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9)
- 2023(1914)
- 2022(1720)
- 2021(1616)
- 2020(1371)
- 2019(3182)
- 2018(3161)
- 2017(5858)
- 2016(3503)
- 2015(3976)
- 2014(4185)
- 2013(4282)
- 2012(3858)
- 2011(3615)
- 2010(3636)
- 2009(3447)
- 2008(3402)
- 2007(3042)
- 2006(2728)
- 2005(2362)
- 学科
- 济(14776)
- 经济(14768)
- 管理(11375)
- 业(8340)
- 企(7033)
- 企业(7033)
- 方法(6572)
- 数学(5775)
- 数学方法(5670)
- 资源(5505)
- 地方(4841)
- 和(4247)
- 环境(4153)
- 农(3990)
- 学(3852)
- 中国(3265)
- 生态(3012)
- 业经(3009)
- 农业(2935)
- 发(2849)
- 人事(2584)
- 人事管理(2584)
- 财(2541)
- 划(2485)
- 理论(2451)
- 地方经济(2284)
- 技术(2106)
- 制(1994)
- 策(1942)
- 经营(1877)
- 机构
- 学院(51867)
- 大学(50962)
- 管理(20846)
- 研究(18747)
- 理学(17476)
- 理学院(17266)
- 济(17244)
- 管理学(16912)
- 管理学院(16833)
- 经济(16706)
- 科学(14543)
- 中国(14087)
- 京(11839)
- 所(10643)
- 农(10032)
- 研究所(9969)
- 业大(9008)
- 中心(8538)
- 农业(7912)
- 范(7889)
- 师范(7814)
- 北京(7705)
- 江(7689)
- 省(7372)
- 财(7357)
- 河(7220)
- 州(6961)
- 院(6913)
- 科学院(6692)
- 资源(6689)
- 基金
- 项目(37725)
- 科学(28889)
- 研究(26226)
- 基金(25175)
- 家(22762)
- 国家(22583)
- 科学基金(18811)
- 省(16621)
- 社会(14903)
- 社会科(14114)
- 社会科学(14104)
- 基金项目(13688)
- 划(13429)
- 自然(13067)
- 自然科(12558)
- 自然科学(12552)
- 自然科学基金(12257)
- 教育(11131)
- 编号(11095)
- 资助(10603)
- 重点(8865)
- 发(8815)
- 成果(8366)
- 计划(8131)
- 课题(7946)
- 科技(7925)
- 部(7608)
- 创(7103)
- 科研(7036)
- 创新(6711)
共检索到76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夏星辉 张曦 杨志峰 沈珍瑶 李东
论文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水资源功能容量与水资源功能亏缺的概念。根据黄河流域1997~1999年间主要水文站点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数据及各取水口逐月的取水量数据,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1998和1999年,黄河具备水资源功能的总水量分别为210.99×108m3、288.04×108m3和292.43×108m3,分别占总天然径流量的66.3%、65.6%和67.4%,从3年平均来看,黄河具备水资源功能的总水量只占实际需求水资源量的53%,其中,大约47%的水资源短缺是由水体污染所导致,剩余的53%是由水量短缺所导致。黄河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琦 段春青 陈晓楠
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云模型 综合评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宁宁 粟晓玲 周云哲 牛纪苹
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可为有效调控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消除水资源超载区提供依据。从水资源承载力新内涵出发,构建"量—质—域—流"的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评价等级标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指标间存在耦合关系等特点,采用可考虑指标间耦合关系的EFAST算法计算权重,结合可处理评价不确定性问题的联系熵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计算得权重与熵权法进行比较,对2015年流域61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EFAST算法计算权重比熵权法更合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Ⅰ级(极高)、Ⅱ级(较高)、Ⅲ级(中等)、Ⅳ级(较低)和Ⅴ级(极低)的地市数量占评价总地市数的比例分别为0、4.9%、18.1%、63.9%和13.1%,其中Ⅳ级和Ⅴ级分布在除青海省外的其他省区的地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珍瑶 杨志峰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取了其中大部分指标值。针对黄河流域的实际资料,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所得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建立了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基准及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两个评价标准,认为在进行实际评价时,应利用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利用主成分赋权法进行了19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最后利用灰关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灏哲 韩美
对黄河三角洲水资源自然、社会可再生过程进行可再生性评价,综合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建立指标集对评价模型,利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引进可变模糊集模型确定样本的模糊隶属度,通过样本的级别特征值来反映水资源可再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归纳影响因素,从而实现水资源可再生性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2007—2014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综合得分波动式增加,表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趋于增强;但分值总体较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形势不容乐观;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灏哲 韩美
对黄河三角洲水资源自然、社会可再生过程进行可再生性评价,综合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建立指标集对评价模型,利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引进可变模糊集模型确定样本的模糊隶属度,通过样本的级别特征值来反映水资源可再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归纳影响因素,从而实现水资源可再生性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2007—2014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综合得分波动式增加,表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趋于增强;但分值总体较低,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形势不容乐观;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景力 赵云章 崔亚莉 阎振鹏 焦红军
论文研究黄河下游影响带(河南段)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在概要介绍河南省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运用FEFLOW建立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流模型,计算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28.35×108m3/a和可开采资源量19.43×108m3/a。重点阐述新增9个水源地的开采条件,并通过地下水模型预测新增133×104m3/d开采量条件下,浅层地下水位最大降深小于20m,开采5~10年后地下水趋于稳定,新增开采量的62.58%来自黄河水的补给。研究表明,黄河对研究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新增地下水开采量是有保证的。同时阐述了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黄河影响带 地下水模型 可开采量 水源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士锋 贾绍凤
