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98)
2023(6487)
2022(5272)
2021(5079)
2020(3891)
2019(8687)
2018(8546)
2017(16660)
2016(8638)
2015(9371)
2014(9096)
2013(9055)
2012(8108)
2011(7417)
2010(7413)
2009(6915)
2008(6693)
2007(6157)
2006(5553)
2005(4683)
作者
(22608)
(19573)
(19077)
(18248)
(11802)
(9372)
(8565)
(7538)
(7332)
(6628)
(6572)
(6333)
(5905)
(5753)
(5744)
(5673)
(5536)
(5497)
(5379)
(5370)
(4737)
(4685)
(4684)
(4585)
(4409)
(4339)
(4291)
(4004)
(3981)
(3874)
学科
(48158)
(39240)
经济(39091)
(32714)
农业(32217)
业经(18020)
管理(17503)
(13570)
企业(13570)
农业经济(12294)
方法(11126)
中国(10696)
(9521)
(9392)
农村(9375)
地方(9077)
(8760)
发展(8426)
(8422)
数学(7824)
数学方法(7775)
建设(7435)
(7332)
收入(7252)
(7231)
土地(7194)
(6886)
劳动(6885)
(6782)
人口(6604)
机构
学院(122595)
大学(116115)
(53679)
经济(52729)
管理(48613)
理学(42814)
理学院(42419)
(42274)
管理学(41878)
管理学院(41657)
研究(40090)
中国(32097)
农业(31528)
业大(24713)
科学(23010)
(22539)
(21883)
中心(20342)
农业大学(19240)
(19112)
(18516)
财经(17390)
研究所(17133)
经济管理(16752)
(16624)
师范(16542)
(15914)
经济学(15246)
(14878)
(14795)
基金
项目(83703)
科学(67324)
研究(67108)
基金(61189)
(51984)
国家(51334)
社会(46473)
科学基金(44771)
社会科(42488)
社会科学(42475)
(34098)
基金项目(33275)
编号(29261)
教育(28381)
(27034)
(26826)
自然(25543)
自然科(24939)
自然科学(24937)
自然科学基金(24518)
成果(22974)
资助(21828)
(19830)
(19200)
国家社会(18997)
(18547)
课题(18304)
重点(17976)
(17860)
(17716)
期刊
(68668)
经济(68668)
(51213)
农业(34836)
研究(33551)
中国(27103)
业经(19745)
科学(18447)
学报(18397)
大学(15740)
学学(15177)
(14935)
(14646)
农业经济(14317)
(13595)
金融(13595)
农村(13570)
(13570)
管理(12256)
教育(11349)
问题(10425)
(9283)
农村经济(9101)
社会(8946)
世界(8724)
经济问题(8345)
技术(8340)
财经(8080)
社会科(8053)
社会科学(8053)
共检索到181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荣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留守妻子”现象逐渐受到关注。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观察、分析这些妻子们“留守”的原因及其生存状态、发展状况以及她们地位的变化等,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维  胡可馨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留守女性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代价与压力。国家的经济社会重构和传统父权制的双重压制,剥夺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流动机会,还使其在家庭中承担了远远超越于传统性别规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中接替出现的再生产刚性需要,使她们一生都难以逃离不断被留守的命运:从孤独成长的留守女童,到孤独持家的留守妇女,再到孤独养老的留守老人。在其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史中,她们所遭遇的是一个孤独的留守人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颖  
文章以具有"分离家庭"特征的农村留守妻子家庭为分析对象,基于实地调研的经验数据,考察外出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的微观互动实践。提出,农村家庭内部的互动仪式因人口流动现象已经发生变迁。当前,以通讯互动、团聚互动、经济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新互动格局之于"分离家庭"的意义是,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外出丈夫借由此种"补位"机制得以维持、表征和再生产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霍红梅  
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收益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从社会性别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导致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收益较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竹青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村规民约对女性土地权益的剥夺与限制。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因此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有助于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部门明晰男女平等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实现对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淑婕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实施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现象及其导致的性别间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成荣  程梦瑶  秦敏  
针对被广泛使用的"留守妇女"概念的歧义,文章首先提出了"留守妻子"概念。200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揭示,我国留守妻子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规模由剧增到快速减少,农村留守妻子的规模减少更早更快,留守妻子的来源地构成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留守妻子的居住方式类型构成正在快速直系化等。这些变化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含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辉  
