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3)
- 2023(12487)
- 2022(10589)
- 2021(9713)
- 2020(8120)
- 2019(18228)
- 2018(17819)
- 2017(33643)
- 2016(17715)
- 2015(19908)
- 2014(19268)
- 2013(18750)
- 2012(17063)
- 2011(15425)
- 2010(15411)
- 2009(14239)
- 2008(13408)
- 2007(11619)
- 2006(10295)
- 2005(9088)
- 学科
- 济(93968)
- 经济(93890)
- 管理(55684)
- 业(51464)
- 企(43281)
- 企业(43281)
- 方法(37012)
- 数学(32804)
- 数学方法(32394)
- 地方(21523)
- 中国(21176)
- 农(19600)
- 业经(18513)
- 财(18113)
- 技术(16237)
- 学(15827)
- 制(14288)
- 地方经济(13906)
- 农业(13301)
- 贸(12826)
- 贸易(12812)
- 环境(12618)
- 易(12376)
- 理论(12277)
- 银(11898)
- 和(11882)
- 银行(11879)
- 融(11618)
- 金融(11616)
- 行(11381)
- 机构
- 学院(248210)
- 大学(248042)
- 济(116344)
- 经济(114380)
- 管理(99779)
- 理学(86193)
- 理学院(85366)
- 管理学(84057)
- 管理学院(83562)
- 研究(81523)
- 中国(62302)
- 财(50259)
- 京(49767)
- 科学(45367)
- 财经(40292)
- 中心(38730)
- 所(38121)
- 江(37571)
- 经济学(37260)
- 经(36668)
- 研究所(34370)
- 农(34068)
- 经济学院(33290)
- 业大(32773)
- 范(31184)
- 师范(30933)
- 北京(30567)
- 财经大学(29989)
- 院(29630)
- 州(29170)
- 基金
- 项目(167879)
- 科学(135223)
- 研究(124967)
- 基金(124533)
- 家(106988)
- 国家(106121)
- 科学基金(93625)
- 社会(84338)
- 社会科(80194)
- 社会科学(80179)
- 省(65580)
- 基金项目(65253)
- 自然(58308)
- 教育(57791)
- 自然科(57067)
- 自然科学(57056)
- 自然科学基金(56054)
- 划(54031)
- 资助(50072)
- 编号(48530)
- 成果(38070)
- 部(37737)
- 创(37632)
- 重点(37375)
- 发(36997)
- 国家社会(36040)
- 创新(35417)
- 教育部(33564)
- 课题(33335)
- 人文(33218)
- 期刊
- 济(128648)
- 经济(128648)
- 研究(76556)
- 中国(47400)
- 管理(40676)
- 财(39453)
- 学报(32420)
- 科学(32049)
- 农(30029)
- 大学(26578)
- 教育(25541)
- 技术(25458)
- 学学(24910)
- 融(22874)
- 金融(22874)
- 经济研究(21661)
- 财经(21046)
- 农业(20223)
- 业经(18933)
- 经(18391)
- 问题(16603)
- 技术经济(15304)
- 统计(13331)
- 策(12538)
- 贸(12101)
- 科技(11417)
- 理论(11400)
- 世界(11318)
- 商业(11197)
- 业(11168)
共检索到373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范畴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范畴。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在实践上也必然获得不同的表达式并呈现出新的形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历史地、逻辑地获得的一种新形态。因此,只有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生产力也是一个蕴含系统思想和方法论的范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演进的结果,只有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化逻辑和演化的动力机制中,发现生产力演化的决定力量,才能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宝清 高岭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其理论建构仍要回到历史中找寻理论资源。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显著特征和优势是引入了历史和空间维度,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话语诠释必须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出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南。当前的新质生产力研究需要特别注意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蕴含的空间维度,这是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延伸,即在空间中合理配置生产力,这个过程伴随着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动态调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路径之一。选取珠三角地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外商投资规模扩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使这种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扩散作用和门槛效应,对于以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路径之一。选取珠三角地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外商投资规模扩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使这种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扩散作用和门槛效应,对于以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海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的过程。“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提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量的增长中质的变化“跃升”的要求;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确定了新质生产力中“绿色发展”的根本规定性;三个“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整体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工程科技中“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新概括,对劳动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特征作出创新性探索。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集成的精粹,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可靠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余东华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算力是发挥“数据要素×”效应、驱动数据要素创造价值的新质生产力。算力是对综合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手段和工具的总称,既具有高链接性、强渗透性、泛时空性、快衍生性、广赋能性和正外部性等新质生产力属性,也表现出智能性、泛在性、普惠性和高移动性等数字技术特征。数字经济时代,算力能够通过激发新动力、催生新业态、释放新潜能、锻造新优势、构筑新高地、打造新体系等作用机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算力+”应用场景是算力发挥新质生产力功能的主要路径。提升算力水平和发挥算力的新质生产力作用,需要及时解决制约我国算力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科学布局算力资源,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推动算力要素与其他要素协同融合发展,以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俊 孙巾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新质生产力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形成劳动者新技能化、劳动资料科技化、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多样化等要素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包括所有权类型的新样式、更为紧密复杂系统化的协作关系、适配度更高的要素市场、共享型的分配趋势等。不断调整体制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区域的特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畅通优质生产要素流动,打通新质生产力运动作用过程的堵点和卡点。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莹 刘铿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冰 彭雪清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的新型经济驱动力,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门槛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文龙 张瑞生 赵峰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正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要素基础等禀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作用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政策支持来看,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要素的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区域增长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本文采用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数据要素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关联度最强。考察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缩小新质生产力地区差距,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绍东 李靖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特点在于创新,而激发创新潜能需要理性包容的人文精神。人文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中介环节是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收入分配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继承和弘扬人文精神,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以“公天下”的共有理念引导先进优质劳动资料顺畅流通;在收入分配关系上,以“均贫富”的共享理念激发劳动主体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上,以“等贵贱”的共治理念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方面综合起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起磅礴的人文力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思思 许鸿儒
选取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正向影响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助力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以及东部地区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更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影响通过“双门槛”和“单门槛”检验,呈现“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