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但是水量平衡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水量平衡有三层含义,第一是降雨径流平衡;第二是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平衡;第三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用耗排平衡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非用水消耗量的定量不明确,论文对海河流域的现状水量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一般平水偏枯年份下的各平衡要素是定量值,其中海河流域年用水量为410×108m3,入海水量为50×108~100×108m3,非用水消耗量为59×108~71×108m3,并对缺水量进行估算。论文还分析了近年来海河流域的用水特点,对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研究和探讨,按照有关方法对过去几年中海河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了...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量平衡 水资源安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史自力 郑秀峰 赵楠 杨鹏晔
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黄河水资源作为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也是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所在。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黄河供水网,是解决沿黄地区水资源瓶颈,促进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应把引黄供水、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高现有黄河水网质量,进一步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形成河南全省范围内的黄河水资源网。
关键词:
黄河水资源 经济生态发展 黄河供水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岩 冯亚中
水资源脆弱性是衡量水资源系统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承载能力的重要标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是评估流域水安全状况、辨识未来水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文首先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Rough Set,缩写为RS)方法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去除冗余属性。然后,将降维后的评价指标标准值作为"评价样本",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缩写为SVR)模型对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设定未来3种不同气候模式与社会经济情景,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过去16年间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等级已从Ⅴ级提升到Ⅳ级水平,未来情景1、情景2下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性将会好转,但仍处于Ⅳ级中度脆弱水平。未来水质脆弱性与灾害脆弱性提升较为明显,水量脆弱性没有显著改善,在情景3下将恶化到Ⅴ级中高脆弱。因此未来采取积极的人工调控措施能使得水质与灾害方面获得明显的提升,而水量脆弱性则成为制约未来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的瓶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志远 程柳 张小红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综合发展存在粗放和不平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高,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现象;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跨入了可接受的协调阶段;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需要强化,存在外源动力不足、内源动力不充分、市场动力尚待激活等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淑林 粟晓玲
【目的】从资源、社会、经济、效率多角度构建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模型,为水资源最佳配置方案的遴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传统仅以水质、水量作为自然资源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量、质、域、流4个维度,从资源、社会、经济、效率多角度构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博弈论将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耦合DS证据理论,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为例,分别对2015年及2020,2030年共9种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利用所建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表明,黄河流域2020年以同时考虑调水12.63亿m~3和节水67.90亿m~3的方案E的综合评价结果最优,2030年则以同时考虑调水97.63亿m~3和强化节水86.70亿m~3的方案I的综合评价效果最优。通过对比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效率准则的评价方案可知,黄河流域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考虑节水和调水有利于当地水资源的协调发展,能有效提高社会效益。【结论】博弈论与DS证据理论耦合,克服了以往水资源评价指标赋权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可以实现多源评价指标信息融合,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小杰 巩琳琳 黄强
【目的】针对黄河入海口流量减少导致的河口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研究确定黄河口的生态需水量,为黄河口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维护及生态稳定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历史文献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关键物种的识别,确定食物网中优先保护的序列;分析河口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建立入海径流量与近岸海洋站盐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优先保护物种的关键生命阶段,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黄河河口近海海域不同时期的入海流量和径流量。【结果】在近海生态系统中,鱼类是关键物种,鳀和黄鲫为优先保护物种。盐度为河口及附近海域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鳀和黄鲫的优先保护生命阶段为4月、5-6月和7-1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兴武 阎丙离
黄河下游水资源日益减少,断流频仍,给两岸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诸方面带来了种种影响。文章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减少的原因,并对黄河下游水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持续利用 黄河下游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凤平 王晓宇 夏天 王维
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诊断及优化耦合模型,诊断黄河流域2011~2020年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水平,并依据诊断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未实现空间布局均衡,各省区存在供用水不均衡问题。②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供水量至少分别减少1.68亿m~(3)、0.88亿m~(3)、2.49亿m~(3)、0.51亿m~(3)、0.44亿m~(3)、1.39亿m~(3)、1.60亿m~(3);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用水量至少分别减少0.18亿m~(3)、0.59亿m~(3)、2.43亿m~(3)、1.64亿m~(3)、5.64亿m~(3)、0.37亿m~(3)、0.67亿m~(3)、1.96亿m~(3)、1.46亿m~(3),可改善流域水资源供用水不均衡问题。③流域水资源实现空间布局均衡后,供用水规模将减少近90亿m~(3)、供用水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