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8)
- 2023(7578)
- 2022(6283)
- 2021(5975)
- 2020(4888)
- 2019(11127)
- 2018(10930)
- 2017(19284)
- 2016(10709)
- 2015(12155)
- 2014(12528)
- 2013(12199)
- 2012(11516)
- 2011(10199)
- 2010(10599)
- 2009(9932)
- 2008(10503)
- 2007(9908)
- 2006(8928)
- 2005(8126)
- 学科
- 济(40240)
- 经济(40082)
- 管理(34733)
- 业(28861)
- 企(26464)
- 企业(26464)
- 财(25247)
- 中国(14787)
- 方法(14473)
- 农(13707)
- 财政(12689)
- 理论(12017)
- 业经(11616)
- 制(11546)
- 务(11527)
- 财务(11496)
- 财务管理(11439)
- 企业财务(10832)
- 学(10414)
- 政(10257)
- 和(9603)
- 数学(9533)
- 地方(9306)
- 数学方法(9247)
- 教育(8864)
- 农业(8506)
- 体(8036)
- 策(7982)
- 银(7002)
- 银行(6988)
- 机构
- 大学(149538)
- 学院(147702)
- 济(52988)
- 经济(51491)
- 研究(50390)
- 管理(50352)
- 理学(41486)
- 理学院(40962)
- 中国(40345)
- 管理学(39909)
- 管理学院(39619)
- 财(37480)
- 京(33037)
- 科学(30248)
- 江(26185)
- 所(26040)
- 财经(24585)
- 中心(23395)
- 研究所(22346)
- 范(22322)
- 师范(22143)
- 经(21945)
- 农(21673)
- 北京(21509)
- 州(20540)
- 业大(18285)
- 省(18270)
- 院(17863)
- 师范大学(17540)
- 财经大学(17540)
- 基金
- 项目(83862)
- 研究(66591)
- 科学(64281)
- 基金(57736)
- 家(48822)
- 国家(48268)
- 社会(41417)
- 科学基金(40869)
- 社会科(37802)
- 社会科学(37784)
- 省(32972)
- 教育(32169)
- 编号(29806)
- 基金项目(29069)
- 成果(27850)
- 划(26915)
- 资助(23901)
- 自然(23872)
- 自然科(23334)
- 自然科学(23328)
- 自然科学基金(22890)
- 课题(21131)
- 重点(18931)
- 项目编号(18683)
- 性(18338)
- 部(18102)
- 年(18076)
- 大学(17223)
- 发(16865)
- 创(16493)
共检索到259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俊生
本文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历史和我本人作为何先生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会,通过回顾和梳理何振一教授创建“社会共同需要论”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涵盖“财政一般”与“财政特殊”范畴的一整套包容性财政科学理论框架体系的过程,分析“社会共同需要论”的学术意义,展望“社会共同需要论”对财政科学发展的长期影响,追思何振一教授的学术贡献。本文实际上也是作者学习和研究“社会共同需要论”的初步体会和成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炜 张妍彦 周佳音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财政理论缺乏将中国改革作为一个特殊过程、从改革发展全局视角对财政改革的逻辑进行探讨,导致关于中国财政理论基础的讨论缺少相应的实践对照和改革语境。探寻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逻辑,是构建和发展中国财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的有益探索。本文以40年改革实践的特殊过程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财政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回答"财政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贡献"为理论命题,总结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这种归结形成了中国财政理论认知区别于既有财政理论的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和财政关系的实践形态,有助于客观评价40年财政改革绩效、展望未来财政改革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财政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财政理论基础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财政改革 经济改革 实践逻辑 国家治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罗彤
一、“社会共同需要论”学派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1987年,何振一同志推出了《理论财政学》一书,该书不仅详尽地论述了财政起源问题,而且开了以社会共同需要为出发点,对众多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数量关系)的研究以及提出相关的一些政策主张的先河,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馨 游宏炳
叶振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1950年代前期,叶振鹏老师就已开始了财政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至今已在财政学园地辛勤耕耘60多年,硕果累累,誉满天下,是我国财政学的重要创始者与开拓者。叶振鹏老师在财政领域的学术思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中国国情实际研究理论问题,提出财政"分配关系观"等一系列具有理论奠基性的观点,为创立和发展我国自己的财政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紧跟国家前进步伐探索实践问题,提出"双元结构财政论"等理论,为构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探索财政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刘晓路
陈共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本文回顾陈老师的学术生涯,简要归纳总结了他在财政学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首先,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奠定了新中国财政学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国家分配论和社会主义资金理论的开创与发展。其次,他基于综合平衡理论对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理论所做的分析,堪称立足本土、中西合璧的典范。第三,他直面中国制度变迁需要而提出的财税制度与体制改革理论,为利改税、承包制、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等财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决策参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刘晓路
陈共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本文回顾陈老师的学术生涯,简要归纳总结了他在财政学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首先,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奠定了新中国财政学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国家分配论和社会主义资金理论的开创与发展。其次,他基于综合平衡理论对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理论所做的分析,堪称立足本土、中西合璧的典范。第三,他直面中国制度变迁需要而提出的财税制度与体制改革理论,为利改税、承包制、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等财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海涛 温来成 李贞 马金华
姜维壮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财政学家、教育家,新中国财政理论体系奠基人之一。在姜教授90华诞到来之际,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努力概括姜老几十年财政研究学术思想精华,向姜老表示崇高敬意,也昭示、鞭策后来者发奋图强、刻苦钻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为国家财政经济改革与发展献言献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素娥 李永佩
山西省侯马市财政局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财政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强化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严格资金监管,全市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多项工作走在了前列,先后荣获全国财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山西省依法治理示范单位,连续三届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八年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评比中名列第一。是什么力量推动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俊生
何振一教授创立的"社会共同需要"财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把"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的本源。本文提出,应当把"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且认为"社会共同需要"是贯穿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中枢。本文认为,只有把"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且从"社会共同需要"出发,才能解决目前正在困扰我国财政理论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财政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现代西方财政理论与中国的财政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财政理论;如何理解和解释全球化条件下财政学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主权国家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财政活动拓展为跨越主权国家的、具有全球化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国清 彭海斌 胡黎
英文"public Finance"对应的中文"财政"一词的由来是从日本引进还是源自我国明朝文献,财政学界和历史学界观点纷呈,而其对应的中文"财政学"是否舶来品?《财政学》最早从国外引进,而陈豹隐先生所著的《财政学总论》是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这是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财政学",在中国财政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隐豹隐 财政学 学术地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骁
纪念许廷星教授《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公开出版50周年是为了向许廷星教授致敬,向财政学前辈们致敬,弘扬优秀学术传统,促进财政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童伟 牟放
2011年11月26日,"何振一荣誉学部委员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暨共同需要论理论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晔
本文首先比较了社会共同需要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同异,并结台财政理论界学者若干观点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谈及对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本文认为,要在我国传统财政本质观上发展公共财政论,主要将面临价值理论差异上的重大理论障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金文
2012年10月28日,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在京举办"姜维壮教授90寿辰暨财政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科研所、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姜维壮教授指导的历届毕业生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走廊观看了姜维壮教授学术著作、论文成果等展览,来到庆典签到墒写下对姜维壮教授90寿辰的良好祝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回望"十三五"时期,"三农"发展成绩喜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提前实现翻番目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1.3万亿斤,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靠……奋进"十四五",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