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0)
2023(1886)
2022(1664)
2021(1704)
2020(1478)
2019(3243)
2018(3369)
2017(6177)
2016(3724)
2015(4355)
2014(4438)
2013(4390)
2012(4419)
2011(3962)
2010(4213)
2009(4108)
2008(4318)
2007(4077)
2006(3769)
2005(3588)
作者
(11714)
(9984)
(9845)
(9417)
(6322)
(4863)
(4481)
(3880)
(3785)
(3702)
(3426)
(3280)
(3232)
(3198)
(3099)
(2987)
(2968)
(2932)
(2900)
(2900)
(2691)
(2433)
(2424)
(2360)
(2236)
(2229)
(2192)
(2173)
(2138)
(2018)
学科
(15387)
经济(15363)
(11085)
管理(10035)
(7785)
(7308)
企业(7308)
方法(5415)
农业(5270)
(4928)
中国(4488)
数学(4260)
数学方法(4092)
(3619)
(3607)
(3569)
业经(3097)
理论(3014)
教育(2847)
地方(2831)
(2633)
贸易(2630)
收入(2546)
(2453)
(2426)
(2390)
银行(2383)
(2298)
金融(2297)
(2255)
机构
大学(57227)
学院(55274)
研究(20643)
(19459)
经济(18881)
管理(18332)
中国(16332)
理学(15100)
理学院(14881)
管理学(14385)
管理学院(14285)
科学(13497)
(12904)
(12598)
(11442)
研究所(10150)
(9771)
农业(9736)
(9730)
中心(9517)
业大(9164)
(8703)
师范(8595)
北京(8266)
(7756)
(7423)
财经(7196)
(7158)
师范大学(6815)
(6436)
基金
项目(31811)
科学(24061)
研究(22509)
基金(22409)
(19909)
国家(19715)
科学基金(16019)
社会(13458)
社会科(12524)
社会科学(12519)
(12249)
基金项目(11320)
教育(10554)
(10473)
自然(10456)
自然科(10224)
自然科学(10221)
自然科学基金(10022)
资助(10010)
编号(9513)
成果(9038)
重点(7145)
(7007)
课题(6643)
(6505)
(6251)
科研(6088)
大学(6087)
(5972)
计划(5873)
期刊
(27542)
经济(27542)
研究(17178)
中国(15488)
(13107)
学报(12148)
科学(10011)
大学(9129)
农业(8556)
教育(8410)
学学(8386)
(8261)
管理(7536)
(5339)
金融(5339)
技术(4931)
图书(4467)
(4293)
业经(4232)
(4053)
财经(3975)
问题(3497)
(3478)
书馆(3467)
图书馆(3467)
业大(3412)
经济研究(3298)
(3109)
世界(2917)
农业大学(2908)
共检索到95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腊梅  
清乾隆年间,李怀民裒辑中晚唐诗人32家,分为张籍、贾岛两派,编为《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书。是为中晚唐诗研究中的重要一说,但历来为人所忽视。本文考查"张、贾两诗派"说的建立始末,并对李怀民之说的主要内容略加介绍和评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萍  
"格卑气弱"是古人从风格上对晚唐诗进行整体性批评时惯用的词语,即格调不高而有衰陋之气。虽然对于这一批评,后代独具慧眼的诗人及文论家多有拨正,但却依然停留在对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及意境的肯定上,而很少论及晚唐诗人在亡国前夕,生发出的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满含民胞物与精神的人文情怀。作为晚唐的一代词臣,吴融有大量咏物诗传世。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正是借用这种貌似琐碎的体裁,吴融细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与大自然物象的"静中相对",传达出百代之下读来犹使人们为之动容的人文情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洪德  罗海燕  
方回所撰《瀛奎律髓》,是一部集诗选、诗格、诗话为一体的诗学名著,对后世影响颇大。人们对方回诗学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瀛奎律髓》体现了"江西诗派"的宗派之论,由此衍生出一些批评性意见。但方回论诗,并不偏执,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所谓两端,如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等。只有同时关注方回论诗之两端,我们认识的才是完整的方回。已有的方回诗学研究,多关注一端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另一端,由此带来对方回认识的偏颇。这被忽视的另一端,多表现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俊辰  
