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3)
2023(9911)
2022(8405)
2021(7960)
2020(6601)
2019(15386)
2018(14967)
2017(27900)
2016(15077)
2015(17335)
2014(17159)
2013(17171)
2012(16028)
2011(14795)
2010(14446)
2009(13833)
2008(13750)
2007(11680)
2006(10431)
2005(9794)
作者
(42046)
(36037)
(35489)
(34024)
(22598)
(16996)
(16038)
(13889)
(13707)
(12670)
(12418)
(11979)
(11699)
(11523)
(11503)
(10986)
(10466)
(10359)
(10177)
(10038)
(9058)
(8576)
(8532)
(8127)
(8075)
(8073)
(7919)
(7586)
(7124)
(7078)
学科
(68127)
经济(68027)
管理(45987)
(42756)
(33061)
企业(33061)
方法(28817)
数学(25929)
数学方法(25731)
中国(21989)
(21145)
(18839)
(16990)
(14241)
贸易(14233)
(13969)
业经(13647)
(13524)
农业(12491)
(11975)
(11618)
银行(11603)
(11229)
金融(11227)
(11192)
环境(10357)
收入(10158)
体制(9987)
(9939)
财务(9909)
机构
大学(223499)
学院(217404)
(104019)
经济(102379)
研究(83077)
管理(82102)
理学(70488)
理学院(69607)
管理学(68646)
管理学院(68235)
中国(65858)
(49247)
(48494)
科学(45847)
(41551)
财经(38519)
研究所(37393)
中心(36601)
(35400)
(35120)
经济学(34378)
北京(31143)
(31000)
经济学院(30825)
(30038)
业大(29550)
财经大学(28886)
(27659)
师范(27448)
农业(27285)
基金
项目(144362)
科学(116133)
基金(110623)
研究(105280)
(97263)
国家(96548)
科学基金(82416)
社会(72642)
社会科(69011)
社会科学(68996)
基金项目(57263)
自然(50997)
(50317)
自然科(49844)
自然科学(49830)
自然科学基金(49017)
教育(47753)
资助(45313)
(44386)
编号(39151)
(35034)
重点(33025)
成果(32754)
国家社会(32549)
(32523)
教育部(30517)
中国(30323)
(30280)
(29558)
人文(28609)
期刊
(112863)
经济(112863)
研究(71873)
中国(50295)
(38390)
科学(33860)
学报(33036)
(32190)
管理(32072)
大学(26337)
学学(24730)
农业(21844)
(21513)
金融(21513)
财经(20486)
教育(20046)
经济研究(19390)
(17822)
技术(16746)
问题(15324)
(15136)
业经(14932)
世界(14175)
国际(13699)
(12736)
技术经济(10768)
资源(10294)
(10175)
统计(9929)
理论(9580)
共检索到343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金栋昌  李天姿  
土地级差收入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理解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钥匙。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地级差收入先后经历了"空转""以税代租""场地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四个制度变迁阶段,并在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市场方面呈现阶段性特征。以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从生产关系维度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系统透视,既有助于从实践上掌握土地级差收入的演进规律与转型方向,明确当下土地出让金与"土地财政"的评价立场与改革重点;又能在理论上界定土地级差收入的属性特征和学理范式,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内容素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红军  阳镇  
人与组织关系是组织管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逻辑逐步从社会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本文基于这一转变探讨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随着人与组织之间管理模式、自由程度、开放程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雇佣形态、决策模式等要素的变迁,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从单位制下的"捆绑体"逐步转变为工具理性下的"经济契约体"、价值理性下的合作共赢,最终向共生共赢式关系转变。这一演变历程背后是制度逻辑、组织形态、组织中的人性假设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演变:制度逻辑由单一社会逻辑向多元混合逻辑转变;组织形态由单一社会组织向经济组织、混合组织转变;人性假设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经济人与共享人转变;企业家精神由社会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家精神向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迈进。展望未来,新社会责任认知、新技术范式、新经济形态、新组织实践将驱动人与组织的和谐共生与共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国家资助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采取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社会捐赠等多种资助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组合,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学,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国家扶持与个人奋斗、公平与效率、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宏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分为萌芽兴盛、衰退解体、恢复重构、新农合试点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五个阶段。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规范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层面,始终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健康医疗保障的权利;在体系建设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压力;在运行主体层面,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保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在覆盖范围层面,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群体的参保补偿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保机制;在发展趋向层面,按照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晔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领域的集中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发扬解放区办学经验,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不断演进,先后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的校办工厂、以产养校,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下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几个阶段。未来,我国产教融合应由简单结合走向深度融合,从职业教育迈入高等教育,从校企双元走向多元治理,从政策引领走向法制保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鹏宇  马永红  白丽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在国家、学术和市场三重逻辑共同驱动下经历了由萌芽、波动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制度变迁方向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日益增多;变迁形态以渐进、局部变迁为主,激进、整体变迁阶段性作为"波峰"形态出现。