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7)
2023(10473)
2022(8656)
2021(7477)
2020(5750)
2019(13060)
2018(12904)
2017(24286)
2016(13265)
2015(14834)
2014(14911)
2013(14899)
2012(14095)
2011(12929)
2010(13226)
2009(12141)
2008(12060)
2007(10937)
2006(10060)
2005(9685)
作者
(39597)
(33163)
(32981)
(31064)
(20953)
(15774)
(14839)
(12730)
(12570)
(11910)
(11425)
(11113)
(10857)
(10728)
(10628)
(10123)
(9897)
(9566)
(9533)
(9466)
(8517)
(8239)
(7979)
(7615)
(7508)
(7451)
(7398)
(7393)
(6670)
(6634)
学科
(60737)
经济(60647)
管理(44650)
(38483)
(30349)
企业(30349)
中国(20518)
地方(19043)
(18539)
环境(17214)
(16080)
业经(16061)
方法(15867)
(15133)
数学(13085)
数学方法(12951)
(12422)
银行(12405)
(12310)
金融(12307)
农业(12201)
(12101)
(12065)
(11833)
(11067)
(10598)
地方经济(10534)
(10187)
贸易(10175)
技术(9998)
机构
学院(195013)
大学(191958)
(84191)
经济(82400)
研究(73242)
管理(71084)
理学(59168)
理学院(58486)
管理学(57667)
管理学院(57298)
中国(56601)
科学(42331)
(42093)
(41417)
(37298)
(34297)
研究所(33093)
中心(32726)
(32340)
财经(30867)
(27726)
业大(27327)
北京(27047)
(26537)
(26318)
农业(26217)
师范(26053)
经济学(25579)
(25409)
(24186)
基金
项目(123187)
科学(97730)
研究(93802)
基金(88049)
(76166)
国家(75484)
科学基金(64580)
社会(60902)
社会科(57841)
社会科学(57833)
(50110)
基金项目(45893)
教育(41642)
(41306)
自然(38898)
自然科(37882)
自然科学(37876)
编号(37500)
自然科学基金(37155)
资助(34694)
(33068)
成果(31020)
(28647)
重点(28414)
课题(27605)
发展(27010)
(27009)
(26531)
(26290)
国家社会(25437)
期刊
(106507)
经济(106507)
研究(64270)
中国(48669)
(34198)
(32042)
管理(29323)
学报(28034)
科学(27170)
教育(23600)
(23315)
金融(23315)
农业(23240)
大学(21936)
学学(20569)
业经(18753)
技术(17669)
经济研究(16064)
财经(15499)
问题(13644)
(13340)
(11911)
(10179)
世界(9868)
科技(9407)
技术经济(9404)
现代(9308)
改革(9182)
(9182)
国际(9029)
共检索到321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骅  
"碳汇渔业"主要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_2,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养殖和收获贝类、藻类、滤食性鱼类、甲壳类、棘皮类等水产品将碳移出水体,使碳被再利用或被储存,但这一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一系列机制保证。这些机制既可以保证"碳汇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使之成为"蓝色粮仓"国家战略的基础保障。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固碳速率高的养殖品种、科学组合养殖品种、提升养殖技术、以海洋牧场革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建立国际蓝碳交易体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水产养殖业合作等,这其中海洋牧场的规划与建设是"碳汇渔业"与"蓝色粮仓"战略相结合的关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红生  
蓝色粮仓建设对保障食物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彰显国家权益、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突破产业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科技和产业背景下,如何卓有成效地构建蓝色粮仓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明确了蓝色粮仓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蓝色粮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现渔业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以及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总体目标,从聚焦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链,坚持原创驱动、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强化集成示范、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实施途径,即按照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谋划,陆海统筹布局,针对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五大产业类型需求,实施良种引领、空间拓展、技术升级、产业示范四大行动,建立智慧养殖、智能捕捞、绿色加工三大体系,满足优质蛋白供给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需求,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蓝色粮仓。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波  翟璐  韩立民  
"蓝色粮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优化居民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中国"蓝色粮仓"建设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产业发展动态、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蓝色粮仓"发展概况与有效方法及措施,基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经验,中国应该从资源养护、制度完善、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推进中国"蓝色粮仓"建设进程,为有效发挥"蓝色粮仓"的粮食保障功能提供新动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史清华  
一天,同门师妹,宁波大学胡求光教授给我打来一个电话,期望我对她的专著写一个书评,我也没有多想,自认都是黄门(黄祖辉老师)弟子,研究的主题应差异不大,随口就答应了。没想到,几天后,寄到书案的专著《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与浙江蓝色牧场建设路径研究》,粗粗翻了一下,让我倍感头大。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来评,能否完美交卷,成了我近一个月来心中的结。既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立民  李大海  
建设“蓝色粮仓”是“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总体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上,从海洋食物生产能力增长、居民营养供给、节约资源要素以及缓解陆域生态环境压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蓝色粮仓”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从创新养殖模式、发展远洋渔业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深入论证了“蓝色粮仓”在食物供给方面所拥有的巨大潜力;最后,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蓝色粮仓”的相关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玉同  宁凌  
“蓝色粮仓”的建设对于维持渔业资源稳定、促进渔业科技创新、带动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9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PVAR模型分析了蓝色粮仓中生态资源承载、渔业科技创新与渔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建设“蓝色粮仓”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渔业科技创新对生物资源承载与渔业经济发展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控制渔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承载随着时间推移会呈现背离发展的趋势。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渔业科技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对于“蓝色粮仓”中生态资源承载与渔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生态资源承载为根基、以渔业经济发展为抓手推动“蓝色粮仓”生态产业化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玉同  宁凌  