中国现代新诗创作中反抒情色彩的逐渐流行,使过去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中尚能找到痕迹的古典美感逐渐消弭,诸多散文化的内容模糊了诗与非诗的界限,古典诗传统也逐渐在时间的推移中蒙尘。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晚唐诗热”,是在新诗萌芽初期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诸多诗人所钟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的质素”则对当下的现代诗创作和定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在唐诗璀璨夺目的艺术长廊里,浙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当然不是最具光环的诗国巨擘,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不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他曾与李白那样的登峰造极者交往甚密,且有提携、揄扬、奖掖之恩。据现有史料可以认定,在李白扬名立万的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如果没有他"解金龟换酒"的豪举,并赐予其"谪仙人"的美誉,初入京城、藉藉无名的李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迅速得领诗坛风骚。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袁利杰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岚  
一般论者常认为宋词中"风、花、春、月"等高频字的出现,体现了宋词用字和意象阴柔化、女性化的倾向。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字放在整个古汉语高频字背景之下,对比唐诗和宋词高频字的异同时,却发现它们都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对自然物象类高频字的选择倾向是基本相同的,且表示判断、否定类高频字的大量出现,也只说明古汉语语法上的共性。唐诗宋词在文体本性是相似的,只有在对比诗词文本高频字的演变时,才体现出宋词相较唐诗独具的个性和倾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学堂  
李梦阳《林公诗序》强调诗可以"观人",表现的是重道德事功而非抒情审美的倾向。此论固与评论对象即林俊其人其诗有关,却也是李梦阳本人深信不疑的观念。他以"作人"自负,在江西以后却遭遇信任危机,强调"诗之观人"也有向世人剖白自我的意味。明代许多人在"观人"的意义上发挥儒家"诗可以观"的命题,李梦阳之说在尚质复古方面与前人相同,而强调"心端""气健",则表现出其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从强调"诗可以观"来看,李梦阳重视社会参与,并非宣扬"形式方面的复古"。李梦阳晚年的《叙九日宴集》将"观人"的讨论推及普通人,是他嘉靖以来生活和心理走向平淡的写照,但离晚明追求个性自由的真情论仍然很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耕原  
唐诗口语词训释 ,5 0年代初期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里程碑之作。至 80年代研究趋于兴盛 ,随之渐趋沉寂。在以往的研究中 ,唐诗有些疑难词汇 ,形成积累性误解 ,有些看易实难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选择其中的联绵词、单音词、复音词 ,以及口语性特强的 ,具有代表性常用词 ,进行讨论解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谟润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作为特殊饮品的酒,源远流长,仰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酒器,证明中国已有6000年酿造和饮酒历史。远古时代,野果和蜜是人们酿酒的理想而又易得的原料。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有了粮食酒,商周时用谷物酿酒已相当普遍。奢侈的商纣王所居住的宫殿竟有肉林酒池。到了周代,农业更为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玺吾  
唐诗宋词中的楚天楚水意象,既保留了屈原、宋玉笔下楚天楚水意象所带有的特定的辽阔、悲愁意绪,又更多地注入了因时代更迭、作者性格不同,而生发出的雄浑浩渺、奔放壮浪、沉闷压抑、澄清邈远、悲壮恣肆等诸般复杂意蕴。其意象营构,则呈现出以楚天楚水意象组合为主,渐次融入诸多相关意象的复杂化趋势。在唐诗宋词楚天楚水意象的不断演变中,我们既可以分明地见出文学的前后承传之迹,亦能见出楚文化对诗人胸次的自然陶冶之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