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3)
2023(6712)
2022(5600)
2021(5351)
2020(4166)
2019(9793)
2018(9188)
2017(17361)
2016(9172)
2015(10523)
2014(9924)
2013(10092)
2012(9536)
2011(8997)
2010(8831)
2009(8068)
2008(7842)
2007(6621)
2006(5900)
2005(5408)
作者
(25676)
(21755)
(21555)
(20797)
(13984)
(10249)
(9685)
(8446)
(8325)
(7613)
(7322)
(7154)
(6976)
(6927)
(6859)
(6823)
(6313)
(6244)
(6078)
(5784)
(5296)
(5176)
(5093)
(4872)
(4860)
(4843)
(4600)
(4362)
(4274)
(4196)
学科
(47902)
经济(47866)
管理(20790)
方法(18903)
中国(18770)
(17726)
数学(17400)
数学方法(17331)
(11229)
企业(11229)
地方(10939)
(10723)
贸易(10717)
(10713)
(10462)
环境(7926)
(7900)
业经(7776)
(7447)
(7261)
(7204)
农业(7058)
城市(6642)
(6551)
(6546)
金融(6544)
(6484)
银行(6480)
关系(6424)
(6362)
机构
大学(137282)
学院(133567)
(69639)
经济(68492)
研究(57697)
管理(48141)
中国(43758)
理学(41327)
理学院(40707)
管理学(40260)
管理学院(39983)
科学(31434)
(31115)
(28325)
(28296)
研究所(25837)
中心(24356)
经济学(24035)
财经(23024)
经济学院(21710)
(21369)
(21155)
北京(20271)
(19621)
(18526)
师范(18438)
科学院(18071)
财经大学(17414)
(17345)
业大(16710)
基金
项目(92067)
科学(74977)
基金(71967)
研究(66537)
(63769)
国家(63400)
科学基金(54217)
社会(47638)
社会科(45529)
社会科学(45520)
基金项目(37763)
自然(33016)
自然科(32347)
自然科学(32341)
自然科学基金(31780)
(30438)
资助(29115)
教育(28836)
(27901)
编号(22970)
(22289)
国家社会(22264)
中国(21904)
重点(21219)
(20868)
教育部(19365)
(18604)
成果(18508)
人文(18013)
创新(17730)
期刊
(72861)
经济(72861)
研究(48137)
中国(26190)
科学(19846)
(18867)
学报(18256)
管理(18038)
(17210)
大学(14392)
经济研究(13661)
学学(13539)
农业(12406)
财经(12023)
(11944)
金融(11944)
问题(11830)
(10837)
(10656)
世界(10530)
国际(9891)
教育(9726)
技术(9317)
(8375)
业经(8028)
城市(7800)
资源(7708)
(7076)
技术经济(7000)
现代(6811)
共检索到205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涤湘  范建红  常江  
城市更新是21世纪最受关注的城市发展与规划议题。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城市特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的生机活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难解的话题。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地方理论"为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辨析"空间"与"地方"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地方理论"进行了引介,并介绍了其描述取向、社会建构取向和现象学取向等三大分支。从"地方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更新的对象应该是"地方"——其不仅是物理空间和经济空间,还是社会空间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城所哲夫  
日本的城市开发现状到2010年,日本大约有67.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一些人口密集的区域被定义为"人口稠密区"。所谓人口稠密区,是指人口密度超过40人/公顷的一个连续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这说明日本的城市已经趋于饱和。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张十分迅速和明显,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机动能力的增强,人口稠密区的人口密度却在不断下降。目前日本的城市单位人口密度已不到50人/公顷。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城所哲夫  
日本的城市开发现状到2010年,日本大约有67.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一些人口密集的区域被定义为"人口稠密区"。所谓人口稠密区,是指人口密度超过40人/公顷的一个连续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这说明日本的城市已经趋于饱和。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张十分迅速和明显,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机动能力的增强,人口稠密区的人口密度却在不断下降。目前日本的城市单位人口密度已不到50人/公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轶佳  李慧  王伟  
城市更新是"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建设的热点。厘清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变化规律与趋势,有助于推动与提升城市更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水平。基于此,利用CiteSpace分析工具,梳理了1990-2014年国内外城市更新文献的总体概况、热点地区、专业领域、先锋作者、共识文献、热点问题及前沿趋势,并构建了城市更新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国内外对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热度不减,物质空间与政策体制的研究交叉演进,专业领域与热点课题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切换,初步形成了稳定且有核心共识的知识网络。认为城市更新理论受启于西方,其在我国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化特征,目前,物质空间更新的研究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存量规划"...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闫小斌  
文章从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介绍国外空间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图书馆空间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观点,从空间理念变迁的视角分析图书馆服务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的转型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平宇  
