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59)
- 2023(4909)
- 2022(3939)
- 2021(3927)
- 2020(3071)
- 2019(7037)
- 2018(7384)
- 2017(11526)
- 2016(7850)
- 2015(8929)
- 2014(9471)
- 2013(8232)
- 2012(7751)
- 2011(7363)
- 2010(7790)
- 2009(6949)
- 2008(6898)
- 2007(6625)
- 2006(6076)
- 2005(5614)
- 学科
- 教育(20308)
- 济(17733)
- 经济(17702)
- 管理(15939)
- 中国(13242)
- 业(11622)
- 理论(10292)
- 企(9664)
- 企业(9664)
- 学(9405)
- 教学(7668)
- 制(6928)
- 农(6218)
- 体(6001)
- 财(5940)
- 发(4862)
- 方法(4761)
- 银(4623)
- 银行(4610)
- 行(4477)
- 业经(4450)
- 融(4325)
- 金融(4317)
- 发展(4282)
- 展(4157)
- 研究(4119)
- 技术(4039)
- 地方(3947)
- 学法(3881)
- 教学法(3881)
- 机构
- 大学(107839)
- 学院(102620)
- 研究(40971)
- 教育(29929)
- 济(28430)
- 管理(27499)
- 经济(27277)
- 范(26585)
- 师范(26410)
- 京(25627)
- 科学(24746)
- 中国(24509)
- 理学(22072)
- 理学院(21634)
- 师范大学(21579)
- 所(21359)
- 管理学(20962)
- 管理学院(20728)
- 江(19311)
- 研究所(19277)
- 北京(17256)
- 技术(17186)
- 中心(17038)
- 财(16960)
- 农(16266)
- 职业(15776)
- 州(15117)
- 院(14531)
- 业大(13246)
- 农业(12610)
- 基金
- 项目(58846)
- 研究(51898)
- 科学(46094)
- 基金(36557)
- 教育(32747)
- 家(31289)
- 国家(30818)
- 社会(28144)
- 社会科(26095)
- 社会科学(26089)
- 省(25226)
- 成果(24987)
- 编号(24955)
- 科学基金(24318)
- 划(23396)
- 课题(21811)
- 年(18673)
- 基金项目(17676)
- 重点(15049)
- 规划(14983)
- 项目编号(14903)
- 资助(14588)
- 性(14379)
- 部(14338)
- 发(13919)
- 度(13590)
- 研究成果(13254)
- 自然(13148)
- 体(12961)
- 一(12852)
共检索到179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文武
教育是通过教学形成人的活动。但教育形成人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又有不同的认识理念和实践方式。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永恒不变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的教育具体存在的过程,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关键词:
教育本体存在 教育本质生成 教育建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付轶男 饶从满
学科本体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据。比较视野作为比较教育的学科本体,其本 质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并具有内在性、相对性、跨越性和开放性的特质。比较视野决定了比较教 育的对象、方法论和学科特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迟艳杰
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尚未进入教学本体论的自觉理解与建构。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 ,即从“教学本体论”的层面对以往我们对教学存在的认识进行反思 ,力求使我国教学本体论研究从心物二元论为前提的“思维本体论”中摆脱出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成论本体论”,从而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符合现代哲学思维水平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根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伟 栾天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关键词:
历史本体论 工具本体 情本体 理想的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良宏
"事实存在"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既定的客观科学知识的文本事实,教师须忠实于课程知识授受;这一课程理解观尽管已遭到批判但依然影响制约着当下的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师的课程实践。"实践生成"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程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活动与经验,是在实践智慧主导下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课程理解的"实践生成"转向,是超越"事实存在"课程理解观的偏狭桎梏,思考课程改革再出发的需要。
关键词:
课程理解 事实存在 实践生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宝贵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组织文化,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存在。只有以先进教育价值观为核心建设学校的文化体系,学校的文化存在才有社会意义。同时,在建设和谐学校文化过程中,必须以先进性、主体性、发展性为根本原则。
关键词:
和谐 学校文化结构 先进文化 学校管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平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章认为,意象对于文学本体的属性和特征具有强大的生成作用和意义,同时,意象与文学的交流融合具有历史的合法性。
关键词:
意象 文学 合法性 生成意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志军 陈丽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2.0阶段涌现出来的新实践,正在变革着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人类对教育本体论的认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正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复杂,我们需要重新追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问题。本研究回顾了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本体论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须正视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进一步结合对"互联网+教育"创新特征与本质的分析,提出"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基于对该本体论的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包括三条核心思路。其一为学习视角层面的联通,即认知、概念、社会三类网络的联通与创新;其二为教学层面的联通,即以资源共享、开放大学与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其三为组织生态层面的联通,即以自组织、社区化教育等新业态发展为代表的教育新生态。研究最后分析了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以及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本研究是对"联通主义"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到"互联网+教育"本体论的发展。这一发展可以使得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世界中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让整个教育体系有效联通真实生活与实践。同时,基于此不仅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高度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及面向学习者发展的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建构系统的"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当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震豪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本体论 教育大众化 以人为本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要探索的基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原则,顾明远先生对我国以往的教育本质论争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理论评析,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与提升生命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从这种教育本质观出发,顾明远先生对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种种反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彰显了教育工作的价值理性与价值理想。基于这种教育本质观,顾明远先生对教育价值的全面性和复杂性进行了理论阐述,着重分析了教育的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的统一性,并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等价值取向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顾明远先生有关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精辟论述,构成其教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顾明远 教育本质 教育价值 教育改革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培峰
对残疾儿童少年社会存在的追问是回答特殊教育何以可能的重要命题。存在主义为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奠定了极富活力的认识论基础。残疾儿童少年作为"能动"与"受动"、"自然人"与"文化人"统一的社会存在,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能动"与"受动"的矛盾、文化补偿和缺陷补偿的矛盾以及文化世界的矛盾冲突,构成了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系统的要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丽瑜 张广君
"由博返约"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对当代学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中的博约问题在本体论上具有基础性、本然性和普遍性,在价值论上体现出教学存在的文化意识、人本意识、开放的生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意识。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而言,合理定位博约关系,深化发展"由博返约"教学思想,有助于澄清并回归教学存在的终极关怀,从基础理论层面推动教学变革,促进学生发展,回应时代呼唤。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陶美重
教育消费是为了获取知识与技能,受教育者本身与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种货币支出。教育消费不单纯是一种消费,还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消费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发展消费。教育消费要求消费者参与服务过程,并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一定要求。教育消费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具有阶段性和非重复性等特征。
关键词:
教育消费 本质 特殊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利平
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把比较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探究其何以"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学问。比较教育本体的显性存在方式就是使比较教育的本体从遮蔽走向去蔽,从隐藏之物迈入敞开之物,从隐性表征延伸至显性意义存在。比较教育本体的隐性存在一方面是是指其本体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方式,所要廓清的是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价值;另一方面是指其本体是一种意义层面的价值预设性存在,所要澄清的是比较教育的本体论价值。比较视域是比较教育作为一种正确认识自我和区别于其他教育科学的一个学理性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上升到本体论层面的哲学表征。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本体论 比较视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唐晓东
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史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各具特色,存在范畴的典型用语在中西方语言上也各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充任存在论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作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同样适用于表存在意义的动词“有”。通过从西方系词“存在”到汉语“有”的本体论诠释,我们找到了共同性,并由此阐释其存在论意义。以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为视角,进而发掘存在动词“有”及所关涉对象的本质内涵,其存在方式的展现与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及时间性理论相互印证。
关键词:
有 存在 本体论 海德格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