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3)
2023(11105)
2022(9055)
2021(8104)
2020(6943)
2019(15321)
2018(15008)
2017(29178)
2016(15491)
2015(16953)
2014(16806)
2013(16776)
2012(15193)
2011(13188)
2010(13586)
2009(12769)
2008(12876)
2007(11523)
2006(10208)
2005(9600)
作者
(43557)
(36527)
(36320)
(34357)
(23470)
(17238)
(16513)
(13936)
(13600)
(13186)
(12438)
(12234)
(11835)
(11626)
(11353)
(11067)
(10806)
(10779)
(10715)
(10360)
(9079)
(8892)
(8820)
(8364)
(8233)
(8216)
(8148)
(7991)
(7357)
(7265)
学科
(78903)
(72156)
企业(72156)
(65758)
经济(65664)
管理(63002)
方法(28081)
业经(26357)
(24884)
(23922)
数学(20169)
数学方法(19960)
(19241)
财务(19221)
财务管理(19203)
企业财务(18219)
农业(17739)
技术(17007)
(16608)
中国(16457)
(13386)
理论(13037)
(12896)
(12776)
(12004)
贸易(11995)
(11887)
(11665)
地方(11041)
企业经济(11030)
机构
学院(223006)
大学(218172)
(95064)
经济(93154)
管理(92814)
理学(79352)
理学院(78633)
管理学(77724)
管理学院(77291)
研究(67985)
中国(56112)
(46723)
(44711)
科学(39257)
(38534)
财经(36742)
(35843)
(33396)
(33263)
中心(33106)
业大(31250)
农业(30113)
研究所(29607)
(28468)
经济学(28418)
北京(27502)
财经大学(27131)
商学(26574)
商学院(26330)
经济学院(25740)
基金
项目(144958)
科学(116822)
研究(108271)
基金(107701)
(92768)
国家(91874)
科学基金(81361)
社会(72019)
社会科(68341)
社会科学(68325)
(57111)
基金项目(56515)
自然(51537)
自然科(50476)
自然科学(50464)
自然科学基金(49676)
教育(47867)
(46289)
编号(42958)
资助(42488)
(35015)
成果(34467)
(33755)
(32042)
重点(31844)
(31112)
创新(30593)
国家社会(30377)
(29218)
(28833)
期刊
(110178)
经济(110178)
研究(65316)
中国(43629)
(40182)
管理(39402)
(36626)
学报(30131)
科学(29591)
农业(25058)
大学(23816)
(23323)
金融(23323)
学学(22329)
业经(20697)
技术(20626)
教育(18925)
财经(18723)
经济研究(17038)
(16318)
(15833)
问题(14133)
技术经济(13407)
图书(12515)
财会(12235)
现代(11899)
商业(11332)
(11230)
世界(10750)
会计(10280)
共检索到340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静  
"多中心"已经成为后工业化伴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大城市及城市区域的普遍现象。从生产性服务业分工视角出发,首先阐述"多中心"这一新的空间现象,接着从生产性服务业分工趋势、不同行业分工程度以及微观企业组织三个方面,剖析和解释"多中心"若干典型特征。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不同生产性服务业按照自身分工特征和空间偏好形成各自多中心网络,网络之间在空间上相互叠合,通过企业层面微观经济联系相互关联,是"多中心"的本质内涵。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孔翔  杨宏玲  
产品内分工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动因之一,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全球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盛行,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和结构升级创造了重要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不仅已经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可能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因素。文章以上海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初步探索了上海在开放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目标、战略重点、区位选择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士运  李功越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研发服务业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角度出发,探讨在服务业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从研发服务业主体的变迁及技术交易的情况,了解北京研发服务业的状况,并结合北京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研发服务业发展提出两点思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煊  
本文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企业经营观念落后、工业布局分散和政策及体制因素的约束。并提出了推行外包战略、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和消除体制障碍等对策思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瑞东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高健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机遇,从实现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聚集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环境、加快创新步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宁坤  
产品内分工程度的加深不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同时也减轻了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而服务业的兴起又能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本文利用"JK模型"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产品内分工的关系。并选取中国近23年来的产业数据,运用spss17.0的向后剔除法,选取了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零售批发业这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四大行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达成规模经济,从而促进产品内分工程度的加深。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洪仁婧  孔凯歌  宣烨  
文章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门槛效应可知这种负向作用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提升不断减弱;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分析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通过促进城市化进程、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加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阻碍作用,而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了阻碍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张鹏  
利用2002—2016年我国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行业中服务内容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廖庆梅  刘海云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分别测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20012011年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各行业的生产性服务外包率,再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生产性服务外包是否有效提升中国制造业行业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外包整体上对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作用不明显,但不同技术层级的结果存在差异。低技术行业总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对其分工地位具有抑制作用,且离岸型和在岸型生产性服务外包均抑制其分工地位提升;中等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总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促进其分工地位上升,在岸型生产性服务外包提升其分工地位,而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董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即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分析表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伴随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的必然趋势,其发展既有深刻的理论成因,也是我国现实背景下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纵深推进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或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最佳答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长云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提供新思路,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探索新路径,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引擎。国际经验显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服务化的过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致等同,但也有若干明显区别。应该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基调,代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传统提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科学处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阶段性服务和全程性服务、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与支持其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至寒  徐枫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在促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将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税源结构、增加地方财力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潮昇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改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而且能够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江  王丹  
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和"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趋势,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使经济结构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本文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根据实际分析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及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