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598)
2022(2135)
2021(2173)
2020(1932)
2019(4641)
2018(5049)
2017(8825)
2016(4979)
2015(5415)
2014(5586)
2013(5183)
2012(4864)
2011(4729)
2010(5066)
2009(4975)
2008(5271)
2007(4652)
2006(4672)
2005(4414)
2004(4168)
作者
(13608)
(11368)
(11263)
(11108)
(7518)
(5317)
(5243)
(4444)
(4300)
(4209)
(3951)
(3922)
(3912)
(3882)
(3709)
(3587)
(3276)
(3269)
(3216)
(3184)
(3086)
(2808)
(2763)
(2744)
(2667)
(2623)
(2539)
(2530)
(2278)
(2255)
学科
(19724)
经济(19693)
管理(15549)
(11942)
企业(11942)
(11881)
(8501)
(6468)
(6327)
中国(6177)
理论(5974)
方法(5664)
(5584)
体制(5582)
教育(5465)
业经(5239)
(5086)
银行(5086)
(4962)
(4787)
金融(4786)
(4278)
(4152)
(4074)
技术(3981)
(3952)
税收(3942)
(3902)
数学(3583)
数学方法(3501)
机构
大学(75668)
学院(72142)
(29305)
经济(28612)
研究(27395)
管理(24684)
中国(21193)
理学(19598)
理学院(19354)
管理学(19071)
管理学院(18904)
(17520)
(16911)
科学(15084)
(14112)
(13228)
师范(13180)
(12777)
财经(12365)
研究所(12285)
中心(11658)
北京(11285)
(11080)
师范大学(10757)
(10076)
教育(9852)
经济学(9242)
(9206)
财经大学(8927)
(8387)
基金
项目(37796)
研究(31713)
科学(29878)
基金(26783)
(22684)
国家(22433)
社会(19728)
科学基金(18836)
社会科(18559)
社会科学(18553)
教育(15494)
成果(14257)
编号(13917)
(13586)
基金项目(13469)
(11927)
资助(10569)
自然(10334)
自然科(10069)
自然科学(10067)
自然科学基金(9898)
课题(9843)
项目编号(9051)
(8912)
(8716)
重点(8560)
国家社会(8229)
(8201)
教育部(8105)
(7890)
期刊
(40786)
经济(40786)
研究(31276)
中国(19086)
教育(16821)
(14985)
管理(11116)
学报(10715)
(9561)
金融(9561)
科学(9512)
大学(8541)
财经(8163)
(7683)
学学(7408)
(7152)
图书(6316)
经济研究(6281)
技术(6260)
问题(5356)
业经(5063)
理论(4608)
(4538)
书馆(4536)
图书馆(4536)
农业(4342)
改革(4312)
(4312)
(4175)
论坛(4175)
共检索到130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莹莹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没有正确认识存在,他们将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看作为存在,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实体的解说形成他们的存在论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不是存在者。如果要正确认识存在,必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让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所以他首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并阐述了自己的存在理论,力求在思存关系中寻求到通达存在的道路。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宾斯旺格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不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进路。尽管宾斯旺格不是一名专业的哲学家,但他在与海德格尔的亲密交流以及自身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达在分析,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创造性解读——爱的现象学。爱的关系就是我和你之间的平等互惠关系,而且个体自我的本真状态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宾斯旺格的这种解读,不仅与现代的主体性哲学一脉相承,而且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哲学基础。在宾斯旺格这里,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呈现出了互相澄明的良好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定  
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的阐述在学界向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图根哈特、达尔斯特伦等学者都曾对海德格尔“真理的本质是揭蔽”这一观点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批判。本文尝试从此之在的有限性这一视角出发,来解析和重构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真理之本质以及后期关于存有之真理的探讨,并对上述学者的相关质疑予以可能的回应。最后,本文还将简要展示,海德格尔后期如何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以及老子《道德经》那里化用了原初争执和隐秘这些基本概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唐晓东  
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史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各具特色,存在范畴的典型用语在中西方语言上也各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充任存在论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作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同样适用于表存在意义的动词“有”。通过从西方系词“存在”到汉语“有”的本体论诠释,我们找到了共同性,并由此阐释其存在论意义。以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为视角,进而发掘存在动词“有”及所关涉对象的本质内涵,其存在方式的展现与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及时间性理论相互印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林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提出"意识经验的科学"概念,预示着一种绝对唯心论的一元论哲学的诞生。