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3)
2023(1891)
2022(1477)
2021(1403)
2020(1136)
2019(2676)
2018(2494)
2017(5328)
2016(2738)
2015(3134)
2014(3234)
2013(3118)
2012(2942)
2011(2613)
2010(2570)
2009(2511)
2008(2643)
2007(2425)
2006(2409)
2005(2403)
作者
(8110)
(6488)
(6488)
(6250)
(4079)
(3134)
(3053)
(2770)
(2430)
(2376)
(2324)
(2311)
(2214)
(2202)
(2100)
(2076)
(1977)
(1923)
(1866)
(1685)
(1675)
(1595)
(1588)
(1548)
(1480)
(1454)
(1443)
(1420)
(1413)
(1324)
学科
(14492)
银行(14347)
(13181)
(10781)
(8932)
经济(8923)
业务(8776)
(8134)
制度(8132)
银行制(7657)
(6859)
金融(6859)
(6679)
(6127)
企业(6127)
管理(6000)
方法(4538)
数学(3959)
数学方法(3937)
中国(3267)
(2881)
体制(2670)
(2430)
业经(2198)
中国金融(1771)
(1706)
理论(1687)
(1639)
财务(1636)
财务管理(1634)
机构
大学(37291)
学院(35766)
中国(17787)
(16519)
银行(15863)
(15693)
经济(15251)
(14692)
管理(14194)
研究(11809)
理学(11232)
理学院(11128)
管理学(11002)
管理学院(10927)
(9264)
(8118)
(8031)
金融(7998)
(7467)
财经(7206)
中心(7041)
(6586)
人民(6584)
(6528)
农业(6037)
(5828)
国人(5822)
中国人(5812)
科学(5785)
(5757)
基金
项目(21371)
科学(17009)
基金(16564)
研究(15172)
(14089)
国家(13974)
科学基金(12356)
社会(10193)
社会科(9775)
社会科学(9769)
基金项目(8538)
自然(7929)
自然科(7764)
自然科学(7764)
自然科学基金(7626)
(7614)
资助(7038)
教育(6933)
(6479)
编号(5630)
(4969)
重点(4682)
成果(4631)
国家社会(4497)
教育部(4464)
(4390)
人文(4261)
(4162)
(4134)
科研(4111)
期刊
(21998)
金融(21998)
(16084)
经济(16084)
研究(15072)
中国(8679)
(7183)
(6472)
学报(5233)
管理(5157)
科学(4953)
大学(4265)
财经(4169)
学学(4092)
农村(3568)
(3568)
(3431)
理论(3235)
农村金融(3081)
实践(2999)
(2999)
中国金融(2540)
经济研究(2429)
国际(2388)
教育(2367)
农业(2314)
技术(2311)
上海(2134)
(2101)
(2083)
共检索到67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国刚  沙晓君  
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倒闭事件引发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大震荡,波及了瑞士等欧洲国家。美联储、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紧急联合出手,突破了一系列既有规则和政策惯例,全力救助美国中小银行危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曾着力出资救助大型金融机构,形成了“大而不能倒”的政策效应,但如今又形成了“小而不能倒”的政策取向,其内在机理值得深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增武  彭兴韵  黄国平  
硅谷银行银行倒闭的突变性2023年3月7日,硅谷银行还在其官网自豪地宣称获得“2023年美国百大银行”的称号。仅仅两天后,它就被宣布倒闭,可谓一场戏剧性的“突变”。硅谷银行从成立之时起,就是有别于传统银行机构的“另类”,它主要服务于科技行业和风投领域客户,虽然它并非美国的老牌银行,却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样板。随着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其吸收的存款也水涨船高,不断增加。负债端的扩张,必须要有相应收益的资产扩张,以覆盖其负债成本并确保有所盈利。
关键词: 硅谷银行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蔡松儒  
"生前遗嘱(Living Wills)",即银行处置计划,是旨在解决"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问题的一系列监管规定中的一类。如果政府因为某金融机构破产会破坏经济而被迫干预以防止其破产,则该金融机构被视为"大而不倒"。各国政府试图通过要求银行设计和实施处置计划来解决"大而不倒"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瑞明  贺坤  赵欣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对发达国家纳税人的打击尤其严重,在国家财政远不足以弥补损失的情况下,这些无辜的纳税人实际上承担了替商业银行不当行为"埋单"的责任。对于这种不对称情况,纳税人对其政府表达了强烈不满,在巨大的政治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章晓洪  黄文礼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转型阶段,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因"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会加速释放更多的不良资产,这使得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倍增。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处置必须坚持两方面的原则:一是严格监管,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二是对已经产生的不良贷款采取有效措施处置与盘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钟震  郭立  
1973至1975年间,美国爆发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银行体系破产倒闭危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当时全美第二十大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破产案。虽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但此案属于美国早期银行业风险处置的经典案例,其处置历程以及背后得与失,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并引以为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雪兰  李佳宁  
