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6)
- 2023(12656)
- 2022(11060)
- 2021(10848)
- 2020(8887)
- 2019(20936)
- 2018(21098)
- 2017(40590)
- 2016(22848)
- 2015(25900)
- 2014(26451)
- 2013(25428)
- 2012(23617)
- 2011(21606)
- 2010(21919)
- 2009(20045)
- 2008(19499)
- 2007(17303)
- 2006(15620)
- 2005(13920)
- 学科
- 济(82394)
- 经济(82297)
- 管理(62168)
- 业(58390)
- 企(47280)
- 企业(47280)
- 方法(37970)
- 数学(33138)
- 数学方法(32708)
- 中国(28867)
- 农(24332)
- 教育(22893)
- 财(22037)
- 学(19064)
- 业经(17904)
- 制(17114)
- 理论(16911)
- 贸(16476)
- 贸易(16469)
- 地方(16372)
- 易(16054)
- 农业(15662)
- 银(14397)
- 银行(14365)
- 技术(14116)
- 策(13968)
- 行(13754)
- 和(13508)
- 环境(12947)
- 务(12937)
- 机构
- 大学(323502)
- 学院(319389)
- 管理(124559)
- 济(123252)
- 经济(120227)
- 研究(107787)
- 理学(107409)
- 理学院(106180)
- 管理学(104469)
- 管理学院(103853)
- 中国(76878)
- 京(70333)
- 科学(64500)
- 财(59466)
- 所(53621)
- 范(50272)
- 师范(49986)
- 研究所(48544)
- 中心(47677)
- 江(47345)
- 财经(47045)
- 北京(45789)
- 农(45207)
- 业大(43677)
- 经(42651)
- 师范大学(40613)
- 教育(39106)
- 院(38831)
- 州(38587)
- 经济学(36013)
- 基金
- 项目(208724)
- 科学(164730)
- 研究(161907)
- 基金(147999)
- 家(126284)
- 国家(125075)
- 科学基金(106956)
- 社会(98519)
- 社会科(93058)
- 社会科学(93035)
- 省(81575)
- 教育(79930)
- 基金项目(78046)
- 划(70110)
- 编号(69850)
- 自然(67747)
- 自然科(66049)
- 自然科学(66034)
- 自然科学基金(64814)
- 资助(61430)
- 成果(59961)
- 课题(49799)
- 部(48039)
- 重点(46951)
- 发(45229)
- 创(43038)
- 项目编号(43025)
- 教育部(41812)
- 年(40712)
- 人文(40258)
- 期刊
- 济(136575)
- 经济(136575)
- 研究(106567)
- 中国(63949)
- 教育(62913)
- 管理(44959)
- 学报(44246)
- 财(42176)
- 科学(41735)
- 农(40914)
- 大学(34759)
- 学学(31159)
- 技术(30366)
- 融(28863)
- 金融(28863)
- 农业(28778)
- 业经(23046)
- 财经(22362)
- 经济研究(21469)
- 经(18996)
- 问题(18178)
- 图书(17587)
- 理论(16551)
- 职业(15526)
- 实践(15290)
- 践(15290)
- 技术经济(14776)
- 现代(14431)
- 坛(14363)
- 论坛(14363)
共检索到477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屠莉娅
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意图,旨趣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内涵、内容取向与研究范式。比照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三次旨趣变迁,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也逐步发展了从政府管理取向到学科科学取向到综合理解取向的研究线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特征,暴露出政府主导性、结构性失衡和基础性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变迁及其本土特征的解读,获得有关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关照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认识旨趣 教育政策研究 旨趣变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戈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关键词:
教师知识 实践性知识 教师教育 研究旨趣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苏启敏 陶燕琴
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分别由教育专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前者经历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守则的"领先"、全国教育协会道德守则的"探索"和教育者道德模范守则的"出台"。后者先后遭遇专业"道德潮"和教育道德"大挑战"。这些守则以后果论、道义论及德性论等道德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同时为我国师德规范相关政策改进带来四点启示:建立教师专业道德委员会、明确师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完善支撑师德规范的法律体系、迎接教育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代问题,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旨趣。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凸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制度性不公,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教育公平应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教育"与"实质性的公平"为两翼,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关键词:
教育平等 教育公平 新教育公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桂生
"师",原为效法之义。由此引申为以可资效法或可资鉴戒之人为"师"。这种"师"的观念在传统的师资文化中,一直传承至今。在教与学组织萌生以后,逐渐形成以授业为职能之师,即弟子的"业师"。随着时代变迁、授业职能的演变,师资文化日益复杂。其中存在今古师资文化的异同与中西师资文化的异同,师资文化本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个中缘由也就值得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金亮