在"导论"中,黑格尔通过三个步骤来创立这种新哲学:(1)批判"自然意识";(2)提出"主体即实体"思想,克服康德主观唯心论的二元论哲学;(3)提出"意识经验的科学"概念,宣告一种绝对唯心论的一元论哲学。《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和诞生地"。其"导论"是黑格尔绝对体系"开端的开端"。"意识经验的科学"是一条克服怀疑主义的心灵之路和教化之路。黑格尔的尝试带有厚重思辨哲学色彩,预示着他的"意识经验的科学"——一种新哲学——一诞生便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存在扬弃形而上学而走向科学的可能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公案之一,他对于政治的介入及引发的争议,为世人反思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文章通过梳理当前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公案"的三种不同解读,力图揭示知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群体性心理图景,并就知识人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时应坚守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伯飞  李菁  
多年来,学术界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比较关注,但是对他的死亡观探讨的很少。文章指出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不是"死亡哲学",乃是"自由哲学"、"生存哲学"、"实际哲学"、"性命哲学"、用畏死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情与执着。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其美学意义在于:呼唤人们在死亡意识中探寻生命的存在及其生命的美好;在死亡意识中探求生命意识的升华与超越;在死亡意识中追求人生的崇高之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姜英华  叶泽樱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和起统摄作用的逻辑形式,资本逻辑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背后隐藏的是人的存在境遇和人与人的真正关系。《资本论》通过对商品、劳动、货币等经济范畴和资本逻辑的历史考察和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关系,批判了人的存在样态,为"现实的历史"的变革指明了道路,为诊断和反思现代性提供了存在论解释,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论》是关于"如何超越现实"的新的存在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艳  刘同舫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成为其否定现存世界、建构理想社会的重要环节。这一批判体现了从量的积累到阶段性质变再到整体性飞跃的动态过程,是一次有限度的批判与两次质的飞跃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的批判是囿于黑格尔理论框架内的有限度的表达;以该文本为转折点,马克思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解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建立了新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对黑格尔批判的第一次质的飞跃;《资本论》的完成体现了马克思在生存论意义上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超越,这是第二次质的飞跃,也是以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彻底意义上的超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绍梁  何云峰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学说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一是从本体论层面揭示了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内在运动机制,即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为"克服意识的对象的八个运动过程",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和终点,因而黑格尔对于历史运动的描述就成为抽象、逻辑和思辨的表达。二是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及其国民经济学立场,即作为"无对象性存在的纯粹主体"的劳动,也就是"精神主体"将现实事物对象化,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先验设置与预先决定。三是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走向了唯心主义和保守主义,从而窒息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批判中,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差异得到彰显:前者追求的是"否定之否定"之自洽性的理性辩证法,后者揭示的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性和内在对抗性"的感性辩证法。马克思通过感性辩证法揭示出劳动的内在矛盾及其一般运动形式,从而完成了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真正颠倒。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妍  侯一夫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由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于《德法年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对德国的宗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批判了德国社会的现实以及黑格尔的哲学内容,这也使得人类解放这一伟大的命题正式诞生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内容上全面地展现出了马克思作品中极具革命性质的“批判”性理论的本质其著作中包含了许多的批判思想,展现了鲜明的批判特征。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论述了人类要怎样才能够实现解放,并且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过程中人类的思想要怎样实现解放,这两个论述内容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从传统的革命主义转变成了共产主义。至今,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对人们的发展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