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2)
- 2023(9460)
- 2022(7635)
- 2021(7368)
- 2020(5572)
- 2019(12656)
- 2018(12696)
- 2017(21413)
- 2016(12805)
- 2015(14446)
- 2014(14215)
- 2013(12647)
- 2012(11546)
- 2011(10626)
- 2010(11052)
- 2009(9702)
- 2008(9363)
- 2007(8506)
- 2006(7638)
- 2005(6679)
- 学科
- 济(39935)
- 经济(39895)
- 管理(27754)
- 教育(22203)
- 业(20065)
- 中国(19029)
- 企(16438)
- 企业(16438)
- 理论(14916)
- 地方(13695)
- 农(12271)
- 方法(12208)
- 教学(11974)
- 学(10957)
- 业经(10191)
- 数学(9232)
- 数学方法(9048)
- 发(8349)
- 农业(8143)
- 财(8066)
- 地方经济(7834)
- 和(7409)
- 学法(7072)
- 教学法(7072)
- 环境(7032)
- 发展(6814)
- 展(6690)
- 制(6546)
- 技术(6432)
- 学理(6171)
- 机构
- 学院(157495)
- 大学(157039)
- 研究(55609)
- 济(51208)
- 管理(50659)
- 经济(49546)
- 理学(42637)
- 理学院(41967)
- 管理学(40952)
- 管理学院(40612)
- 中国(36244)
- 京(35415)
- 范(34309)
- 师范(34120)
- 教育(33808)
- 科学(32964)
- 师范大学(27666)
- 江(26830)
- 所(26425)
- 职业(25311)
- 技术(25092)
- 中心(24830)
- 财(24810)
- 研究所(23816)
- 北京(23096)
- 州(21897)
- 院(20991)
- 财经(18842)
- 农(18687)
- 业大(18282)
- 基金
- 项目(100761)
- 研究(87266)
- 科学(80487)
- 基金(65438)
- 家(55026)
- 国家(54333)
- 社会(50738)
- 教育(49799)
- 社会科(47541)
- 社会科学(47536)
- 科学基金(46366)
- 省(43560)
- 编号(40933)
- 划(37717)
- 成果(35879)
- 基金项目(33263)
- 课题(32936)
- 年(28943)
- 自然(25912)
- 自然科(25224)
- 自然科学(25219)
- 重点(25170)
- 资助(25068)
- 自然科学基金(24699)
- 规划(24606)
- 发(24443)
- 项目编号(23866)
- 部(22967)
- 性(22370)
- 创(21838)
- 期刊
- 教育(64049)
- 济(63396)
- 经济(63396)
- 研究(56800)
- 中国(47750)
- 技术(21708)
- 职业(19633)
- 管理(18982)
- 财(18712)
- 学报(18608)
- 科学(17924)
- 农(17573)
- 大学(15701)
- 技术教育(12940)
- 职业技术(12940)
- 职业技术教育(12940)
- 农业(12589)
- 学学(12423)
- 业经(11385)
- 图书(11210)
- 坛(10961)
- 论坛(10961)
- 融(10607)
- 金融(10607)
- 经济研究(9728)
- 发(9540)
- 财经(8910)
- 高等(8431)
- 书馆(8287)
- 图书馆(8287)
共检索到254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丹 王志伟
人才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意涵。梳理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历史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助力”到“引领”、从“定位”到“赋能”、从“适应”到“协调”的互动转向。为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探寻人才引领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面向未来,要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永新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到职业教育战线,要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要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登煌 张伟
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基于系统结构的层次性特征,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层、运行层和保障层等。其是由理论性、物质性、文化性、社会性、政策性、组织性和师资性等支撑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主体职责分工的不同,这一体系可以划分为党和政府的主导建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主体建构、代表社会力量的行业企业参与建构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基于此,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对其支撑体系的要素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进行整合优化。既要充分挖掘符合职教类型发展定位的多重支撑要素,也要着力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实践转化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效能评价机制等,使各类支撑要素整合在呈现帕累托最优效应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关键词:
职业教育强国 系统论 支撑体系 运行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薛悦歌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现实逻辑,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新内生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为理念认同的“自信力”、主体协同的“内生力”和资源配置的“外驱力”。据此,需要构建“价值—行动—治理”三维一体的共生模式,灌注职业教育强国“自信之源”;创设“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联结的共生单元,形成职业教育强国“内生合力”;联结“制度—市场—文化—技术”多层次的共生环境,凝合职业教育强国“外驱聚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书琪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需要坚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共建职业教育现代化新形态。以诠释与认同为趣旨、以自识与同构为意旨、以融生与互成为归旨,构成了职业教育文化空间建设的本源性、认知性与价值性理据;以文化表征的物态空间、文化思辨的精神空间、文化韧性的制度空间及文化共享的数字空间为职业教育文化空间的应然样态。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文化空间建设应立足同一与差异的平衡,加强空间建设整体部署;促进传承与再造的呈现,激发空间功能跨界整合;关照自我与他者的共容,汇聚空间主体协同联动;桥接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形塑数字网络文化空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益东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建构,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战略互动关系的系统视角。教育强国不仅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坚实的经济投入和制度保障、本土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加强价值观教育以及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是国际教育强国的基本经验。教育治理模式植根本国文化传统,是考察教育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观测点。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环境探讨普适的教育治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教育强国建设路径。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独特的实践经验。一是教育治理体现鲜明的系统性特征。以党的统一领导和强大国家能力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构建了基于教育系统的条块治理体系及其协调机制。二是文化软实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高度统一的战略互构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深度耦合中华文明,构建文化自信;以科学教育、科技自立自强为抓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以教育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进话语重塑,努力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朱永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应当被全面理解与把握,包括其理论内涵、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在理论内涵方面,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突出特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综合教育实力为建成标志。就其面临的挑战而言,目前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做好超前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降低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实现教育强国,需要依法提供政策保障与组织保障,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奇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去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进而激发教育评价内涵、逻辑及其维度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基于对教育服务贡献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特性的认识,立足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提出教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科技自立自强、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国影响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努力方向、服务贡献内容及其标志性指标。
关键词:
教育服务贡献水平 教育强国建设 评价维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伟平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进行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当然,前提仍旧是多方位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改革可以促发展,改革可以添动力。为着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需要在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上下功夫。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教育强国就其本体特征而言,是由一系列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具体教育领域的强国建设所构成;就其价值特征而言,意味着“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石中英,2023),教育强国具有“普遍惠民的重要民生价值”“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价值”“提升创造力的科技价值”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朱旭东,2018)等。无论是从本体特征还是价值特征看,职业教育强国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强国建设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阙明坤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敬杰
职业教育强国是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服务贡献、民众满意度和国际影响力等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呈现出高质性、适应性、现代性、贡献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等鲜明特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强国目标的关键支撑,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中心、自信自立、系统全局、守正创新和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聚焦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产教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扩优提质”五大支点探寻推进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佳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国,但我国还不是职业教育强国。世界职业教育强国具有内外两个方面的特征,其内部特征主要体现在体系运转有序高效化、社会功能完备多元化、产教融合高度法治化、人才培养紧扣市场;外部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导向具有灵活性、效果导向具有针对性、质量导向具有超前性、人本导向具有发展性。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有理念、制度、管理、人的因素四个方面。基于此,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一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建议设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宏观管理部门;二是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建议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三是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建议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建设;四是治理能力不够现代,建议提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