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57)
- 2023(3519)
- 2022(2946)
- 2021(2928)
- 2020(2428)
- 2019(5393)
- 2018(5433)
- 2017(10583)
- 2016(5985)
- 2015(6633)
- 2014(6547)
- 2013(6645)
- 2012(6283)
- 2011(5870)
- 2010(6027)
- 2009(5725)
- 2008(5562)
- 2007(5351)
- 2006(4946)
- 2005(4404)
- 学科
- 农(43784)
- 农业(29013)
- 济(26822)
- 经济(26778)
- 业(24544)
- 业经(11180)
- 农业经济(9653)
- 村(8897)
- 农村(8892)
- 管理(7925)
- 发(7370)
- 中国(7220)
- 制(6862)
- 土地(6855)
- 劳(6619)
- 劳动(6619)
- 地方(6569)
- 人口(6499)
- 发展(6399)
- 展(6395)
- 农业劳动(6305)
- 收入(6282)
- 方法(6110)
- 动力(5805)
- 劳动力(5769)
- 农业人口(5705)
- 分配(5692)
- 数学(5679)
- 数学方法(5645)
- 及其(5613)
- 机构
- 学院(87622)
- 大学(81524)
- 农(41616)
- 济(38858)
- 经济(38098)
- 管理(32731)
- 研究(32152)
- 农业(31468)
- 理学(28453)
- 理学院(28194)
- 管理学(27750)
- 管理学院(27615)
- 中国(25864)
- 业大(22396)
- 科学(19814)
- 农业大学(18878)
- 所(17367)
- 京(16918)
- 中心(16093)
- 研究所(15734)
- 业(15212)
- 江(14413)
- 财(13811)
- 经济管理(13206)
- 省(13052)
- 发(12132)
- 科学院(11831)
- 范(11602)
- 师范(11522)
- 发展(10982)
- 基金
- 项目(57664)
- 研究(45509)
- 科学(44637)
- 基金(40273)
- 家(35168)
- 国家(34671)
- 社会(28730)
- 科学基金(28585)
- 社会科(26554)
- 社会科学(26548)
- 农(25909)
- 省(24617)
- 基金项目(21707)
- 编号(21093)
- 划(19106)
- 教育(18866)
- 自然(16706)
- 成果(16598)
- 自然科(16249)
- 自然科学(16247)
- 自然科学基金(15956)
- 资助(15268)
- 发(14610)
- 业(13670)
- 课题(13330)
- 部(13306)
- 重点(12528)
- 性(12423)
- 发展(12134)
- 农业(12077)
共检索到135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乜琪
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为标志,我国农民福利的发展经过了集体化时期的生存型福利、家庭承包制时期的生活型福利和新世纪以来的权利型福利三个阶段。从生存到权利,农民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福利供给模式也不断变化,经历了从集体、家庭到社会的转变。最终的发展实践与国际经验证明,农民福利必将走向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农民福利 生存福利 生活福利 权利福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忠怀 吴晓聪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决定了农村地域人口的流动方向。本文从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对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地域人口流动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土地制度才是影响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
农村地域 人口流动 土地制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苗润雨
回顾建国以来农村金融体系演进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未能摆脱单纯性存款吸收机构的角色定位,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很大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金匮乏的难题。文章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探讨了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农村 金融体系 计划 市场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传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民工)群体内部呈现出显著的分化,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也呈现出新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面临着"双重户籍墙"、"三环节梗阻"和"四资本缺失"障碍,需要从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合三个环节协同推进,并基于农民工亚群体分化状况和市民化现状,实现城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构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急需的"四大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机制,提供协调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与市民化能力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
关键词:
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农民工市民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忠暖 王芳 曾思敏
将建国以来的60年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在全国层面上选取一定数量的城市样本,通过测度城市中心性和城市职能及其强度的方法,并参考总部经济的研究成果,在对比分析中论述不同阶段与时期广州在全国的地位、作用以及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广州在全国的地位由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准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州的城市职能演变经历了由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与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高度综合职能的外向型城市;发展与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功能与水准,加强科研服务能力,提升总部经济实力,培育城市创新能力是广州今后城市发展的课题。
关键词:
中心性 城市职能 地位 演变 广州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卢洪友 潘星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环境财政理论与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碎片化到逐步规范化的演变历程。从理论演进脉络看,中国生态环境财政理论主要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及方式展开的,经历了从政府到市场,再由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演变历程。从制度演进脉络看,主要是围绕着财政收入、支出、转移支付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展开的,经历了从财政制度体系中几乎看不到"生态环境因素",到持续扩大"生态环境因素"在财政制度体系中的作用范围和力度的渐进式演变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地位的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财政理论和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总体上看,适应新时代的生态环境财政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实现生态环境财政治理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郑风田 孙谨
本文认为,目前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只考虑补偿和保障是不够的,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保障方面存在制度缺失。未来应该建立失地农民的可持续长远生存战略。建立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全方位地促进和支持失地农民创业是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创业辅导、金融支持、创业机会、创业服务等几个方面详述了如何构建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创业 支持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分田到户、人民公社解体,农民重新获得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20世纪末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干群矛盾激化,进入21世纪,国家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并最终在2006年取消了历时千年的农业税;三是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开始向农村转移大量资源,并探索新型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形式以及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农村转移资源,如何让自上而下的资源转移变成让农民组织起来自己建设自己美好生活,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家德 胡海青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建国60年来,我国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经历了"统包统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调控阶段和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特征的市场调控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影响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集权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哲学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制度呈现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是政府对毕业生资源的理性选择;政策变迁的动力是政府的立法行为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能力的提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风蕊 沈红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潘凤 闫振坤
边缘与中心的关系探讨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经典命题。受限于边缘地区发展基础和要素体制的制约,"从边缘走向中心"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建国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从边缘不断走向中心的成功案例。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径经历了世界格局双体系下的自力更生阶段、欧美主导世界格局下的融合发展阶段和边缘向中心转换与中心强化的过渡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在宏观层面形成了适应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的战略联动与超越机制、在中观层面形成了持续工业化目标下的产业政策引导机制、在微观层面形成了市场培育与技术升级交互牵引下的循环反馈机制,三大机制系统衔接,造就了逐步打破传统"中心-外围"不均衡格局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包含着对传统"中心-外围"理论的超越和突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祥
本文根据厦门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失地情况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及流动性的影响。从就业、收入和学习培训状况考察了农民工的生存现状。结合农民工的未来意向,分析了农民工实现身份转变的主要阻碍。本文认为,农民工的高流动问题、低技术问题、就业门槛问题、低收入问题,是与他们的失地(失业)问题、生存问题、身份问题等纠结在一起的。
关键词:
农民工 失地情况 生存状态 未来意向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孙伟
目前,青岛地区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职业分工明显、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参与模式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较强,但对其负面影响的认识不足;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人数多,但参与程度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农民的全面参与,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深刻认识农民参与的真正内涵,努力扩大青岛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并丰富农民参与模式。
关键词:
农民 乡村旅游 参与模式 参与状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祥佑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整体经济与三次产业C-D生产函数的拟合,获得了整体经济及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结构变迁效应是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分解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要素贡献能力的影响,通过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要素贡献,与三次产业对应指标加权平均值的差来测度。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的贡献有递减的助推作用,对劳动的贡献有递减的抑制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纯清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政治和文化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推动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农民价值观变迁历经了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与主体的觉醒、不同价值取向的碰撞、农民价值观多样化、在碰撞进程中逐步走向整合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农民价值观的变迁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会推动农民的生态观、生产观、教育观、居住观和消费观等发生新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