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6)
2023(7894)
2022(6681)
2021(6322)
2020(5444)
2019(12583)
2018(12684)
2017(24436)
2016(13440)
2015(14814)
2014(14899)
2013(14808)
2012(13451)
2011(12179)
2010(12464)
2009(11738)
2008(11843)
2007(10177)
2006(9099)
2005(8430)
作者
(38283)
(32225)
(31834)
(30561)
(20541)
(15235)
(14742)
(12332)
(12193)
(11561)
(11071)
(10768)
(10378)
(10332)
(10216)
(9919)
(9499)
(9455)
(9278)
(9052)
(8189)
(7917)
(7794)
(7253)
(7253)
(7251)
(7215)
(6869)
(6695)
(6322)
学科
(53853)
经济(53790)
(41848)
管理(37249)
(32034)
企业(32034)
方法(26237)
数学(23312)
数学方法(23124)
中国(17411)
(17376)
(16599)
(13212)
银行(13192)
(13106)
(12604)
业经(11897)
(11643)
金融(11643)
(11050)
(10951)
(10922)
保险(10859)
(10690)
贸易(10682)
(10408)
(9676)
财务(9667)
体制(9641)
财务管理(9638)
机构
大学(189572)
学院(186056)
(80499)
经济(78767)
管理(72408)
研究(65059)
理学(61807)
理学院(61090)
管理学(60062)
管理学院(59690)
中国(54033)
(41659)
(40121)
科学(38631)
(33392)
财经(32039)
(32038)
研究所(30158)
中心(29549)
(29326)
(28673)
业大(26762)
北京(25640)
经济学(25580)
农业(24960)
财经大学(24229)
(23390)
(23252)
经济学院(23035)
师范(22980)
基金
项目(122748)
科学(97222)
基金(91197)
研究(87797)
(80255)
国家(79596)
科学基金(68231)
社会(57810)
社会科(54821)
社会科学(54804)
基金项目(47475)
(46085)
自然(44254)
自然科(43311)
自然科学(43299)
自然科学基金(42609)
教育(40143)
(39246)
资助(38255)
编号(33935)
成果(28377)
(28078)
重点(27749)
(25146)
(25136)
国家社会(24520)
教育部(24314)
(23831)
创新(23621)
科研(23609)
期刊
(86563)
经济(86563)
研究(60903)
中国(40146)
(32256)
学报(30256)
(27451)
科学(27343)
管理(27206)
(25541)
金融(25541)
大学(23152)
学学(21650)
教育(18634)
农业(17742)
财经(16630)
技术(14745)
经济研究(14650)
(14341)
业经(12658)
问题(11319)
图书(10326)
(10240)
(9552)
理论(9520)
统计(9357)
技术经济(9175)
(8535)
(8504)
商业(8473)
共检索到290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段鸿济  
"马克思-库恩"总供给定律表明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在科学和技术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在生产力革命的推动下,总供给曲线向右侧大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质上就是破除体制机制约束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面临人力资本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约束;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也面临重重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未发挥,分工协作关系不顺、专业化程度不高,分配关系不顺,收入差距大。保险机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助调整生产关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尚植  王怡颖  
自中共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有学者从西方经济理论出发对其进行解释,如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解释困境,并没有真正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交换、生产与分配三个方面解读当前中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与现实困境,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尚植  王怡颖  
自中共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有学者从西方经济理论出发对其进行解释,如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解释困境,并没有真正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交换、生产与分配三个方面解读当前中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与现实困境,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贾微晓  
学界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如火如荼,观点也多种多样,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个全面的改革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产业和行业众多,不同产业和行业面对的问题并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上的依据,混用手段和方法势必会影响改革的效果。本文从社会变革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出发,并结合目前主流生产力测度(TFP)的技术原理,分析马克思"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理论,创新性地提出"需求的供给侧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的需求改革"理论,并明确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后发优势"的思维定式,以生产力测度为依据的"有效生产"的改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贾微晓  
学界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如火如荼,观点也多种多样,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个全面的改革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产业和行业众多,不同产业和行业面对的问题并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上的依据,混用手段和方法势必会影响改革的效果。本文从社会变革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出发,并结合目前主流生产力测度(TFP)的技术原理,分析马克思"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理论,创新性地提出"需求的供给侧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的需求改革"理论,并明确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后发优势"的思维定式,以生产力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柳   田海霞   刘鸿雁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以分工为中介,透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在生产力方面,分工是“劳动的分化”与“劳动的并存”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关系方面,分工决定所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对“分工—所有制”形式的抽象总结,可以通过“分工—所有制”的具体视角来考察所有制形式产生、演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与当代实践,提出了以"人们社会生产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基础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的定义和构成。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概念的基础上,同时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命的生产)的基础上。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将微观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当作社会生产力三要素,不仅不符合当代实践的发展,同时在逻辑上也无法成立,文章由此提出了"生产力的四要素说"。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上,仅仅将实体产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构成文章要素当作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没有考察到《资本论》所揭示的各种关系的复杂结构,也没有概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内部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由人自身生命的生产所产生出的社会关系,由此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三层级说"。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连锦泉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研究出发,回顾经济学理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经济治理实践中的应用,对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阐述,指出保险供给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以产业为主要脉络,分别分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举措和保险需求,以及保险服务三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晓春  常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以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改变了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面貌,以此为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某些领域甚至代表了未来的主流趋势。政府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方向,适应、把握、引领这些新发展、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把握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新动向,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以重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为契机,扩大新型社会化大生产空间;充分整合民间力量,理顺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艳华  范毅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旧城规模越来越大,拆旧建新和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模式显得越来越单调,传统改造模式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国外经验及国内发展实践均表明旧城改造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空间。经济下行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推动旧城改造,转换城市发展模式,将旧城改造与社区商业发展结合起来,盘活城市旧城区域,培育城市新型商业与服务业。通过旧城社区商业的发展,增强旧城吸引力,减少人口在城市内部就业和居住空间的分离,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美宇  鲁明川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极明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苏联东欧剧变的理论问题探索程极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晓倩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视角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如何保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指导原则、路径选择、制度基础三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明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保障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保障生产关系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钱福新  
凡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事物内容和形式任何一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内容,但它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沈逢吉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的权威性论述最初见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们按照这一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人类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历史的革命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