保障学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国策。作为最大的学前学龄儿童需求国,我国地域条件、经济社会、群体特征的复杂性决定了学前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因此,如何设计一套满足不同需求对象的学前教育政策十分关键。总体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底线是构筑可获得、付得起、有质量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多样化地满足焦点性、兴奋性、过程性需求,合理引导潜在性、发展性需求,其核心价值追求是以"人民满意"为宗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鲍道宏
教育行动研究问世70年来,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技术取向、实践取向和批判取向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虽几经变更,但贯穿其中的却是不变的对话精神。它始终以理性的"行动研究"为基本形式与主要依据,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研究与行动之间谋求并达成对话。
关键词:
教育行动研究 取向 行动 对话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蔡建东
学科理论知识性质的判断是学科研究方法问题讨论的逻辑起点。本文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结合实践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揭示出教育技术学要真正确立起"桥梁学科"的地位,必须着力发展"教育的技术知识"。对这种技术知识的理解,需要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划分的视角把握其直接面向实践的现实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国春
高等教育问责制是院校研究在美国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在此期间,学术质量一直是院校研究密切关注的主题。当高等教育问责成为政府监管院校的重要手段时,院校研究得以发展并日趋制度化。随着高等教育问责主题的变迁,院校研究的质量旨趣日益凸显,在应对外部质量责任、促进院校质量改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美国院校研究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问责制 院校研究 质量保障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建梁 杨阳
2021年4月8日,印度发布了《国家教育政策(2020)实施计划》,旨在为其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政策——《国家教育政策(2020)》的执行提供行动指南。该计划以“通过高质量教育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实现国家教育政策的总体愿景为旨趣,具体从教育结构与体系、课程与教师、教育监管与治理、经费投入与优质教育供给、政策执行与审查等层面出发,对印度未来十年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未来,印度在执行实施计划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解决计划落实成效不理想、中小学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以及政府执行力度不足等现实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秦伟
长期以来,受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音乐教育"工具性""单一性"的教条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忽视了诗性乐教,构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由李劲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性乐教:情、思、境旨趣下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一书,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回归真正培育人的诗性乐教提供了宝贵建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舒志定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
马克思教育思想 人的教育 教育本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伟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演进,政策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价值为中心走向兼顾个人价值和知识价值;教师教育模式由单一独立的定向模式走向开放多元的一体化模式;政策目标由增加教师数量变为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由注重知识技能提高转变为兼顾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满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对于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将继续强调教育公平,更加重视教师德育,注重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法律法规。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教师教育 政策变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洪华
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传播的客观要求,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工匠之师是传统"工匠"与"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角色,重塑了新时代教师形象。工匠之师代表了一种角色期待,是产教融合的统一体,内蕴了一种理想人格。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是工匠之师的时代使命,而且贯穿于自身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始终。工匠之师的培育过程也即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礼祥
在国人的淑世、强国思想和近代小说观念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创作旨趣和题材命名的社会小说,并借助报刊形成一定的声势。早期社会小说家出于救世强国的热心,按照他们的救世思想,进行社会小说创作,表达了他们科学救国、改良风俗和恢复道德以淑世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没能实现,但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这是近代进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近代文学具有近代性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
近代 社会小说 谴责小说 新小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