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71)
- 2023(3783)
- 2022(3022)
- 2021(3094)
- 2020(2463)
- 2019(5686)
- 2018(5792)
- 2017(9142)
- 2016(6199)
- 2015(7123)
- 2014(7444)
- 2013(6565)
- 2012(6415)
- 2011(6091)
- 2010(6416)
- 2009(5632)
- 2008(5787)
- 2007(5495)
- 2006(5002)
- 2005(4764)
- 学科
- 教育(20288)
- 济(16486)
- 经济(16472)
- 管理(13465)
- 中国(12022)
- 理论(10219)
- 企(10116)
- 企业(10116)
- 业(9753)
- 学(8204)
- 教学(6331)
- 方法(6100)
- 技术(5251)
- 研究(4858)
- 业经(4735)
- 和(4686)
- 思想(4491)
- 发(4324)
- 政治(4258)
- 发展(3994)
- 思想政治(3988)
- 政治教育(3988)
- 治教(3988)
- 策(3967)
- 德育(3947)
- 展(3871)
- 文化(3749)
- 革(3585)
- 农(3550)
- 财(3511)
- 机构
- 大学(90721)
- 学院(83684)
- 研究(31990)
- 教育(28608)
- 范(25050)
- 师范(25001)
- 济(23857)
- 管理(23851)
- 经济(22988)
- 京(21398)
- 师范大学(20725)
- 理学(19427)
- 理学院(19034)
- 管理学(18573)
- 管理学院(18340)
- 科学(17701)
- 中国(17022)
- 所(15608)
- 江(15054)
- 北京(14557)
- 研究所(13966)
- 财(13159)
- 职业(12805)
- 中心(12681)
- 技术(12255)
- 州(11991)
- 教育学(11218)
- 院(10797)
- 财经(10103)
- 经(9051)
- 基金
- 项目(46124)
- 研究(44139)
- 科学(38095)
- 基金(29565)
- 教育(29127)
- 社会(25458)
- 家(24002)
- 社会科(23734)
- 社会科学(23728)
- 国家(23574)
- 成果(22656)
- 编号(21772)
- 科学基金(19429)
- 省(18742)
- 划(18131)
- 课题(18018)
- 年(15942)
- 基金项目(14468)
- 项目编号(13853)
- 规划(13443)
- 部(12192)
- 研究成果(12143)
- 性(12092)
- 一(11794)
- 重点(11791)
- 度(11648)
- 教育部(11568)
- 资助(11166)
- 发(10819)
- 阶(10804)
共检索到145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从根本上说,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教育观也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将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困境,而且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关键词:
知识教育 文化教育 教育观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郝悟群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将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做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制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庆 樊亚峤
麦克莱伦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文化研究等为理论来源,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角色做了深刻阐释。
关键词:
麦克莱伦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海涵 陈世瑛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课题 ,也在实践中给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本文从地位、内涵、目标和方法诸方面对终身教育理论作了探讨。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终身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盛君
一、图像文化的概念 直到本世纪中叶,“有文化”这一概念几乎无一例外地代表读书和写作的能力。如果某人不识字,或者说,不会读书和写字,即可说这个人是文盲。然而,在六十年代中期,一种不同的“文化”——“图像文化”(visual Literacy)诞生了。这一新的文化概念的产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新认识,即要求用特别的技能去“读”和“写”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翁史烈
当前 ,我国经济形势和科教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翁史烈教授从新时期人才观内涵、工程教育的核心、营造大学的智力生态环境、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多渠道筹资与多元化办学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是翁史烈教授于 2 0 0 0年 1 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高教所所作演讲的录音整理稿
关键词:
人才观 教育观 高等教育改革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何昌珏 徐冬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涂宏斌 曹小艳
本文通过研究一般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进化分析模型。将进化分析模型运用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形成了对教育活动本质的描述,即作为具有自主成长潜能的学习主体,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化教育观:自主成长的本质是素质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做教育就是做环境,要充分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多元杂交(融合)是实现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广斌
发展性高等教育观是对传统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的批判,它坚持在人本主义观照下,关注高等教育当重视学生发展性的应然价值,认为师生的发展性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发展性是一流大学的最适表征和共性追求。发展性高等教育观自现代大学诞生之日起就初显雏形,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新的高质量高等教育观亦是其当代遵循。发展性高等教育观日渐成为指导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
发展性高等教育观 高等教育质量 一流大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教育是由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是人性高于神性、人权高于神权的教育观,是走向进步的教育观,是合目的的、走向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教育观 文明进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柯华庆
杜威秉承皮尔斯的实效主义哲学,强调理性认知对于理性目标的实现作用。实效主义教育观将理性目标、有效手段和实际效果统一起来,概括了实用主义教育观、工具主义教育观和实验主义教育观的优点,同时摒弃了其缺陷。在实效主义教育观看来,教育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在于有效地服务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教育目标,学校和教材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荣德
卢瑟福是20世纪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高等教育观包括:面向世界,选拔人才;注重基础,严格要求;学会思考,深入研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其观点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界重视和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宝良
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董宝良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进行整体的全面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是其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他能在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和全面教育各次运动中留下教...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爱民
道德的相对性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悖逆。它不能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得以确当地圆说 ;不能担保学生获有普遍性、恒定性的道德观 ,不能承领学生葆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道德的解体、道德价值的混乱和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窄化、形式化 ,使道德教育成了“弃德”或“没有道德”的教育。德育学理论必须审慎地处理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紧张关系 ,消除不必要的歧异与视差 ,以获致对其的完整把握与辨证理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夏正江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认为,对年幼儿童(主要是幼儿、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宜以正面的启蒙教育为主。然而,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而言,单向度的教育,即仅仅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良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刻意回避传统文化中消极、恶劣的一面,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与全貌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选择与鉴别力,也不利于传统文化自身的丰富、完善与发展。对中高学段的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宜采用肯定取向与否定取向并重的思路。前者旨在使学生感受、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之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平衡取向 文化自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