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7)
2023(13509)
2022(11370)
2021(10862)
2020(9064)
2019(21449)
2018(21220)
2017(38430)
2016(21657)
2015(24768)
2014(24979)
2013(24186)
2012(22906)
2011(20799)
2010(21268)
2009(19466)
2008(19557)
2007(17645)
2006(15217)
2005(13924)
作者
(59979)
(50196)
(49977)
(48001)
(31951)
(24155)
(22924)
(19648)
(19149)
(17919)
(16962)
(16807)
(16121)
(15908)
(15726)
(15692)
(15326)
(14896)
(14482)
(14439)
(12834)
(12321)
(12181)
(11493)
(11356)
(11347)
(11274)
(11120)
(10300)
(10055)
学科
(85667)
经济(85581)
管理(59425)
(57727)
(48228)
企业(48228)
方法(40108)
数学(34695)
数学方法(34406)
中国(30518)
教育(23577)
(22404)
(21474)
技术(19780)
(19398)
理论(18309)
业经(17878)
(17873)
贸易(17859)
(17408)
(17403)
农业(14627)
地方(14505)
(14046)
银行(14017)
(13647)
金融(13644)
(13435)
(13248)
技术管理(12786)
机构
大学(313633)
学院(305468)
(128219)
经济(125439)
管理(112325)
研究(110637)
理学(96828)
理学院(95602)
管理学(94054)
管理学院(93426)
中国(79533)
(67837)
科学(63592)
(58108)
(55212)
研究所(50196)
中心(48993)
(48730)
师范(48380)
(46621)
财经(46354)
(46028)
北京(44346)
(42344)
经济学(40888)
业大(40731)
师范大学(39682)
(39417)
教育(39005)
经济学院(36889)
基金
项目(197267)
科学(157330)
研究(152436)
基金(141489)
(122162)
国家(121021)
科学基金(103066)
社会(96126)
社会科(90908)
社会科学(90889)
教育(78053)
(76390)
基金项目(73777)
(66505)
自然(63236)
编号(62583)
自然科(61824)
自然科学(61802)
自然科学基金(60803)
资助(57407)
成果(54028)
(47203)
课题(46751)
重点(46077)
(45572)
(43427)
创新(41731)
教育部(41532)
国家社会(39492)
(39219)
期刊
(138963)
经济(138963)
研究(102436)
中国(73236)
教育(65913)
(44754)
学报(43596)
科学(41975)
管理(41851)
(40937)
大学(34363)
学学(30587)
技术(30583)
农业(28066)
(25663)
金融(25663)
财经(23711)
经济研究(22851)
(20586)
业经(19848)
问题(18100)
(17350)
(17015)
职业(16917)
技术经济(15694)
(15362)
论坛(15362)
世界(15351)
国际(14489)
科技(14408)
共检索到468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星  
以往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以静观的理论分析为思路,如逻辑分析、理论分层和哲学演绎。伴随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二者关系的新认识也得以形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关系问题是二者关系的核心;二者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仅是哲学、逻辑学问题,更是教育学问题。从方法论层面来看,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创生的转换意味着前提预设、分析单位、思维方式和学科立场的转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华  
"反思型"课例研究要走出"高原期",克服"处方式"运用理论的倾向,促进教师实践经验的提升,必须以创生实践性理论为方向。实践性理论可以是对教学行为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客观把握,也可以是对这种关系的解释和抽象。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理性规划和反思能够使教学实践合理化,同时实现实践性理论的创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太平  刘燕楠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已经得到相对清理,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其中,既有学理冲突的原因,又有政治历史的背景,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问题和负担。对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既不在于否定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价值,也不在于理论改变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而在于重新认识教育理论存在的自足性,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杂而多样的关联方式,改变在两者关系上长期形成的自以为不证自明的逻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贺卫东  
MOOC源于发达国家,进入中国以来,引起了开发的热潮,也带来了诸多值得开发主体深思的问题。MOOC存在交互性差,知识体系结构散乱,缺乏较强目的性与计划性等问题,尚不能体现课程的基本性质,本质属于一种课程资源。中国MOOC作为新生事物,引入与开发应警惕简单性移植,须与中国现实教育环境、经济条件、教育传统等因素相融合,实现本土化的再生。本土化是植根于现实问题的过程,也是适应性的改造过程。中国MOOC实践在开发定位中需分层分类,教学实践上突出创新性,管理服务中加强合作与服务意识,应针对现有条件理性分析,在创造中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喜平  张庆  
管理层收购(MBO)是优化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提高公司绩效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家市场不成熟等,使我国的MBO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因此,为防止MBO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产权主体,并积极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企业家素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清  
为了理清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并有效指导实践,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创新型城市的起源与特征、评价指标、实践样式做了理论上的梳理与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志敏   纪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惠翔  
引文是一篇科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论文作者参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鉴于此,本文对我国情报学核心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1989—1998年10年间所发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客观地了解我国情报学科研论文的作者吸收情报信息的能力,找出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建华  
会展教育可分为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两大领域。本文分析了会展理论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即政策诠释、经验总结和理论演绎。本文认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4种基本范式。本文还认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会展教育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应该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新的关系范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美凤  蒋锋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本文论述了竺可桢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即以求是精神为核心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还总结了竺可桢教育实践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黛舒  
在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有本土的原因,也有解决脱离问题的本土条件。不能把产生本土问题的责任直接归因于某些国外现实的或历史的因素,也不能寄希望于别国供给彻底解决本土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离”是一个实际的问题,纸上谈兵的解决也还是让有关“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理论继续脱离“理论和实践脱离”的实际。“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是简单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滋养”的新型关系,并通过自己“研究性的变革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滋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兆璟  
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发生的机理在于合理地认定双方主体的知识身份。要使教育理论知识活性化,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确立知识分享的理念是必需的,这也是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知识理路。而对于教育理论研究中“普遍主义”的消解是被一种叫做“地方性知识”的知识观来完成的。在当前的情形下,对教育理论“普遍主义”的“合法化”消解就是教育理论流派的创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从“实践逻辑”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会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隔阂、脱离是双向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教育理论与实践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进行真诚的合作、对话,而非相互埋怨、疏离,并应展开基于问题情境的沟通、交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