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68)
2023(2718)
2022(2071)
2021(1999)
2020(1713)
2019(3480)
2018(3423)
2017(6835)
2016(3474)
2015(4253)
2014(4662)
2013(4511)
2012(4134)
2011(3703)
2010(3860)
2009(3471)
2008(3480)
2007(3213)
2006(2774)
2005(2666)
作者
(10247)
(8348)
(8291)
(7932)
(5385)
(4041)
(3975)
(3169)
(3129)
(3016)
(2938)
(2702)
(2681)
(2642)
(2607)
(2566)
(2528)
(2528)
(2452)
(2326)
(2212)
(2060)
(2043)
(2008)
(1945)
(1905)
(1865)
(1846)
(1673)
(1663)
学科
(14508)
经济(14488)
(13065)
管理(12157)
(10841)
企业(10841)
方法(6967)
(6390)
中国(5372)
业经(5057)
数学(4834)
数学方法(4795)
(4544)
供销(4539)
农业(4457)
理论(3943)
人民(3782)
文化(3736)
消费(3574)
(3541)
(3534)
贸易(3534)
结构(3430)
(3346)
(3269)
(3257)
产业(3143)
教育(3125)
市场(3022)
地方(2974)
机构
学院(56774)
大学(54537)
(21775)
经济(21321)
管理(20957)
理学(17800)
理学院(17577)
管理学(17331)
管理学院(17213)
研究(16722)
中国(12979)
(11185)
(10649)
科学(9425)
(8782)
(8727)
师范(8688)
财经(8450)
(8240)
(7621)
(7568)
研究所(7319)
(7245)
中心(7190)
北京(7090)
师范大学(6869)
商学(6610)
商学院(6557)
经济学(6490)
业大(6486)
基金
项目(33256)
科学(26513)
研究(26105)
基金(23663)
(19598)
国家(19330)
社会(17295)
科学基金(16885)
社会科(16304)
社会科学(16298)
(13088)
教育(12413)
基金项目(12005)
编号(11730)
(10644)
自然(9907)
自然科(9677)
自然科学(9676)
自然科学基金(9506)
成果(9476)
资助(9409)
课题(8013)
(7453)
重点(7147)
项目编号(7045)
(7000)
(6971)
教育部(6733)
人文(6645)
(6643)
期刊
(30543)
经济(30543)
研究(18669)
中国(11243)
管理(9247)
教育(8492)
(7973)
(7736)
学报(7546)
科学(7306)
业经(6833)
大学(6291)
学学(5686)
商业(5542)
经济研究(5398)
农业(5258)
技术(4662)
(4381)
金融(4381)
财经(4349)
(3805)
商业经济(3443)
问题(3432)
图书(3389)
(3084)
(3041)
现代(3017)
(2913)
书馆(2805)
图书馆(2805)
共检索到87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长征  
随着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许多传统的营销范式与技术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效力。本文采用一种文化分析方法,通过对消费文化的考察,识别和区分了集中体现后现代消费文化特点的几种具体、典型的后现代消费形态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营销所需要的各种整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长征  
消费文化与营销范式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辩证关系,当代消费文化的变迁必然要求对传统营销范式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特征,包括超现实与享乐主义、不确定性与承诺的丧失、分裂与折衷主义以及主体的去中心化与颠倒的生产和消费等,内在地为目前的关系营销设置了障碍。为了适应当代消费文化的变迁,必须对目前的关系营销范式与技术进行某些后现代主义的修正。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曾晓玲  
后现代社会人们购买、消费商品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的符号价值,消费主要是获取社会意义。消费的这种社会逻辑实质上是由于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形成的消费等级差异。消费的差异等级不仅体现在个人消费领域,而且体现在公共产品消费领域。消费的社会逻辑对消费结构变迁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尽管还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但消费的社会逻辑却已充分发展,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要倡导合理消费和绿色消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小春  
后现代主义在对于人、消费、消费者、企业、沟通的本质的认识方面挑战了现代营销,迫使我们考虑进行营销变革。最基本的营销变革应该是从单边性营销向嵌入性营销转变,其派生变革包括从管理性营销向合作性营销转变、从集中性营销向分散性营销转变、从计划性营销向随机性营销转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三位代表性学者的课程思想。这三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后现代课程迥然不同于现代课程,它应当更为开放、复杂、丰富和多元;课程设计要摆脱学科取向的支配,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当然,我们不应当把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思想视为一种教条,它不过是建议性的、开放文本式的新观点而已。后现代课程论的许多观念与概念仍然有待建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胡振虎  段宗雷  万敏  
后现代社会在碎化的基础上重新建构 ,消费成了一个主题范畴。人们以消费商品的符号和意义为联结形成消费部落。对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现象。本文将从微观社会学和人类社会学的角度讨论如何对这一消费群体进行部落营销 ,部落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别 ,以及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角色的变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桥  
