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4)
2023(3870)
2022(3181)
2021(3006)
2020(2478)
2019(5611)
2018(5355)
2017(10703)
2016(5897)
2015(6173)
2014(6248)
2013(6243)
2012(5816)
2011(5274)
2010(5177)
2009(4595)
2008(4718)
2007(4089)
2006(3412)
2005(3209)
作者
(17771)
(14856)
(14555)
(14217)
(9427)
(7247)
(6639)
(5652)
(5525)
(5359)
(5115)
(4978)
(4889)
(4801)
(4765)
(4568)
(4415)
(4370)
(4355)
(4091)
(3781)
(3674)
(3643)
(3476)
(3405)
(3374)
(3221)
(3062)
(3047)
(2975)
学科
(24938)
经济(24913)
(16966)
管理(15815)
(13894)
企业(13894)
方法(12635)
数学(11365)
数学方法(11263)
(8006)
中国(6792)
(6454)
(5780)
(5549)
(5332)
财务(5328)
财务管理(5318)
结构(5239)
企业财务(5222)
(4751)
金融(4750)
产业(4703)
业经(4689)
(4600)
银行(4589)
(4389)
地方(4355)
(4286)
(3823)
贸易(3822)
机构
大学(86873)
学院(85244)
(36778)
经济(36107)
研究(31179)
管理(30716)
理学(27089)
理学院(26699)
管理学(26183)
管理学院(25990)
中国(22481)
科学(19630)
(17921)
(17620)
(16208)
(15759)
研究所(14972)
财经(14590)
中心(13619)
(13408)
业大(13351)
经济学(12698)
农业(12561)
(12013)
经济学院(11552)
财经大学(11222)
(11221)
北京(10970)
(10897)
师范(10711)
基金
项目(60346)
科学(48330)
基金(46184)
(41570)
国家(41276)
研究(40544)
科学基金(35150)
社会(27388)
社会科(26175)
社会科学(26167)
基金项目(24192)
自然(23601)
自然科(23130)
自然科学(23122)
自然科学基金(22761)
(22418)
(19646)
资助(19399)
教育(19002)
重点(14124)
(14108)
编号(14014)
(12466)
(12358)
(12172)
教育部(12106)
国家社会(12101)
科研(11917)
创新(11682)
成果(11571)
期刊
(36161)
经济(36161)
研究(25252)
学报(17126)
科学(14988)
中国(14333)
(13822)
(13681)
大学(12624)
学学(12183)
管理(11389)
农业(9008)
(8890)
金融(8890)
财经(7936)
经济研究(6955)
(6868)
教育(6763)
技术(5793)
问题(5111)
业经(5105)
(4844)
(4562)
业大(4352)
统计(4203)
技术经济(4004)
(3884)
科技(3883)
商业(3810)
(3809)
共检索到119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流动性与通胀之间的交替变化给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所谓流动性过剩(不足)实质是货币市场与非货币市场"双失衡"并存、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外化反映,流动性陷阱则是流动性不足的极端表现。而储蓄、消费失衡的经济结构矛盾容易内生货币条件宽松和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因此,由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构性通胀,由流动性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替反复,很可能成为未来宏观调控长期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物价...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潘沁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是流动性不平衡的两种基本状态。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危机,有时看似突然发生,而实际上在此之前,金融体系内部已经孕育着某种风险点。在资金充裕的状况下,这种风险点往往会被掩盖;在资金紧缩的情况下,风险也就暴露出来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申建文  王立平  
文章首先论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因部门瓶颈制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理;其次,从货币这个通胀的根本因素出发,分析出货币供大于求的流动性过剩对结构性通货膨胀起到助推作用,引起对农产品、房地产需求增加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最后,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出解决若干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素琴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下内外通胀因素不断叠加,从而激活了国内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并在偶发现象的诱导下迅速形成。它是通过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虚拟经济转换等介质传递到中国,再加上我国内部存在过度投资、过多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以及全民炒股形成的虚拟财富效应等原因,促进了物价连续上涨。解决我国通胀的具体措施是:完善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稳定利率阻止热钱流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下协调货币的发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内外经济平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永兵  刘华光  
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引起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本文从外汇占款的角度探讨了流动性性过剩与当前通胀压力问题,认为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我国经济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又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及外资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了缓解通胀压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军  刘刚亮  
现有衡量流动性过剩规模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借鉴水力学理论可以推导出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以此估算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流动性过剩规模与股价、房价和通胀率的走势较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流动性过剩的机会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引导流动性流向金融市场,避免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将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配合;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流动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继生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考察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以及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显示: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具有短期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的典型特征,同时存在着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和向前看的理性预期。对零售商品价格,理性预期的影响略强于适应性预期;而对消费性服务价格,适应性预期要强于理性预期。通货膨胀率对于流动性过剩近似具有单位弹性,准货币是导致通货膨胀趋势的主要根源。通胀预期的特征和流动性过剩的具体影响均表明:明确公布并切实执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魏建国  杜伟岸  
2005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在流动性过剩的含义、衡量指标、形成机理、经济效应、应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本期推出的专题文章分别从资金配置和政治经济周期变动影响货币秩序的角度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内在成因,并多角度地对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文献综述,供读者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志刚  吴腾  桂立  
金融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通过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一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运用1997—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规模扩张对中国城市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金融效率提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2)非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提升是金融发展推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渠道;(3)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及其政策含义对推进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卢万青  魏作磊  
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宏观层面的定义,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成因的各种主要观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非外部失衡造成,而是内部失衡造成,也即是消费相对不足与投资相对过度的结构性失衡。基于实证结论,本文认为要根除流动性过剩,仅靠货币政策不行,还要依靠包括结构性调整和金融改革在内的中长期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文生  
文章基于凯恩斯实际货币需求理论,分析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的流动性过剩函数,推出流动性过剩与产出之间存在可能的三种关系。结合泰勒规则,通过求解微分方程,推演出实际货币需求函数的三种情形,进而提出"流动性过剩期限结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验证了这一假说是正确的。据此推出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后经历转型期、改善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流动性过剩与利率呈反向关系;流动性过剩与实际产出在短期、中期与长期分别呈现出反向、无关与正向关系。中国利率的非市场化,人为"拉长"了期限时间,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4、1988、1993年发生了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现行指标的变化,与前几个时期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投资率以及通货膨胀率正随着GDP的增长而相应提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余元全  
关于过多的流动性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早在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时就被提出,当时宽松的信贷被认为推动了股票市场的高涨。当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被指责导致了市场的崩溃和大萧条时,流动性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又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而现在,随着人们对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的恐惧被低利率环境下货币供给和信贷的持续增加重新点燃,这一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雪峰  
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但是2013年6月的流动性危机彻底转变了我们看待中国流动性的观点。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实质蕴藏着流动性危机的隐忧。基于此,本文讨论了流动性由过剩到危机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对中国流动性危机的一个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流动性的启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莫万贵  袁佳  魏磊  高海燕  
2012-2016年间,我国CPI和PPI走势呈现长期背离分化走势,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缩特征。本文将外部冲击、产能过剩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通缩分析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在此期间中国的结构性通缩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周期性因素,以及产能过剩、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等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周期性因素是诱因,结构性因素是主因。未来需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结构方面进行政策布局,改善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能过剩部门的市场出清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