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50)
- 2023(15476)
- 2022(12712)
- 2021(11515)
- 2020(9590)
- 2019(21338)
- 2018(21022)
- 2017(39582)
- 2016(21233)
- 2015(24197)
- 2014(24090)
- 2013(23532)
- 2012(21670)
- 2011(19884)
- 2010(20085)
- 2009(19187)
- 2008(18642)
- 2007(16799)
- 2006(15224)
- 2005(14281)
- 学科
- 济(113414)
- 经济(113294)
- 管理(68699)
- 业(63382)
- 企(50772)
- 企业(50772)
- 方法(42897)
- 数学(38028)
- 数学方法(37604)
- 中国(31612)
- 农(27376)
- 业经(23775)
- 财(23625)
- 地方(23293)
- 制(22112)
- 学(18619)
- 农业(18582)
- 贸(18320)
- 贸易(18305)
- 易(17758)
- 技术(17267)
- 银(17174)
- 银行(17158)
- 融(16881)
- 金融(16878)
- 行(16582)
- 体(16208)
- 环境(15964)
- 地方经济(14421)
- 发(14116)
- 机构
- 大学(316806)
- 学院(315710)
- 济(150477)
- 经济(148000)
- 管理(119868)
- 研究(113155)
- 理学(102618)
- 理学院(101546)
- 管理学(99812)
- 管理学院(99220)
- 中国(88143)
- 财(68163)
- 京(66459)
- 科学(62384)
- 所(55927)
- 财经(53615)
- 研究所(50117)
- 中心(49672)
- 经济学(48961)
- 经(48745)
- 江(46592)
- 农(46291)
- 经济学院(43739)
- 北京(42429)
- 业大(40667)
- 院(40169)
- 财经大学(39654)
- 范(39167)
- 师范(38855)
- 州(36468)
- 基金
- 项目(203420)
- 科学(163850)
- 基金(152155)
- 研究(150671)
- 家(131593)
- 国家(130590)
- 科学基金(113222)
- 社会(102859)
- 社会科(97825)
- 社会科学(97805)
- 基金项目(78355)
- 省(76683)
- 自然(69063)
- 教育(68700)
- 自然科(67583)
- 自然科学(67570)
- 自然科学基金(66387)
- 划(64070)
- 资助(62388)
- 编号(57654)
- 成果(47009)
- 部(46772)
- 重点(46054)
- 国家社会(44817)
- 发(44800)
- 创(44030)
- 制(41994)
- 创新(41663)
- 教育部(41197)
- 课题(40996)
- 期刊
- 济(173917)
- 经济(173917)
- 研究(103235)
- 中国(66284)
- 财(51732)
- 管理(49847)
- 农(43789)
- 科学(43241)
- 学报(43103)
- 大学(34602)
- 学学(32570)
- 融(32080)
- 金融(32080)
- 经济研究(30361)
- 教育(30314)
- 农业(29602)
- 技术(28859)
- 财经(28308)
- 业经(25296)
- 经(24591)
- 问题(22362)
- 贸(18814)
- 技术经济(18548)
- 世界(17945)
- 统计(17880)
- 业(16916)
- 国际(16862)
- 策(16354)
- 商业(14676)
- 现代(14438)
共检索到492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飞 李谭君
近代以来,实现"国富民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探索过程。直到1979年,中国的经济建设才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种以"高出口、高投资、高积累、低工资"为特征的生产驱动型现代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西方的实践证明:随着丰裕时代的到来,消费驱动型现代化是一种更为持久的新型经济现代化战略。要想顺利的推动消费驱动型现代化建设,消费者现代化、消费工具现代化和消费制度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就发展速度来说,消费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尤为滞后。因而,大力推进消费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已刻不容缓。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华楠 李晓春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2011—2020年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条件下依然成立;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非农就业为门槛变量的递增型非线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驱动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尚不明显;驱动路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三个子体系现代化的驱动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殷德生
纵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理论创新才是中国经济学的灵魂, 实现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 必须解决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国际化和规范化问题。本文认为, 中国经济学研究应从本土问题着手, 而其走向国际化的突破口在于将中国制度分析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重构发展经济学。同时中国经济学要求建立一个良性的理论创新、接受、修正、摒弃的规范化机制
关键词:
经济学 本土化 国际化 规范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健,黄胜利
对于中国的研究,就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三种人敢于做出概括,他们是喜爱中国的专家、厌恶中国的专家和汉学家。喜爱中国的专家热爱中国,厌恶中国的专家与中国打过交道但不喜欢它,而汉学家则愿意试图去分析中国。有代表性的是,喜爱中国的专家对大多数中国的事情表现出热忱,并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今天的成就和明天的光辉前景。厌恶中国的专家通常强调办事难,总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过杰
面对90年代,面向未来,探索和推进城市现代化,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实现本世纪末以及下世纪中叶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本文拟就经济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当前城市经济现代化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城市现代化,尽管为人们所追求和向往,但是对城市现代化的认识,往往容易从城市外在形态上体察,诸如现代化的建筑物、构筑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邮电通讯,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娱乐场所;也往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覃秀基
中国工业化发展已经到了重要关头。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已经十分突出的条件下,我们不能再按照西方现代化之路走下去,而要实施以循环经济为切入点的新型现代化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更新国人的发展观,通过立法等强制性措施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的展开,在资源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可操作的量化考核。这样,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才有可能在循环经济的轨道上获得全新的发展。
关键词:
人口 资源 环境 循环经济 现代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家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毅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新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是新时期以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阐释。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创新,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和理论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再改革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指南。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现代化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明 杜林盛
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内涵的研究,得出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结合林业的基本特征,提出林业现代化的定义,对其内涵展开讨论。同时,探讨了何传启的二次现代化,阐述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依据林业的现实情况,得出林业现代化需要二次现代化的指导的结论。
关键词:
现代化 林业现代化 林业现代化指导理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时代的现实命题。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模型,解构内在驱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信息、数字平台和数字空间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时代的现实命题。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模型,解构内在驱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信息、数字平台和数字空间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静 徐琴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引领区和主要空间载体,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群现代化是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与腹地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了现代化的高度,腹地具有对核心城市溢出要素的强大吸纳力及对整个城市群的支撑力,决定了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群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确定城市间新型功能合作关系,并在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就长三角而言,可采取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主轴-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发挥腹地优势,培育现代化的紧密跟随者和潜在突破者,形成产业、空间协同度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城市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静 徐琴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引领区和主要空间载体,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群现代化是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与腹地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了现代化的高度,腹地具有对核心城市溢出要素的强大吸纳力及对整个城市群的支撑力,决定了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群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确定城市间新型功能合作关系,并在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就长三角而言,可采取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主轴-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发挥腹地优势,培育现代化的紧密跟随者和潜在突破者,形成产业、空间协同度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城市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薛安伟 林嘉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新时代的文化繁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本文从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出发,研究文化因素在不同现代化模式中的异同,以此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认为,从生产角度看,文化因素在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经济现代化中具有相似作用机制,都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从分配角度看,西方现代化难免走向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共同富裕。本文提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刻理解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繁荣新时代文化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