受信息级联效应及声誉机制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趋同所带来的同群效应,会加大银行业共同风险敞口,继而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对此,文章在逻辑建构的基础上,以2010—2020年间中国A股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存在信贷同群效应,呈现出同类模仿的特征,且不因取消存贷比这一政策冲击而发生实质性改变。信贷同群效应提升了贷款行业集中度、造成银行资产重叠,继而增大共同风险敞口,显著提升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水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信贷同群效应越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因而,商业银行应当走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力的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之路,拒绝低水平竞争,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助推高质量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义国   张丽莎  
<正>多年来被我国多家银行机构奉为楷模的硅谷银行,在当地时间2023年3月10日,被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宣布关闭。随后,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合发表声明,宣布采取“非常规措施”确保硅谷银行等存款机构储户的资金安全。几个月来,来自社会各界和不同观察视角的研判剖析,已为我们充分呈现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间的是非曲直。对于我们而言,除了尽力汲取监管改进和行业风控的警示价值,
关键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治乾  
硅谷银行金融集团是科技金融领域的领导者。国内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也纷纷将硅谷银行作为学习的榜样,将科技金融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城商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既要借鉴,但又不能照搬硅谷银行的经验。首先,要根据地域特征,明确目标客户定位;其次,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家队伍的建设;第三,只能以间接方式积极开展与VC/PE的合作;第四,利用地缘优势,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芮  
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成立于1983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硅谷银行、SVB分析、SVB资本、SVB资产管理、SVB私人银行等成员公司在内的SVB金融集团,为全球的科学技术、生命科学、风险投资、私募股权、高档葡萄酒等行业提供商业、投资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硅谷银行经营业绩亮点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证券投资占据半壁江山。截至2015年末,硅谷银行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超  瞿新荣  
我国资金供给渠道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在这样融资机制下必须重视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支持,这对中国经济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通过梳理硅谷银行的做法,为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晶   朱焱荣   曾钟鸣  
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在对国家的法律环境、有关政策、银行的处置方式、存在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加强立法,改善环境、创新手段等方法。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当前金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对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登陆中国大陆的情况下,为我国银行消除历史包袱,经装上阵具有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积极有益的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雷曜  王兆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均未建立完备的问题银行处置机制。笔者译作《拯救欧元——德拉吉时代》就描述了危机后欧盟各国动用公共财政救助(bail-out)问题银行,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道德风险等问题。正因如此,欧盟转而强调银行内部纾困(bail-in),减少对公共救助的依赖。从欧盟银行单一处置机制(SRM)及《欧洲银行恢复与处置指令》(BRRD)运行情况看:内部纾困方式减少了救助所需的外部资源,利用银行股东和债权人资源来吸收损失并重组;但内部纾困往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危机严重时需"内""外"结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晶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方法是债转股 ,借鉴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大致有债转股、重组、证券化、销售等 ,应结合我国国情来运用这些方法 ,以使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多样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忠阳  李珊珊  
文章首次系统分析了问题银行救助、处置机制的理论基础和近年来的全球改革方向,并将该框架划分为自救、外部救助和处置三种机制。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问题银行的救助、处置机制从微观视角转为更侧重宏观视角,而产权理论则是相关改革的理论基础。外部救助和处置须建立在自救基础上,且面临更强约束。但自救的实施仍面临挑战,且可能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近年的全球实践看,外部救助仍居主导地位,自救工具的应用并不充分,凸显出平衡系统性风险与降低社会成本、道德风险之艰难。处置改革的重点是赋予监管层更集中的处置权力和完善破产机制,旨在提升处置效率,降低系统性影响。基于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文章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