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20)
- 2023(11526)
- 2022(10122)
- 2021(9534)
- 2020(8042)
- 2019(18415)
- 2018(18263)
- 2017(36216)
- 2016(19724)
- 2015(22361)
- 2014(22275)
- 2013(21964)
- 2012(20437)
- 2011(18530)
- 2010(18705)
- 2009(17815)
- 2008(17847)
- 2007(16291)
- 2006(14302)
- 2005(13151)
- 学科
- 济(76747)
- 经济(76680)
- 管理(54840)
- 业(54457)
- 企(44559)
- 企业(44559)
- 方法(35897)
- 数学(31661)
- 数学方法(31290)
- 农(23755)
- 制(22129)
- 银(22055)
- 银行(21910)
- 财(21670)
- 行(20545)
- 中国(20351)
- 贸(17380)
- 贸易(17369)
- 易(16916)
- 业经(16641)
- 融(15948)
- 金融(15946)
- 农业(15177)
- 地方(15161)
- 学(14521)
- 务(13636)
- 财务(13596)
- 财务管理(13567)
- 度(13329)
- 制度(13323)
- 机构
- 学院(278488)
- 大学(275262)
- 济(116099)
- 经济(113463)
- 管理(106420)
- 研究(92577)
- 理学(90070)
- 理学院(89149)
- 管理学(87627)
- 管理学院(87107)
- 中国(78292)
- 京(57254)
- 财(57020)
- 科学(54559)
- 农(48003)
- 所(47219)
- 中心(44918)
- 财经(44359)
- 江(44107)
- 研究所(42362)
- 经(40021)
- 业大(39417)
- 农业(37876)
- 北京(36239)
- 范(35736)
- 州(35715)
- 经济学(35444)
- 师范(35399)
- 院(32777)
- 财经大学(32659)
- 基金
- 项目(175318)
- 科学(137285)
- 研究(131404)
- 基金(125443)
- 家(107610)
- 国家(106683)
- 科学基金(91206)
- 社会(81345)
- 社会科(77120)
- 社会科学(77096)
- 省(69508)
- 基金项目(65389)
- 教育(61657)
- 自然(58233)
- 划(58096)
- 自然科(56859)
- 自然科学(56842)
- 编号(56006)
- 自然科学基金(55835)
- 资助(52815)
- 成果(46388)
- 重点(39605)
- 部(39339)
- 课题(38539)
- 发(38077)
- 创(36718)
- 性(34345)
- 创新(34262)
- 教育部(33931)
- 科研(33895)
- 期刊
- 济(130724)
- 经济(130724)
- 研究(86330)
- 中国(54334)
- 财(44825)
- 融(44190)
- 金融(44190)
- 农(44143)
- 学报(39069)
- 管理(37735)
- 科学(36798)
- 教育(30577)
- 大学(29579)
- 农业(28063)
- 学学(27867)
- 技术(24139)
- 业经(22477)
- 财经(22003)
- 经济研究(21167)
- 经(18818)
- 问题(17097)
- 贸(15630)
- 理论(14782)
- 业(14712)
- 国际(14358)
- 技术经济(13879)
- 实践(13379)
- 践(13379)
- 商业(13341)
- 统计(13077)
共检索到429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王伟 马宏岩
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调整存在着利差变动效应,而实际利差直接影响着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但从实证结果来看,非对称加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对银行机构的实际利差影响效果都不明显,而对称性加息的效果显著。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货币政策的实际利差变动效应采取应对措施。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孝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胡赵华 殷成国
本文通过调查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融资呈现的新特点,分析了民间融资对当前经济金融所产生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从紧货币政策 民间融资 关联分析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赵霞
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使总需求规模得以控制,有利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该政策背景下,江苏省外汇资金流入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文章着重分析了当前境外资金流入需要关注的五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从紧货币政策 境外资金流入 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保平
从紧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政策效应已经逐渐显现,对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保持我国的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政策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同样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如:因从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贷款集中问题、信贷结构不平衡所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等问题。我们以许昌市为例对贷款集中度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就此问题引发的其他问题做出了粗浅的讨论,以期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对改善目前的信贷现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从紧货币政策 银行贷款 集中流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许一览
文章分析了从紧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利与不利,得出总体上对银行盈利略显正面但也有潜在风险的结论。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如何有效地化解风险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银行 经营 化解风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尹鹏 王雪
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与之相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何德旭 张捷
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文分析此次货币政策"转向"的宏观经济背景,指出货币当局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处境,并从近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给出化解困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 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琳 陈伟 刘波
影子银行的存在增加了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规模,形成了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对冲或扩大作用的势力,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受到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背景,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构建分阶段VAR模型,分析在不同货币政策区间,即货币紧缩阶段和货币扩张阶段、影子银行存在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通过对不同货币政策阶段及考虑影子银行影响与否的四种情形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同阶段、不同工具的实施效应存在差异。目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较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货币紧缩阶段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将受到对冲影响,货币扩张阶段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将受到放大影响。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紧缩 货币扩张 货币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百三 叶朱演 李政东
2007年10月下旬,中国股市由牛转熊,引起了社会各方高度关注。本文从股权分置改革、从紧货币政策、"大、小非"解禁等角度进行层层分析,深入探讨了2007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逆实体经济上涨面大幅下跌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股市态势 从紧货币政策 “大、小非”解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生琼 单丽莎 王蕾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意味着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将持续上升。利率的上调对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存款准备率的上调也会通过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影响间接地作用于寿险业的经营。为此,寿险公司应该树立整合性风险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和创新保障型险种,积极开发利率浮动型产品,建立升值基金,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营的稳定性和营利性。
关键词:
从紧的货币政策 寿险经营 整合性风险管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庄毓敏 纪崴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是不同的,各银行应针对自身的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情况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的态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中央银行再次下降利率货币政策坚持适度从紧本刊评论员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7年10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各项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这是自1996年5月和8月,我国中央银行两次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宋艳林
货币政策的执行者是中央银行。但货币政策要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并最终改变企业和消费者行为得以实现。在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对它的反应。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学家基本竞争模型包括具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和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在竞争性的市场上的相互作用。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选择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前提所在。在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组成的货币政策传导链条上,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货币政策才能产生最大效果。然而,在我国经济条件下,非理性选择行为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背离理性选择假设的原因、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正威
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是中央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之一。金融部门必须执行和顺应这一政策取向,继续执行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抓住邮政储蓄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即将挂牌的契机,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融资功能;政策性银行要进一步引导、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回流农村;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银信合作,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进一步开发融资租赁市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撬动金融资源的作用,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从紧货币政策 金融部门 实施与服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植凤寅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融资的补充,是不少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在当前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银根紧缩造成部分企业生产资金紧张,民间借贷再度活跃起来,民间融资市场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新形势下,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防范民间借贷风险,需要新认识、新思路。本期一线话题邀请了福建银监局局长杨小苹、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兴元就从紧货币政策下的民间融资展开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