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80)
- 2023(6786)
- 2022(5464)
- 2021(5125)
- 2020(4004)
- 2019(7998)
- 2018(7925)
- 2017(14185)
- 2016(7829)
- 2015(8743)
- 2014(8791)
- 2013(8198)
- 2012(7429)
- 2011(6693)
- 2010(6676)
- 2009(6102)
- 2008(5858)
- 2007(5498)
- 2006(4869)
- 2005(4148)
- 学科
- 济(25697)
- 经济(25548)
- 管理(19895)
- 业(17410)
- 企(15088)
- 企业(15088)
- 农(10647)
- 中国(10436)
- 业经(9418)
- 理论(8577)
- 方法(7961)
- 制(7662)
- 学(7519)
- 财(6894)
- 农业(6789)
- 和(6770)
- 体(6524)
- 地方(6471)
- 教育(6338)
- 银(4971)
- 银行(4958)
- 行(4803)
- 融(4679)
- 金融(4670)
- 社会(4585)
- 数学(4386)
- 数学方法(4266)
- 发(4160)
- 工作(4037)
- 教学(4030)
- 机构
- 学院(106415)
- 大学(104314)
- 研究(38518)
- 管理(36394)
- 济(36332)
- 经济(35313)
- 理学(30743)
- 理学院(30315)
- 管理学(29629)
- 管理学院(29410)
- 中国(27915)
- 科学(24100)
- 京(22382)
- 农(19500)
- 所(19144)
- 财(19067)
- 江(17629)
- 中心(17626)
- 研究所(17326)
- 范(16550)
- 师范(16342)
- 业大(15833)
- 农业(15091)
- 院(14372)
- 财经(14313)
- 技术(14202)
- 北京(14035)
- 州(13833)
- 经(12805)
- 师范大学(12768)
- 基金
- 项目(72361)
- 研究(57041)
- 科学(56397)
- 基金(49543)
- 家(43374)
- 国家(42839)
- 社会(36283)
- 科学基金(35757)
- 社会科(32945)
- 社会科学(32932)
- 省(29841)
- 教育(27073)
- 基金项目(25420)
- 编号(25349)
- 划(24943)
- 成果(22331)
- 自然(20772)
- 自然科(20273)
- 自然科学(20266)
- 自然科学基金(19902)
- 课题(18549)
- 资助(18488)
- 重点(16688)
- 发(16426)
- 项目编号(15781)
- 年(15743)
- 部(15268)
- 创(15210)
- 性(15050)
- 国家社会(14222)
共检索到167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刘小睿
族际共情是个体与其他民族成员感同身受的群际情感,能够为促进各民族融洽共处夯实情感基础,但群体归属会导致族际偏差,弱化对其他民族的共情。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和群际接触的三重社会分类模型,可以培育积极的族际接触情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分类以达到提升族际共情的目的。构建族际共情提升路径的整合模型,可为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抓手并形成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关键词:
族际共情 社会分类 群际接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佳雨 谭杰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章以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疏理赫哲族-满族-汉族在赫哲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涵化关系,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满、汉、赫高度重视团结合作、积极搭建共同发展平台、牢固树立共建共享观念等共同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发展 新思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静玮
族性是构成族群、民族等族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如认同、血统、语言、传统文化、祖籍地、宗教、种族等。自族类共同体诞生以来,族性便是富于变化的。对其变动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四种:强调内部识别的认同理论,强调外部交往的接触理论,强调内部关系的民族国家理论和强调外来影响的现代性理论。综合把握四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及其内部理论流派的具体差异,有助于增进对族性变化和当下民族问题的理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付倩 么加利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前儿童 文化场域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顽强
系统审视和科学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响应新时代社会治理诉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固有内容。着眼社会治理实践可知,价值体系不均衡、利益诉求多元化、公共权力边界不清以及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都是阻滞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潜在挑战。但目前我国治理权力生态的改善、合作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主体责任下沉以及主体治理利益聚合,也恰好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了有利契机。基于此,通过界定治理共同体参与维度及渠道、规范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伦理导向以及筑牢共同体数字治理的技术支撑等举措,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科学构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平 高宇 薛金洋
民族社会建构观认为,"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等因素建构而成的用于标记文化的标签。这一标签超越了个体固有的生理属性,能够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建构而形成的。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民族社会建构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民族社会建构观的水平及各学段的教育特点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建议。在幼儿园阶段要教育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小学阶段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建构观;在中学阶段深化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大学阶段通过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政治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月季
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