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84)
- 2023(13586)
- 2022(11371)
- 2021(10470)
- 2020(8613)
- 2019(19610)
- 2018(19392)
- 2017(37290)
- 2016(20331)
- 2015(22856)
- 2014(22921)
- 2013(22545)
- 2012(21189)
- 2011(19382)
- 2010(19954)
- 2009(19033)
- 2008(18656)
- 2007(17056)
- 2006(15608)
- 2005(14482)
- 学科
- 济(90953)
- 经济(90766)
- 管理(60057)
- 业(56822)
- 企(45560)
- 企业(45560)
- 方法(35252)
- 中国(30098)
- 数学(29586)
- 数学方法(29125)
- 农(27128)
- 财(22689)
- 业经(22672)
- 制(22433)
- 地方(22231)
- 农业(17845)
- 银(17408)
- 银行(17391)
- 行(16845)
- 融(16230)
- 金融(16227)
- 贸(16142)
- 贸易(16125)
- 易(15646)
- 学(15591)
- 体(14680)
- 和(14320)
- 理论(14292)
- 环境(14060)
- 发(13801)
- 机构
- 学院(295609)
- 大学(293806)
- 济(124267)
- 经济(121557)
- 管理(109889)
- 研究(103152)
- 理学(92968)
- 理学院(91885)
- 管理学(90117)
- 管理学院(89557)
- 中国(80699)
- 京(63146)
- 财(62909)
- 科学(59592)
- 所(52095)
- 财经(47915)
- 中心(46660)
- 江(46512)
- 研究所(46146)
- 农(45400)
- 经(43156)
- 北京(40898)
- 范(40293)
- 师范(39940)
- 业大(39193)
- 经济学(38126)
- 州(37421)
- 院(37154)
- 财经大学(35234)
- 农业(34745)
- 基金
- 项目(184809)
- 科学(146354)
- 研究(140596)
- 基金(132507)
- 家(113561)
- 国家(112527)
- 科学基金(96291)
- 社会(91533)
- 社会科(85884)
- 社会科学(85863)
- 省(73410)
- 基金项目(68552)
- 教育(65536)
- 划(61308)
- 自然(58336)
- 编号(58098)
- 自然科(56930)
- 自然科学(56921)
- 自然科学基金(55860)
- 资助(54449)
- 成果(49331)
- 发(44338)
- 课题(42009)
- 重点(41968)
- 部(41436)
- 制(38699)
- 创(38514)
- 国家社会(37102)
- 教育部(36025)
- 性(35990)
- 期刊
- 济(150505)
- 经济(150505)
- 研究(96360)
- 中国(67282)
- 财(47619)
- 农(44474)
- 管理(44024)
- 学报(41198)
- 科学(39772)
- 教育(37927)
- 融(33915)
- 金融(33915)
- 大学(32718)
- 学学(30535)
- 农业(29771)
- 技术(26617)
- 业经(25952)
- 财经(24254)
- 经济研究(24076)
- 经(20830)
- 问题(20183)
- 贸(15995)
- 统计(15239)
- 技术经济(14695)
- 业(14427)
- 理论(14082)
- 商业(14057)
- 策(13912)
- 现代(13571)
- 国际(13564)
共检索到471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勇才 丁建定
虽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立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面对经济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外部环境,我国现行的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救助理念消极、救助方式落后、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范围狭窄、救助内容单一、救助主体薄弱以及救助效率不高七个方面。为克服这些困境,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当由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从转变救助理念、改善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内容、健全救助主体以及提升救助效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进而织牢保障城乡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最后安全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黎明 王利君
现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诸多的缺陷,有必要在理念上突破、制度上规范和管理上优化,从而实现农村反贫困、反疾病的终极目标。本文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入手,剖析了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制度自身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与新农合制度无缝衔接等宏观视角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浩淼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改变了以往消极的、补偿收入损失的功能,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功能,并由此形成了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基于我国特有的社会救助基础和现状,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应该选择包含工作福利、专项救助和条件型转移支付因素在内的混合模式;需要从人力资本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中汲取有益内容,培育并加强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理念,进而拓展社会救助的基本功能,除了让其发挥生计保障的功能外,还要发挥其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帮助贫困者融入社会的基本功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左停
2007年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推开,很快成为中国农村最重要的民生政策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低保作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措施的一个兜底性措施。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该政策的转移支付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小林
<正>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夯实社会救助制度基础。202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国、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的社会救助制度,对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深入理解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的制度内涵、历史逻辑和实践衔接,有利于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冀慧珍
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如救助理念落后,未实现从消除收入贫困到消除能力贫困的转变;救助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彻底摆脱贫困的制度目标;救助主体薄弱,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成熟的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要求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作出以下完善:将能力提升作为社会救助政策的理念和出发点之一,调整社会救助政策的重点,由低保转向就业、儿童、医疗、教育等积极的救助政策,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的协作机制。
