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52)
2023(5530)
2022(4485)
2021(4524)
2020(3658)
2019(8259)
2018(8262)
2017(13820)
2016(8934)
2015(9697)
2014(10031)
2013(9168)
2012(8566)
2011(8066)
2010(8291)
2009(7435)
2008(7488)
2007(6974)
2006(6313)
2005(6097)
作者
(24070)
(19851)
(19762)
(19118)
(12931)
(9772)
(9092)
(7896)
(7513)
(7374)
(6909)
(6819)
(6702)
(6575)
(6561)
(6239)
(6103)
(5919)
(5853)
(5763)
(5504)
(5097)
(4767)
(4750)
(4713)
(4494)
(4489)
(4425)
(4098)
(4058)
学科
(25255)
经济(25223)
教育(19685)
管理(17774)
(16892)
(14176)
企业(14176)
(13792)
中国(13623)
理论(10616)
方法(10173)
数学(7910)
数学方法(7722)
(7674)
教学(7085)
(6001)
(5985)
技术(5504)
业经(5092)
(5058)
(4869)
银行(4855)
(4845)
金融(4843)
(4658)
(4547)
财务(4535)
财务管理(4523)
发展(4479)
企业财务(4396)
机构
大学(128214)
学院(120025)
研究(46950)
(38645)
经济(37549)
管理(34417)
教育(30284)
(28934)
科学(28882)
理学(28792)
理学院(28237)
(28234)
师范(28053)
中国(27860)
管理学(27439)
管理学院(27149)
(24525)
师范大学(23211)
研究所(22307)
(21028)
(20358)
北京(19164)
中心(19089)
(18437)
财经(16685)
技术(16441)
(16258)
(16164)
业大(15782)
(15161)
基金
项目(72479)
研究(58445)
科学(57815)
基金(49367)
(43319)
国家(42790)
教育(35939)
科学基金(34872)
社会(34290)
社会科(32100)
社会科学(32091)
(28967)
(27116)
编号(25297)
成果(25004)
基金项目(24496)
课题(21413)
自然(21219)
自然科(20745)
自然科学(20738)
自然科学基金(20386)
资助(20138)
重点(18310)
(18142)
(18092)
(17981)
规划(16179)
教育部(16075)
(15972)
项目编号(15564)
期刊
教育(50362)
研究(48409)
(43921)
经济(43921)
中国(33526)
学报(23042)
科学(18097)
大学(17975)
(17717)
(16062)
学学(15077)
技术(12724)
管理(12373)
职业(11767)
农业(10805)
财经(10265)
(8926)
金融(8926)
(8891)
图书(8025)
技术教育(7619)
职业技术(7619)
职业技术教育(7619)
(7286)
论坛(7286)
经济研究(6782)
(6583)
书馆(6134)
图书馆(6134)
(6129)
共检索到195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幸福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教育关涉幸福,这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要不要关涉幸福,以幸福为基本价值诉求,而在于,教育究竟应该关涉怎样的幸福,何种幸福本身就内含着通向幸福的路径。而幸福问题的根本,乃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的冲突无疑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甚至是事关个体存在的中心问题。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哲学教育的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化,民众生活在现代化中的位序提升,哲学生活在物欲化的生活中日趋晦蔽,这进一步加剧了哲学教育的艰难。在今天,教育哲学就是要为哲学教育提供辩护,或者说为哲学生活提供教育的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韦恩远  肖菊梅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暗藏着遮蔽人之存在的生存隐忧。本研究通过援引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阐释数字化生存内蕴的人与技术关系的两极反转、现实与虚拟关系的错位倒置,揭示数字化生存给教育造成的“全景遮蔽”,主要表现为:意识同质,教育塑造人的主体性使命的隐匿退场;认知短路,知识脱离教育之外的愚昧持存;转型危机,教育面临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失序。本文认为,通过深度把握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结构实现主体唤回,通过抽象性与泛在性的认知过程完成知识划界,展开面向数字原住民的素养培育形成路径操练,才是教育帮助人走向良善数字化生存的根本之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古典西方教育哲学分为两个阵营: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组建他的"理想国",按照"理论理性"设计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方案;柏拉图坚持"哲人王"统治、公产制和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虽然坚持了哲学对政治的指导,但他看到了哲学对政治的危险,按照"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开创了不同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政治科学"以及相关的教育方案。亚里士多德重视轮流制、私有制和法制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位涛  
每个人都是差异化的独立个体,教育的展开究其本质就是要基于每个人的自然天赋而引导他自身走向整全的发展。好的教育始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良好健全的身心状态使得个体能够拥有发达的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觉能力,这也是个体敞开自我身心,向着更广范围的探究事物,习得理智知识以及获致社会性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个体成长的终极的目的还在于以发达的身体为基础走向灵魂的美善,以此获致幸福。柏拉图提出的个体成人路径也正是基于从身体到灵魂的整全发展的教育序列,而且哲学教育在从身体的健全到灵魂的美善之间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勇  
为安顿灵魂与城邦,柏拉图提出以学园、对话作为实施其哲学教育的外在条件,但这些条件并未涉及哲学教育的内涵,因此他必须展开一段旨在界定其哲学教育内涵的思考。通过极力与诗人、智者设计的教学内容区别开来,柏拉图界定了自己的哲学教育,让自己的学园与对话教学有了满意的内容,同时也挑起了何为哲学、知识分裂与灵魂完美之悖论关系等千古课程难题,以至于尼采、海德格尔等现代思想家不得不重构柏拉图的哲学界定。但他们终究无法让教育安定下来,有关教育内容的思考仍可能会在柏拉图曾经遭遇的分裂与紧张中,寻求即使达不到也坚信一定存在或应当存在的完美。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彭磊  
