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6)
2023(9291)
2022(7871)
2021(7263)
2020(6151)
2019(13863)
2018(13622)
2017(26662)
2016(14569)
2015(16330)
2014(16328)
2013(15890)
2012(15115)
2011(13559)
2010(14389)
2009(14182)
2008(13370)
2007(12161)
2006(11035)
2005(10443)
作者
(41021)
(34208)
(33915)
(32736)
(22059)
(16176)
(15470)
(13010)
(12926)
(12601)
(11742)
(11367)
(11278)
(11127)
(11053)
(10613)
(10194)
(9951)
(9872)
(9783)
(8808)
(8345)
(8310)
(7800)
(7744)
(7707)
(7635)
(7625)
(6872)
(6739)
学科
(54454)
经济(54368)
管理(50437)
(47094)
(40973)
企业(40973)
(19120)
方法(18881)
(17745)
(16189)
中国(15893)
数学(15638)
数学方法(15371)
业经(13941)
(13098)
(12174)
银行(12164)
(11741)
金融(11738)
(11634)
(11615)
(11365)
财务(11331)
(11330)
贸易(11322)
财务管理(11304)
(11092)
(10831)
企业财务(10747)
(10302)
机构
学院(208275)
大学(207531)
(89435)
经济(87435)
管理(80042)
研究(72665)
理学(67411)
理学院(66679)
管理学(65754)
管理学院(65306)
中国(59370)
(47399)
(43656)
科学(39872)
(35829)
财经(35550)
(34148)
中心(33635)
(32098)
研究所(31642)
(31120)
北京(27711)
经济学(27182)
(26783)
业大(26525)
(26365)
(26338)
财经大学(26157)
师范(26124)
经济学院(24176)
基金
项目(129880)
科学(103648)
研究(98850)
基金(95255)
(81628)
国家(80908)
科学基金(69941)
社会(64034)
社会科(60723)
社会科学(60712)
(49649)
基金项目(49076)
教育(45620)
自然(43629)
自然科(42612)
自然科学(42599)
(41969)
自然科学基金(41844)
编号(40351)
资助(39089)
成果(35156)
(30096)
(29889)
重点(29313)
课题(28825)
(27898)
(27120)
(26856)
国家社会(26352)
教育部(26211)
期刊
(107131)
经济(107131)
研究(69697)
中国(45637)
(37930)
管理(33587)
(30627)
金融(30627)
(29419)
科学(27635)
学报(27634)
教育(23707)
大学(22511)
学学(21171)
农业(18594)
财经(18401)
技术(17239)
业经(16749)
经济研究(16697)
(15752)
问题(13625)
(12119)
国际(11191)
现代(10476)
理论(10326)
世界(9733)
(9639)
论坛(9639)
技术经济(9552)
改革(9359)
共检索到336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念鲁  杨海平  
次贷危机爆发后,逐渐从区域性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演变。尽管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金融危机仍未见底。造成金融危机的宏观方面及制度性因素有:一是流动性过剩与不足的失衡;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失衡;三是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的失衡;四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五是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与价格的失衡;六是储蓄与消费的失衡。金融危机爆发微观及技术层面的原因有:一是结构性产品的复杂性;二是评级机构的缺陷;三是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风险控制不足;四是投资银行经营边界的模糊化与高杠杆的采用;五是会计财务规则及风险定价的瑕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钱志刚  崔艳丽  
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需求扩大的产物,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方式是科学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以跨学科等为代表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引发了学科制度危机。危机的应对策略有,夯实学科制度基础;培育跨学科成长机制;加速大学的整体转型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志峰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远大于97金融风暴,但相对全球银行业受到的冲击和中国银行业自身实力而言,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有针对性地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高端金融人才等手段,不仅能更好地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加快自身发展,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崛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云  刘骏民  
本文指出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杠杆活动泛化导致的银行信用崩溃,美国当前救助措施本质是用国家信用支撑正在崩溃的银行信用,但这会引致美元危机;进而本文从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的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以及美元危机的必然性;最后本文指出中国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美元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佳丽  张捷  
2007年以来,美国经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爆发了次贷危机,由于蝴蝶效应的影响中国经济不能独善其身。本文基于微观经济的视角,首先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接着按照行业相关性的理论,着重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并认为加强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审慎选择房地产市场的税收政策和手段有利于减少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确保我国经济的和谐稳定运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艺  
有效的金融危机应对必须基于有效的制度构建。作为防范和补救手段的金融危机应对,其实质是本着化解风险、减少危害为目的,以政策调整、机制构建和观念引导为表现形式的涉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整套制度。因此,以制度视角观之,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应对是一个包括政策法律、应对机制和观念文化的完整制度系统。只有在完善危机应对政策法律,构建危机应对机制和营造危机应对文化的基础上,有效的中国应对才能实现。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冯晓菲  姜凌  
华尔街金融危机对现有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造成了沉重打击。本文从美国投资银行制度的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美国投资银行制度此次严重危机的原因之所在,认为流动性支撑的不足、高风险的杠杆经营、银行治理缺乏透明度与外部监管的双重匮乏以及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等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单从文  余明阳  
基于对品牌危机关联度的不同分类,将品牌危机分为高关联度危机和低关联度危机,研究了不同危机类型下企业的最优应对策略。结果表明,对于高关联度品牌危机,道歉策略最优、辩解策略次之,否认策略最差;对于低关联度品牌危机,否认和辩解策略最优,道歉策略最差。感知企业责任在该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党红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旅游业构成外部危险事件,致使外生性旅游危机形成。旅游危机系统由旅游者、旅游产品质量、旅游媒介、旅游组织、旅游环境等诸因素构成,并对旅游管理造成重要影响。依据旅游危机演化路径和各参与主体的响应,应对新型肺炎疫情中旅游危机需要采取正面引导社会舆情、政策扶持旅游企业、需求引导旅游产品、科技赋能旅游产业等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洪彪  蒋皋  陈丽芳  
全国肉价和副食品价格陡升,政府强力举措暂时遏制风头。但是,在粮价成本推动、发散型蛛网效应、联动棘轮效应作用下,肉价还存在强力反弹、再次暴涨机会和长期性上涨趋势。肉价暴涨祸因折射系列战略安全管理深层问题。为应对未来局面,中央政府必须在国家战略上主动应对谋划,地方政府也必须在职能内有所作为,从九个方面积极着手进行相关战略行动。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郁国培  
去年2月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相继有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最大的存贷款机构华盛顿互助银行因陷入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宝锋  顾旻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者需求正由量向质转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安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加强的当下,企业应对产品伤害危机关系到消费者、供应链合作伙伴、行业组织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精准选择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优化多方效益,实现消费者权益最大化,才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立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的次贷金融危机,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量西方人在讨论,中国能够带领大家走出美国的阴影吗,中国能够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吗,中国能够像在1998年以后一枝独秀吗,这种局面能一直维持下去吗,中国能否部分替代美国危机消除或者减弱作出一些贡献呢?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尚宇  周勇  
本文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对造成违约蔓延的传染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传染机制的解释,一种是源于因果效应:即一个公司的违约导致其他有业务关系公司的财务困境;另一类解释源于信息效应:即当投资者得知某个违约时会产生对其它债务人信用的修正,从而导致一个传染风险溢价。本文在不同的传染机制下,提出了一个统计上非常有用的违约传染模型,此传染模型中的参数可以定量研究公司违约的传染效应,通过模型说明控制好违约的传染率可以有效的控制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且能够定量地给出控制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