本文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对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的考察,探讨了农村老年妇女相关社会保障问题中隐含的性别不平等状况。认为农村老年妇女经济资源获得途径分为自我转移、家庭转移和社会转移三大类。农村老年妇女在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方面因社会性别不平等而较男性存在较大劣势,并为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爱君  
农村经济改革政策在创造农业总产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加重了农村妇女的相对贫困程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促进了农民家庭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向女性化的彻底转型,但土地资产男性分配的传统模式未曾动摇,使女性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步伐滞后于男性。"一孩半"人口政策暗含着"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不平等思想,成为维持农村"男尊女卑"的工具,女性的权利、能力在出生时就被忽略并持续到老年阶段。市场化经济改革使农村妇女的社会权益、经济利益被家庭/社会的整体利益所替代,农村妇女陷入比改革前更艰辛状态。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村反贫困政策,需要从社会性别视角寻求男女两性之间权利、责任、义务、机会和资源的平等而不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韦禾  
本文从性别研究与教育研究的关系入手,具体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性别文化与教材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性别研究对定位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意义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案例简介]刘某为某化工厂工人。赵某与其妻刘某二人共同在某化工厂工作。1996年10月,赵某向厂方提出辞职,与化工厂解除了劳动合同。三个月后,化工厂单方做出了与赵某之妻刘某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刘某不服,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仲裁。经当地仲裁委员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杜时忠  
我国当代教育的教育传统有性别化教育和性别中立教育两种,前者重视性别差异,主张将男女两性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后者忽视性别差异,主张将男女两性培养成同样的人。这两种教育传统均需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而实现这种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在于通过两种教育传统的融合,生成超越于这两种教育传统的性别敏感教育。性别敏感教育的基本立场包括:重视性别差异但不为其束缚,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力,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蔡琛   管艳茹  
社会性别预算深入考量预算决策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影响,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性别平等。浙江温岭创新参与式性别预算之后,社会性别预算改革的推进略显顿挫,仅有个别地方的妇女发展规划对社会性别预算有所提及。笔者认为,通过强化绩效管理,有助于确定财政支出优先次序、评估性别目标的有效性、追踪性别预算成果进展。今后可以考虑从绩效管理视角出发来推动社会性别预算改革,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健全包含性别统计、性别影响绩效评估、性别审计的性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在技术层面通过执行性别平等资源分配绩效评估、推进社会性别预算绩效评价、编制社会性别预算相关报表来提升性别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春芳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新趋向。因城镇化巨大的虹吸效应,农村传统差序格局下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先赋性儿童照料资源日趋消解,农村留守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然而,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尚缺乏“支持家庭”“多元共治”等理念,“事后补缺型”的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的发展性需求,可能会通过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要实现“社会救助”向“社会投资”的理念转变,应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能力为根本,从导致亲子分离的制度根源入手,利用服务供给、时间补偿等“支持家庭”手段,构建政府、家庭、社会等“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资源,以切断先赋性弱势与“留守事件”的链接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春芳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新趋向。因城镇化巨大的虹吸效应,农村传统差序格局下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先赋性儿童照料资源日趋消解,农村留守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然而,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尚缺乏“支持家庭”“多元共治”等理念,“事后补缺型”的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的发展性需求,可能会通过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要实现“社会救助”向“社会投资”的理念转变,应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能力为根本,从导致亲子分离的制度根源入手,利用服务供给、时间补偿等“支持家庭”手段,构建政府、家庭、社会等“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资源,以切断先赋性弱势与“留守事件”的链接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