关键词:
发展型社会政策 社会救助 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瑞强
"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作为"收入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具有发展性、预防性、风险性、竞争性等特征。基于多维贫困、动态贫困视角理解"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理念,系统解析"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的对象瞄准、运作模式与救助标准、资金保障与实施监管等关键问题,依法依规实施救助,健全核算系统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明确"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工作异化现象,以有效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支出型贫困 社会救助 模式 保障 监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冮树革 比约恩·古斯塔夫森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本文在研究欧洲部分国家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探究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原则、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应当具有公平性、效率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等功能特质。
关键词:
社会救助 劳动力市场 社会政策 中国模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新伟 吴华章
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乡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医疗救助制度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明确了医疗救助同医疗保险和低保等制度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文章从实践层面分析了古代、近现代、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到本世纪初以及现行医疗救助制度的内容,理清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历史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医疗救助制度的特点,这对于完善现行医疗救助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疗救助 功能定位 历史 发展 现状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林海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关键词:
公民友爱 兄弟之爱 古罗马 社会救助伦理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明坤 杜昕昱 刘远立
医疗救助制度在我国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承担着兜底作用,在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当前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依然具有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文章通过对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分析当前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医疗救助 医疗保障 现状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白韶璞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埃及的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制度形成、过度扩张、路径锁定、路径突围四个历史时期。在历史制度主义框架下,宏观制度背景塑造了救助制度的发展结构,关键节点创造了变迁机会结构,行动者的策略推动了埃及救助的制度变迁。此外,影响埃及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特殊因素在于,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建立的"社会契约"始终是自纳赛尔至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历届政府遵循的执政原则,在"社会契约"的影响下,埃及救助制度的民粹主义特征不断自我强化,将其锁定在既定发展轨道。随着塞西政府推行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救助制度的消极路径循环演变为阻碍改革的逆向张力,伴随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风险,都成为影响埃及未来政治社会改革的重大挑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孙会 宋璐璐 魏春艳
改革开放以来,在医疗保险体系新旧转换过程中,城乡困难群体的医疗问题十分突出,进而对医疗救助制度提出客观的要求。本文在回顾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医疗救助制度面临的挑战,并从打破固有格局、整合医疗资源、突出改革重点、拓宽筹资渠道、拓宽救助范围和规范工作流程等不同层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城乡医疗救助 制度完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夏艳玲
在人口老龄化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特困老人作为目前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不容忽视。我国特困老人供养制度面临着集中供养比重偏低,供养保障水平低,资金服务等多重瓶颈问题。美国整合型照护(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简称PACE)模式是针对低收入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创新,为老年人提供无缝隙的关怀服务,解决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碎片和低效问题,为我国老人特困救助供养制度的转型提供借鉴。本文认为,我国特困救助供养制度要加快改革,实现制度转型。建议对特困老人进行分类,科学设置供养对象的资格评估制度,集中优势资源服务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高供养服务水平;通过整合资金和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完善其医疗供养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整合,实现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合作供给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帅
20世纪中叶之后世界各国的资源型地区普遍面临着诸如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转型艰难、社会矛盾突出、贫富悬殊加大等困境,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成为了这些地区治理的关键。中国的资源型地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转型发展道路艰难。新时期资源型地区在治理过程中应当尤为重视资源型企业、地方政府和居民三者之间的良性协调互动关系,真正实现政府监管、企业出资、居民参与的有机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