应充分认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迁机理和规律,探索三重逻辑合理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在招生单位办学自主权、学生自由选择权、招考分离、社会需求响应力等方面继续开展适切的改革实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智兴  段鑫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历经三大发展阶段。基于此,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的变迁根本上由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社会经济体制安排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等宏观制度背景所决定;经济发展、利益因素、观念等政治变量及相关行为主体和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的互动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也存在以重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历史否决点"。由此,加快推进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的构建和完善,需充分观照相应时代的现实需求、注重相关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遵守政府与大学权责结构变迁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理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成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地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有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的成功探索理论化、制度化而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未来的农地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三权分置"后的"三权"的权利界限和权利关系,强化所有权主体,平等保护"三权",不断加强土地经营权流出(流转)之后的土地用途管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建卫  宣星宇  李海红  周愉凡  
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是保障高素质军工科技人才培育和供给的规则机制或运作模式。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展现出育才目标渗透军民融合理念、育才过程蕴含终身教育取向、特色方式助力人才成长等内在逻辑。利益相关者行动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未来应从塑造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强化校企深层互联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和优化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梅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奖助政策历经初步建立、渐进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研究生奖助政策发展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基础、权力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环境是其深层结构,政策制定主体的自我强化趋势和高校行动者精英团体的支持作用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内部供需矛盾和外部示范效应是激活研究生奖助政策变迁的动力。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内涵,需突破路径依赖,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加强奖助政策中国特色,建立反馈评估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晓利  陈鹏  
立足于教育政策文本,结合重要历史资料和标志性教育改革事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发现:我国技工教育大致经历了以高效服务生产为主导的技工教育蓬勃兴起阶段,以适应政治探索为特点的技工教育曲折发展阶段,以应对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技工教育恢复调整阶段,以满足国家深化改革为抓手的技工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以实现长效发展为重心的技工教育内涵丰富阶段等五个阶段。回顾、检视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认识技工教育在推动国家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为未来我国技工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性借鉴,促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技工教育新格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齐春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教育方针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在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不同选择。21世纪之前,工具性价值取向占主导,具体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以政治性价值取向为主,改革开放后教育方针逐步转移至经济性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教育方针的多元化价值取向逐步彰显。整体而言,我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存在由国家中心向以人为本过渡、由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回归、由单一价值走向价值整合的特点。未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将在注重发挥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推动本体价值深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汉民  孔令乾  鲁彦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中,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外贸国家统制,由国家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外贸企业缺乏自主权,外贸主要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对内放权让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外开放市场、推动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主线,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实现了外贸体制的根本变革。外贸体制的变迁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活力,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回顾我国贸易体制的变迁历程,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是中国外贸体制变迁的重要特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思源  朱强  李琳琳  沈琪霞  
粮食政策即为解决粮食数量与粮食价格的一种施政方针,其计划措施的得失,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巨大,且现在世界粮食的总产量虽然充足,不过在区域分配上却极为不均,若一国粮食政策错误造成国内粮食短缺,又无法及时由国际市场得到所需的粮食,则会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与制度经历了反复的波折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值得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