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引发了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也点燃了重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学术争鸣。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传统主义和重建主义的三次交锋,得出结论: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实质是研究者自身的困境;"概念重建运动"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了问题。我国课程论不应效仿西方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而是要扎根课程开发的实践,努力研究和开发出更高效的学校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70年代的概念重建活动,在概念重建活动的推动下,课程研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扩大,一些学者进一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出现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等等,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课程研究的视野和话语。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长征  周玲  
在后现代社会中,由于一种新部落主义的兴起,基于个人主义的现代营销范式 必须随着消费文化的变化而转变。后现代部落的消费者消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并不在于 这些消费客体,而更关注消费这些客体所产生的社会联系和认同,即联系价值。随着后现代社 会的部落化,营销的有效性将取决于营销活动能否提供和支持一种修复的社区感,因此营销者 必须学会如何识别、选择部落,如何通过支持其成员的共享体验来维系部落,并最终融入部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汪淳玉  
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发展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农政变迁的研究贡献有其独特之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批判侵夺自然、剥夺人的现代资本主义农业;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后现代农业;主张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家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农村变迁和土地流转。通过论述作为主体的人的消失,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着重指出农民如何在"发展"中被问题化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在流动中被规训为驯服的工人或剩余的劳动力。这一思潮从话语、权力、规训和生命政治等视角批判和质疑启蒙主义的哲学基础,创造多元叙事的空间和可能,为解释农政变迁提供了另一条理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杨  杨雪  
目前,后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消费文化发生了变迁。文章就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怀斌  
本文针对当前营销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主流的现代营销范式做了初步反思和重构设想。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成果,首先界定了现代营销是一个具有经济属性的管理过程,然后论证了现代营销的内卷化和外形化表现及其困境、后现代营销作为他者的救赎价值,以及社会网络嵌入对实现救赎的工具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涵盖内部营销、组织间营销和消费者营销三大领域的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的后现代营销总体构想,以及将社会网络嵌入转化为后现代营销的创新战略,通过导入社会性的非正式权威来消解企业正式权威的刚性,实现内部的良好整合;构建兼有经济和社会双网络机制的企业合作网络;开展不同于传统细分群体的社群营销和后现代视角的形象营销等具体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祝影  包惠  
在现代主义语境里,城市和乡村被割裂为“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二元空间。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后现代思潮开始兴起和蔓延,其思想体系中包含的多元差异性、整体性、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本文将后现代主义引入城乡发展理论框架,以后现代视点重新审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提出空间整合和文化整合的城乡发展新取向,旨在为谋求后发展国家城市化的独特模式提供一种新观念和新视角。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刘晓善  
后现代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变革浪潮催生的新型组织,这种新型组织突破了20世纪初设计成本系统的关键假设,制造成本法所产生的成本信息相关性消失,作业成本法作为备选方案被运用。本文认为,后现代组织理论与作业成本法之间存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整合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夏翠娟  
[目的/意义]在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逝世之际,回顾与总结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梳理其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术影响,作为对学术研究者和学术研究本身的致敬。[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该理论的后现代性本质,以追溯其产生跨学科影响的根源。[结论/发现]提出数字记忆作为数智时代文化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字人文作为数智时代记忆研究的大帐篷,并对数字记忆和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创新/价值]结合元宇宙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后数字时代记忆研究的新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记忆研究的新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