“蓝色粮仓”的建设对于维持渔业资源稳定、促进渔业科技创新、带动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9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PVAR模型分析了蓝色粮仓中生态资源承载、渔业科技创新与渔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建设“蓝色粮仓”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渔业科技创新对生物资源承载与渔业经济发展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控制渔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承载随着时间推移会呈现背离发展的趋势。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渔业科技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对于“蓝色粮仓”中生态资源承载与渔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生态资源承载为根基、以渔业经济发展为抓手推动“蓝色粮仓”生态产业化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梁铄  陈琦  韩立民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蓝色粮仓"建设,可充分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供给潜力,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不同产业的生产特性,分别利用最大可持续生物产出分析、分海区捕捞量预测及捕捞份额分析、生产效率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动物性海洋水产品生产潜力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对离岸海水养殖、远洋磷虾捕捞等海产品潜在增长空间进行了探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宏  孟繁宇  杨文娟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有关统计数据,阐述了"蓝色粮仓"关联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间关联度及各产业对山东省渔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蓝色粮仓"关联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结构尚需优化调整。应优化海产品加工业结构,加大对种苗业扶持力度,加速海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现近海捕捞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丁锐  殷伟  王晨  韩立民  
在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陆域食物生产局限难以突破的背景下,“蓝色粮仓”对保障中国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与头足类五类海产品,以及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两种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在计算2003—2019年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量与海产品营养生产量的基础上,分析“蓝色粮仓”对中国食物营养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是需求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2003—2019年,中国海产品营养产量呈现4阶段波动变化,其中海水养殖能量、蛋白质与脂肪贡献率总体呈现阶梯式增长趋势,海洋捕捞贡献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各类海产品中鱼类营养生产量占比最高,其次是贝类与甲壳类,藻类、头足类占比都较小。(3)据预测,未来海产品能量、蛋白质与脂肪贡献率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将分别达到2.15%、11.71%与1.66%。因而,“蓝色粮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特别是动物蛋白需求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应加快“蓝色粮仓”建设,强化其在中国食物营养中的贡献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会娟  牛敏  韩立民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是在陆地食物生产体系得到充分开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潜力,进一步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的战略选择。本文从食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表现特征入手,结合海洋食物供给体系的具体现状,提出应对食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蓝色粮仓"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表明:为了迎合居民食品消费升级需求,"蓝色粮仓"建设须统筹数量保障、质量保障和消费环境优化等多重目标来实施"一揽子方案",并面向消费需求升级重构涵盖多主体协同的资源保育基础模块、以高效生态与空间拓展为特征的核心生产模块、面向广域多元消费需求的贸易流通模块以及为核心环节提供各项服务的辅助模块的海洋食物供给产业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园园  李想  韩立民  
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建设"蓝色粮仓"是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需要各产业内服务功能的实现作为支撑。而当前中国"蓝色粮仓"服务体系十分分散,因此如何为"蓝色粮仓"建设做好全面服务工作则极为重要。本文从产业组织视角出发,通过建立"蓝色粮仓"技术产业联盟、"蓝色粮仓"服务产业联盟,积极投资公私合营模式(PPP),解决技术创新、"蓝色粮仓"相关产业社会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需求。本文认为,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做好服务者角色,设计合理制度安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国"蓝色粮仓"建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园园  李想  韩立民  
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建设"蓝色粮仓"是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需要各产业内服务功能的实现作为支撑。而当前中国"蓝色粮仓"服务体系十分分散,因此如何为"蓝色粮仓"建设做好全面服务工作则极为重要。本文从产业组织视角出发,通过建立"蓝色粮仓"技术产业联盟、"蓝色粮仓"服务产业联盟,积极投资公私合营模式(PPP),解决技术创新、"蓝色粮仓"相关产业社会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需求。本文认为,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做好服务者角色,设计合理制度安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国"蓝色粮仓"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立民  李大海  
建设"蓝色粮仓"是"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总体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上,从海洋食物生产能力增长、居民营养供给、节约资源要素以及缓解陆域生态环境压力等方面阐述了"蓝色粮仓"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从创新养殖模式、发展远洋渔业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深入论证了"蓝色粮仓"在食物供给方面所拥有的巨大潜力;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蓝色粮仓"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胡剑波  张强  
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硬性减排势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碳汇无疑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森林碳汇在碳固存方面的功劳众所周知,相比之下,蓝色碳汇功能却鲜为人知,海洋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本文以蓝色碳汇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蓝色碳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蓝色碳汇可以更好地助推中国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