柏拉图在其《书简七》的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故称柏拉图的"自传"。本文细致分析了苏格拉底、雅典以及柏拉图在这部自传中的角色,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笔法。揭示出柏拉图在自传中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对雅典的两重态度,以及柏拉图通过自我教育从政治上升到哲学的过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盼倩  
对于劳动的价值问题讨论由来已久。洛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确认劳动的价值,目的是自由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劳动的概念,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的本质问题等。其中,马克思还肯定劳动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同时,正因为劳动观念的历史变革,也就是劳动从作为生存手段到行动方式的转变,从奴役劳动到生命劳动的转变以及从劳动生产力到劳动创造力的转变这一系列变革,促使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而具有劳动性质的教育和具有教育性质的劳动成为两者结合的重要特征。身心统一发展的教育目的、以活动课为主的课程方式、以劳动过程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作为整体性发展的教育评价是在劳动与教育可能性的结合后对教育系统的充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鲁正一  张广君  
游戏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重要隐喻,它具有超越性、规则性和内在价值性,游戏隐喻打破了认识的主客观对立,使理解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来看,教学对话是教学发生的可能前提、存在方式和价值实现途径,对于教学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学对话作为理解活动,天然地含有游戏的特征,这使得游戏隐喻下的教学对话呈现出新的内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俞俏燕  
语言流变不是一种简单的纯语言现象,它所反映的不只是语言要素和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反映着某种新旧观念或思想的进入或消失。同样,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教育语言现象而存在,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理念、属性、结构、功能、形式等的变化或变革。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因而描绘高等教育变化的语言也自然要变。本刊发表这组笔谈,目的就是从语言流变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变革和高等教育研究,并欢迎大家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辉  
老子坚持"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论,认为天、地、人是相互依赖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适用的原则。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无为而治",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人类的至德,既合乎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又合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主义哲学理念。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珉  
在组织理论研究中,我们常用形象的语言来隐喻地说明组织及其结构的本质或现象。组织隐喻可以说是人类表象思维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是向概念思维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本文从组织隐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讨论了组织隐喻问题,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从本质上是由隐喻所支配、控制的,隐喻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组织及其管理的看法和组织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和路径选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个体人性探讨,社会伦理探究和政治秩序建构的经典著作,通过灵魂和城邦对比下正义本质的追寻来指引年青人在共同体中寻求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在其中教育是一个关键的主题,它与哲学、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铺就达成个人和城邦正义和幸福的道路。《理想国》中柏拉图对这一过程描绘至少存在两个理解结构,一是上升结构,一是对称结构,从而以一种顶点和中心的形式展现这一道路的确定与神圣。在对教育的言辞建构中,柏拉图通过培养护卫者的普通教育到养成哲学王的辩证法教育,完成了以理性追寻美好而高尚的真理和本质的灵魂秩序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徐小洲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二千年封建社会,孔子思想在中华大地上风靡不衰,孔子成为头号圣人。孔子影响之大,不只囿于中国,十七、八世纪,孔子对欧洲也颇有影响,尤以法、德为甚。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就非常赞赏孔子。他说:“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所征服”,“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在西方世界影响之深远也很少有人能望其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采  
多年以来,我国教育史学界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其对话录《理想国》。但根据中外哲学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如柏拉图的其他对话录及一些未成文学说。德国图宾根学派的研究成果更揭示出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对于研究其哲学乃至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古代伟人多通过口传来进行教育活动,近代以来在研究人物思想方面崇尚书本的做法并不一定适合古代。柏拉图在其《斐德诺篇》和《第二封书信》中曾对书写著作进行的深刻批判不仅表明其对书写著作的根本态度,也具有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