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
- 2023(1630)
- 2022(1326)
- 2021(1204)
- 2020(1015)
- 2019(2243)
- 2018(2156)
- 2017(3806)
- 2016(2212)
- 2015(2397)
- 2014(2340)
- 2013(2267)
- 2012(2106)
- 2011(1852)
- 2010(1883)
- 2009(1630)
- 2008(1675)
- 2007(1485)
- 2006(1390)
- 2005(1233)
- 学科
- 济(6033)
- 经济(6024)
- 业(4623)
- 管理(3868)
- 学(3694)
- 农(3678)
- 中国(2624)
- 企(2537)
- 企业(2537)
- 农业(2447)
- 方法(2203)
- 物(2150)
- 数学(1920)
- 数学方法(1892)
- 植(1823)
- 植物(1785)
- 制(1670)
- 业经(1529)
- 财(1476)
- 银(1411)
- 银行(1392)
- 行(1356)
- 生态(1304)
- 和(1297)
- 融(1293)
- 金融(1291)
- 土地(1153)
- 地方(1061)
- 人口(1054)
- 贸(1042)
- 机构
- 大学(31904)
- 学院(30979)
- 研究(13202)
- 农(10146)
- 济(9964)
- 经济(9671)
- 科学(9668)
- 管理(9618)
- 中国(9339)
- 理学(8139)
- 农业(8001)
- 理学院(7999)
- 业大(7735)
- 管理学(7693)
- 管理学院(7652)
- 所(7467)
- 京(7344)
- 研究所(6936)
- 中心(5852)
- 农业大学(5483)
- 省(4935)
- 北京(4878)
- 江(4842)
- 院(4722)
- 室(4620)
- 范(4476)
- 财(4417)
- 师范(4399)
- 实验(4254)
- 科学院(4253)
共检索到46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絮飞 李国新 王纯
从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关于庭院植物的形象描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是很有特点的:不仅可以看到类似西方园林植物的整齐而规则的排列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汉代庭院配置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并且与建筑的形体及形式相得益彰;更可贵的是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饱含着向自然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等近似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形式的探索。图6参10
关键词:
园林学 美术 汉画像砖 庭院植物 配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向平
汉代画像砖石是汉代时期墓葬、祠堂、石阙等建筑普遍采用的一种材料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 ,在湖北、浙江、山西、云南等省市也有少量发现。其题材内容丰富 ,涵盖了当时农业、手工业、渔牧狩猎业、舞乐百戏 ,庖厨酿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图纹、天文星象等多方面内容 ,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现象、政治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直观有利的资料
关键词:
汉代 画像砖石 社会现象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索传军 廖婧佩
汉画像砖是我国汉朝时期用拍印和模印方法以泥制成的一种用于建筑构件和墓室壁画装饰的图像砖,内容生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被视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的重要遗产文物,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当前博物馆等机构对汉画像砖的知识揭示和组织主要集中于外在特征的标注上,存在零散化、碎片化、标注粒度较粗和标注字段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汉画像砖领域知识间缺乏有效的语义关联,对其内在知识的揭示程度有限。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基于欧文·潘洛夫斯基的图像学三层次分析理论,以四川汉画像砖为例,分析并定义汉画像砖的核心概念、类、属性及约束条件等,使用Protégé完成对汉画像砖领域本体的构建和实例化展示,基于应用结果对汉画像砖本体进行检验和评估。
关键词:
汉画像砖 本体 图像学 知识组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然然
文学官是汉代地方官学的教师,其设置随着经学的发展而不断细化,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泛。一般明经即可出任,主要职责有管理学校、教授弟子、推行教化、备长官顾问等。文学官在任命与升迁的途径等方面均体现出其官吏属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汤振兴 闫芳
[目的]通过探讨河南省新农村庭院植物绿化规划及空间布局等问题,试图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河南省8个乡(镇)和省级示范点中挑选128户农家庭院开展实地和问卷调查,针对庭院植物绿化规划及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河南省新农村庭院植物类型主要有乔木、灌木、藤木、花卉、草本及乡土植物等,其功能主要包括观赏、乘凉、食用等;同时河南省农民对庭院植物绿化的认知度有85.9%的支持率,46.1%的农户选择庭院植物绿化是为了美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而参与庭院植物绿化的方式以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汤振兴 闫芳
[目的]通过探讨河南省新农村庭院植物绿化规划及空间布局等问题,试图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河南省8个乡(镇)和省级示范点中挑选128户农家庭院开展实地和问卷调查,针对庭院植物绿化规划及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河南省新农村庭院植物类型主要有乔木、灌木、藤木、花卉、草本及乡土植物等,其功能主要包括观赏、乘凉、食用等;同时河南省农民对庭院植物绿化的认知度有85.9%的支持率,46.1%的农户选择庭院植物绿化是为了美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而参与庭院植物绿化的方式以出力为主。[结论]河南省新农村庭院植物绿化整体水平仍较低,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河南省新农村的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叔鹤
汉代官职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其品级的高低、俸禄之多少来表示的。汉制的官职,在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在地方则为郡县两级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他们的俸禄都是按分配到的谷物数量来决定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万五十斛谷。(《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些官员都是一品官。当时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六品官为二千石;再等而下之。“汉制禄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凡十二等”。(《通典·卷五十七》)在二千石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及“比”二千石。“中”就是正职,“比”就是副职的意思。自内官的九卿、朗、将,到外官的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谷,即年俸为二千石谷。中二千石,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斛。一般所称二千石的,月得一百二十斛,一年实为一千四百四十石,不满二千石。而中二千石的,每月得一百八十斛,一年可得二千一百六十斛。虽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越人
汉代的税收与统计于越人汉代税收有人税、财产税等。人税与人口统计,财产税与田土及财产统计有密切关系。人税的稽征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财产税的课收则以田土和财产统计为依据。人税包括算赋及口赋,摇役、更赋等。这是对人身的课税,属人头税性质。算赋是高帝四年...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信通
汉代国家政权对乡里基层社会的经济控制并非主导一切,里的经济自治对行政控制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里中经济自治有两类社会组织,一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自治组织"父老单",这类组织由里父老倡导富户自愿捐款购置田产,以解决祭祀等公共经济开支。二是半经济自治组织"正单",该类组织有国家官吏支持组建,有固定可靠的经济来源,有共同遵守的规章管理制度。这类组织的目的在于均轻赋税、均平徭役,解决基层农业生产事务上的困难。这两类经济自治组织缓和了基层社会矛盾,对稳定里小共同体起到了行政控制不能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
汉代 乡里社会 经济自治 父老单 正单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本文以《史记》为中心,叙述了汉代文献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影响汉代文献传播的政治、社会、学术思想、文献自身、文献载体和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
关键词:
古典文献 汉代文献 文献传播 《史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从东海郡《集簿》看汉代的亩制、亩产与汉魏田租额杨际平汉代的平均亩产,是汉代经济史,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古代可以比较确切地估计的亩产大体始于汉代。对汉代平均亩产的估算,直接影响到对汉以后各代平均亩产和汉魏晋田租额的认定,同时也影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郭强 高长山
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察举制 晁错 董仲舒 汉代选官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关键词:
先秦 “说”体 汉代 “小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论述了两汉时期私人徭役的性质、地位、作用、特点和历史演变 ,服役者的不同身份、劳动的种类范围 ,以及私人徭役存在、发展的原因与社会背景等问题。
关键词:
私人徭役 役使 豪强 人身依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