城市再生是城市化深化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经历了5次变化,即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和城市再生。每一概念都包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并具有连续性。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在理论上引借了“城市有机更新论”。21世纪我国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要踏上城市再生之路,城市再生是新世纪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政策的必然选择。我国城市再生在实践和理论上面临的5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即“逆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郊区化”与“中产阶层化”、城市社区建设与就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以及城市再生的法制建设、规划和管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序威  
本文试图在对我国解放后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发展的曲折历程作简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着重阐明自实行开放、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区域规划的广度、深度方面出现的几种新发展趋势。一、城市规划高潮的形成及其对区域规划的推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燕  吕文明  
论述了传统风水形势论的渊源、沿革及内涵,揭示了形势论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基本精神及理论的现代延伸。以丰富的实例,从选址、改造、整体布势以及局部立形四个方面,论证了风水学说形势论对我国传统城市空间构成的影响,旨在用传统风水理论中所含有的具科学性的元素来指导未来的城市设计,以创造出更加宜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丁华东  张燕  
档案记忆再生产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生产过程上包括生成、加工、展演、消费四个阶段,在生产对象上包涵档案记忆的文本、内容和意义三个层面。作为一项文化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即往返重复的绵延性、记忆重构的更新性、恪守真实的客观性。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当代趋势体现为:数字化与媒介化;加速化与深度化;大众化与社会化;资本化与消费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郝嘉鹏   陈家骏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鲜明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路径拥有多样化选择的空间。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测算中国城市价值创造、价值转移与价值分配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与人均差异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第一,城市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排名前20的城市创造了超过全国1/4的价值量,排名前100的城市创造了全国2/3的价值量,城市间贸易导致城市创造的价值与分配的价值存在差异,但排名靠前的城市其分配价值量大多高于创造价值量,体现出大城市在价值转移方面的综合优势。第二,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具有“整体集中、局部平衡”的特征,规模较大的城市之间具有扁平化特征,城市群之间以及省份之间都具有集中化特征,但城市群内与省内则多呈现扁平化特征。第三,自2012年以来,伴随着城市规模分布的演进趋势,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这预示着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新经济增长极将加速形成,并且人均平衡意义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正在逐步实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丹洁  詹圣泽  苏俊华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推进和城市群的新兴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目标战略,2015年5月25日我国进一步明确了"三纵五横"大通道实施规划,以促进和助推我国城市群发展和"一带一路"及自贸区国家战略得到更为紧密有效地实施。分析我国"一带一路""三纵五横"及自贸区战略这三大国家时政焦点对我国城市群建设格局的影响,探讨三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互利互促的辩证关系,指出三者对我国社会经济今后相当时期的发展及其走向将起着历史性的决定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霞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服务业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其强度高于工业,并且集聚大小与行业的社会性质相关。对熵指数的区域分解显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集中度在同时提高;经济越落后地区的内部集聚程度越高,越发达地区反而越低;公益性的行业集聚程度低,而商业化程度高的行业集聚态势明显;东部和中部的集聚度在逐步减弱,而西部的在提高。对影响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地区特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服务业的集聚,而地区要素禀赋和地区虚拟变量对其没有起到显著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嵇明远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隧道的安全运营对保障交通顺畅、缓解通行压力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隧道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部分隧道存在严重的设备老化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城市隧道维修养护成本上升,增加了隧道的运营风险,迫使隧道养护单位对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变革。本文概括描述了隧道养护作业的特点及隧道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城市隧道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峰华,王兴中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指出中国对该论题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3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4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6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7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和谐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 ;5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 ;6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总之 ,创建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是 2 1世纪诸多相关学科共同研究的主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