈的道德冲突和社会震荡。事实上,道德规范始终是情境依赖而不是情境独立的,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不能没有善念,而且始终不能放弃在道德规范面前的自主性。由...
[期刊] 预测  [作者] 孙树垒  孟秀丽  王海燕  
本文给出了双方道德风险组织激励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了完全信息、单方信息不对称和双方信息不对称等不同信息结构下双方道德风险组织激励问题的规划模型,通过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全面对比分析了不同信息结构下协作型双方道德风险组织激励的均衡努力、最优契约和效用水平,揭示了协作型双方道德风险组织激励效率配置的特点与规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玉  易连云  
将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有悖于大学德育至善价值取向,造成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应然与实然的矛盾。生存论视域下重新审视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由规范约束向意义引领的教育范式的转换,能够使矛盾由冲突走向融合,彰显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邓宏图  米献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伟  
文章对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的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人是两者的统一体这一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并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发端的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是由"经济人"假设引致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设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信用机制——它保证了市场自由交易能够长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