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5)
- 2023(712)
- 2022(533)
- 2021(590)
- 2020(508)
- 2019(1046)
- 2018(986)
- 2017(1763)
- 2016(923)
- 2015(1022)
- 2014(980)
- 2013(1005)
- 2012(940)
- 2011(916)
- 2010(947)
- 2009(998)
- 2008(977)
- 2007(848)
- 2006(800)
- 2005(791)
- 学科
- 学(5333)
- 济(4182)
- 经济(4180)
- 经济学(2135)
- 理论(1544)
- 教育(1346)
- 管理(1238)
- 图书(1010)
- 中国(1007)
- 书馆(997)
- 图书馆(997)
- 业(982)
- 企(915)
- 企业(915)
- 图书馆学(845)
- 方法(793)
- 和(725)
- 教学(723)
- 情报(637)
- 现代(628)
- 研究(620)
- 财(601)
- 思想(587)
- 政治(572)
- 主义(559)
- 制(552)
- 年(542)
- 业经(535)
- 学法(534)
- 教学法(534)
- 机构
- 大学(16237)
- 学院(14329)
- 研究(5855)
- 济(5203)
- 经济(5098)
- 管理(3973)
- 中国(3954)
- 科学(3929)
- 京(3487)
- 所(3131)
- 理学(3027)
- 理学院(2966)
- 范(2921)
- 管理学(2913)
- 师范(2882)
- 管理学院(2874)
- 研究所(2848)
- 农(2438)
- 财(2434)
- 师范大学(2432)
- 中心(2384)
- 江(2321)
- 经济学(2281)
- 北京(2259)
- 教育(2187)
- 财经(1991)
- 农业(1983)
- 院(1916)
- 州(1856)
- 经济学院(1852)
共检索到23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支平
清代州县学官,素有"冷宦"之称,俸禄微薄,收入来源有限,因此一直被人们视为"清贵"之地。纵观清代各级官员的法定俸禄收入,均属微薄,大部分官员的主要收入,大多依靠制度之外的陋规加派。清代中期及雍正年间,清政府虽然一度把各种陋规整理为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但是私下收取陋规的现象并不能得到十分有效的制止。到了清代后期,随着中央及地方财政危机的加深,各种陋规又有不断增长之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何晨
道光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予以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涉及州县征漕费用的数额、构成和比例。道光年间尤其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数目庞大,弄清数目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弊政的理解。吴煦档案中的乌程县漕用各费的账册资料,记录了该县办漕的收支状况。乌程县征漕费用总计约3万两,由漕务开支、衙门规费、运军兑费三部分构成。清中后期州县的法定漕费远不敷用,州县财政对漕务陋规形成依赖;上级官员、运丁和地方绅衿分润州县漕规收入,形成惯例;州县官则率由旧章,对已有的利益格局通常不做改变。征漕费用和陋规加派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当需要因事加征时,往往援例加征。征漕陋规虽名义上归州县官所有,但各类开支从规费中支出,所以征漕规费并非州县官的纯收入。州县官借征漕而获利之数,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地方财政依赖陋规加派,而陋规又被各利益集团分润,这是清政府腐败集团化的呈现,也是清中后期朝廷囿于"不加赋"之名,惰于进行制度改革的恶果。
关键词:
道光后期 浙江乌程县 征漕费用 陋规加派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马长林
在近代中国金融领域,官银钱号是很不起眼的角色,与钱庄、票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清末官银钱号完全是官方运作的产物,其设立主要是为维护清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服务,是清政府面对经济困境所作出的一种金融应对。作为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也跳不出经营获利的圈子,辛亥革命前后,受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逐渐向近代金融机构转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留彦 隋福民
清末民国时期的银本位制度下,市场汇率和国际银平价的偏离率显著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二是国际银价的变化——因为国际银价变化时市场汇率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不过,"银点套利"保证了汇率和国际银价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二者偏离率受"银点"约束而不致无限扩大。银点套利还使得偏离率对市场上发生的大的冲击和小的冲击反应模式不同:偏离率大时其向均衡值收敛的速度很快,而偏离率小时收敛的速度则很慢。总体上,经验结果认为银本位下中国的外汇市场是有效的。从汇率与银价偏离率的调整速度看,上海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整合程度接近于同时期欧美金融市场之间的整合程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仇青 李光杰
清末民初是现代东北方言的定型期,期间发生的诸多社会历史事件对东北方言词源的构成有着重大影响。清代以前东北地区使用的主要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清朝入关问鼎后满语成为了国语,清末民初随着满族统治地位的下降及最终丧失,东北汉语取代了满语成为东北地区的通用语,这与当时的国内外事件及由此产生的人口流动、语言接触等密切相关。文章从国内、国外两大方面,结合相应的社会历史事件和材料来论述清末民初时期东北方言词源的构成。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东北方言 词汇系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梅
清末预算案是民初政府预估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宣统三年预算案和宣统四年预算案是预估民国元年(1912)收支缺额的基础,是民二预算案编制与修订过程中增加岁入与核减岁出的参照,是实行解款制后确定各省解款数额的标准。清末预算案本身的争议、北京政府经验的匮乏、各类政争交融其间,使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过程充满"旧案"与"实情"的纠缠。
关键词:
清末预算案 民初财政 收支预估 财政变革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全有
清末实官捐问题,学界存在的问题一是脉络需要进一步梳理,二是有些观点需要订正。清末社会舆论对实官捐问题的主流取向是批斥、否定,力主罢废。清末当政官员中,力主开办实官捐者大有人在。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西到云南,东到山东,全国各地方督抚大员多力主实官捐。主张开办之外,当政官员还专折请奖捐输实官。当政者的罢废声音来自于三大群体:清议群体、户部或度支部、摄政王载沣及军机大臣张之洞等。清末社会在实官捐问题上可分解为四方:政府分化为二,民众分化为二,舆论界与民众中的主张罢废群体相一致。过去学界总是习惯性地从朝野之间的互动来解读历史,似乎是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
关键词:
实官捐 清末 捐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钞晓鸿
本文主要依据档案等史料,从制度及其实施层面考察分析清末废止捐纳实官。对实官捐纳的认定是以其实质而非名义,即实缺铨选、履任、恢复是以向官府捐资的途径来实现。文章认为,光绪二十七年上谕只是在政策上废止了根据当时的暂行事例捐纳实官及其花样,既非标榜的"永远停止",亦未停止所有实官捐项。清廷所谓的废止捐纳实官更多地表现为政治表态与名义变化,实官捐纳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实施才是实情。在此废存过程中,关涉到中央与地方的捐资分配及权限调整。
关键词:
清末 捐纳 实官 废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丽红
受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东北地区是清末中国卫生行政创立的前沿,不仅早在1870年左右就聘用了英国医生出任海关医官,而且在1899年开始聘用西医出任营口卫生局官员。文章利用清末东北官聘西医的档案资料,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列强的压迫。直到新政官制改革,奉天开始聘请中外西医出任新设立的卫生机构和医院的官职,并支付相对较高的薪资。在东北大鼠疫期间,为了应对严重的疫情,东北官府除在天津、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聘请中外医生外,还在东北各地聘请日本医生参与防疫。这些西医不仅领取较高的薪资,而且约定了相当数额的抚恤金。为此,清政府特别制定抚恤金的等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政府对西医资格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认为清末东北官聘西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中西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官聘西医 薪津 西医评定标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肖梦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潘燕桃 程焕文
本文梳理清末民初日本图书馆学传入中国的四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国人对日本图书馆的考察,维新变法时期日文"図書館"一词的传入,清末新政时期日本图书馆学论著的翻译与介绍,以及民国初年对日本图书馆学的研究。日本图书馆学的传入对中国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一词逐渐被官方认可并广泛使用;图书馆学研究由译著发展为国人自己撰写论著,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东洋式之图书馆"影响了当时中国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史 传播 日本 中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衣保中,郭欣旺
清末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实验农学。在这一过程中 ,上海农学会在西方农学论著的翻译和引进方面成就显著。尤其是农学会聘请的日本学者藤田丰八 ,负责西方农学论著的翻译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 ,对我国经由日本引进西方近代农学 ,推广近代农业科学知识 ,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 ,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清末 藤田丰八 农学引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来恩 黄山
教案在中国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基于对当时117份教授案样本的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1)教授案在"教"的立场上促进教学走向专业化;(2)教授案更凸显教与学意义与价值的传递;(3)当时教授案中缺乏课时目标意识,"教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小学教授案 文本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邹进文 姚会元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国家对华经济势力的锲入,欧美各国推行多年、业趋成熟的股份制舶入中国。由于中西间历史土壤有别、经济文化条件不同,西方国家企业中普遍运用的股份制在引入近代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变异和扭曲,这种变异和扭曲明显地表现在中国近代股份企业中资本所有权的实现方式的不同上,即中国盛行不同于西方的官利制。可以说,“官利制”是近代股份制的“中国特色”之一。然而,史学界对此重要且极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尚未引起重视,有的论著虽有涉及,但名语焉不详。本文拟就清末官利制实行的情况、官利对股份企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