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7)
2023(6674)
2022(5439)
2021(5594)
2020(4419)
2019(10627)
2018(10663)
2017(18037)
2016(10968)
2015(12672)
2014(12512)
2013(11482)
2012(10592)
2011(10040)
2010(10140)
2009(8860)
2008(8849)
2007(7494)
2006(6956)
2005(6572)
作者
(25327)
(21002)
(20989)
(20564)
(13507)
(10089)
(9774)
(8425)
(8157)
(7501)
(7334)
(7156)
(7042)
(6808)
(6723)
(6719)
(6369)
(6140)
(6036)
(5957)
(5723)
(5092)
(4983)
(4889)
(4851)
(4746)
(4666)
(4609)
(4243)
(4228)
学科
(36010)
经济(35968)
中国(20952)
教育(20006)
管理(19210)
(15593)
方法(14359)
数学(13254)
数学方法(13149)
(11799)
企业(11799)
(10140)
(9536)
(9147)
贸易(9142)
(9050)
理论(8751)
(8660)
教学(7933)
(7874)
(7752)
(7303)
(6837)
银行(6836)
业经(6748)
(6731)
体制(6564)
(6502)
金融(6500)
发展(6322)
机构
大学(142731)
学院(136591)
(60267)
研究(59250)
经济(59154)
管理(41891)
中国(40771)
理学(35145)
理学院(34609)
管理学(34085)
管理学院(33774)
(33175)
教育(30751)
科学(30183)
(29355)
(29049)
师范(28951)
(28904)
研究所(26395)
师范大学(24309)
中心(23735)
北京(23133)
财经(22052)
(21016)
经济学(20632)
(20556)
(20515)
经济学院(18451)
技术(17333)
职业(17289)
基金
项目(83034)
研究(72021)
科学(68034)
基金(59108)
(50510)
国家(49959)
社会(45117)
社会科(42511)
社会科学(42506)
教育(42456)
科学基金(41454)
编号(30720)
(29206)
基金项目(29052)
成果(28580)
(28452)
课题(25643)
资助(24515)
(22970)
自然(22175)
自然科(21666)
自然科学(21661)
(21387)
自然科学基金(21319)
教育部(21005)
重点(20766)
中国(20630)
(20048)
(19414)
规划(19110)
期刊
(66011)
经济(66011)
研究(59901)
教育(53802)
中国(43532)
(21146)
技术(16437)
管理(16428)
科学(16336)
学报(15872)
职业(15067)
(14318)
大学(14058)
(12749)
金融(12749)
经济研究(12151)
财经(12076)
学学(11267)
(10688)
技术教育(10214)
职业技术(10214)
职业技术教育(10214)
(9913)
农业(9911)
世界(9442)
(9143)
论坛(9143)
国际(9042)
问题(8828)
业经(7144)
共检索到232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蒋纯焦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小江  
延安时期,徐特立不仅在边区的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辛勤耕耘,也亲自投身于边区的职业教育实践。他从新中国今后将要建成一个工业国家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及学用结合等职业教育思想,并在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自然研究院得到成功实践。
[期刊] 求索  [作者] 伍春辉  
徐特立是现代中国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既有对包括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内的西方教育理念的借鉴,又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智慧传承;既反映了转型期社会情势对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殊使命。其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渊源还与其丰富、跌宕的教育实践与人生履历密切相关,因而具有特殊意义,对当代教育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复兴  
党和国家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标准和教育功能、教育体系新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形成一种结构性变革的新趋势。基础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突破口,以养成核心素养特别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重点,系统、集中克服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难题。在人才培养新标准与教育功能、教育体系新要求下,为了应对信息化、创新发展、新全球化的新挑战,基础教育需要实现目标结构、素养结构、课程结构、活动结构与评价结构的整体性变革。为此,需要以结构性调整为目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集中开展科研攻关,检视课程标准与教材标准,探索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四有好教师"成长模式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丽丽  
德国各州享有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的自治权,从历史上看,各州在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方面相对稳定。世纪之交,德国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原则面临巨大挑战,更为灵活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成为德国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而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实验、综合课等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集中反映了这种改革趋势。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龙如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人。父亲徐树兆,务农为生。18岁时徐特立就在乡村蒙馆执教,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两所师范,三所小学,一个教师培训班和一所夜校,曾在多所学校任教。1919年,赴法勤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柳海民  孙阳春  
以新中国50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应然发展为基点,论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理性遵循和基本主张: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站在为历史负责,为中国的未来负责,为孩子的发展负责的高度,认真研究和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观照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现实,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与扬弃中的突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中国大陆正在开展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种从"控权"到"赋权",从"大一统"到"多元化"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创造。本文首先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几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了简要评析,包括重点学校政策、教材编审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以及研究性学习等。而后从观念与制度层面论述了课程改革所应采取的行动策略:返璞归真,诚信为本;和而不同,专业对话;网络组织,文化再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澜  
本文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为限,认为应从把握时代发展的精神入手,改革过去的教育观,重视对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树立与时代精神和新教育对象观相适应的新教育理想。本文着重从认知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三方面对新教育理想的核心——新人形象进行了描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郑庆全  
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结合对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考察,总结出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如下启示:如何对我国教育传统进行继承与批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理论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原有的理论如何匹配和衔接;如何衡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性因素;如何调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隔离;如何更好地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从教材改革入手推进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之选。这一课程改革推进视域尽管有其必要性,但也有使改革成为单一的技术操作行动、遭遇改革的瓶颈阻碍之危险。当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回到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变革实践这一继承性变革的视角,通过关注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和尊重教师的文化主体地位,将自上而下的专业化改革行动与自下而上的文化创造与革新相互联结,以突破课程改革作为教材改革实践的痼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洪宇  王配  
教育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随着学界对人类情感及感性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世界的情感研究也应时而生。在中国近代教育大变革时期,乡村塾师的教育情感经历了一个起伏、冲突和变化的过程,这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教育情感影响教育行为的取向和方式,是教育信仰的有力支撑,体现教师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还体现教育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性、空间性、层次性和超越性。从教育情感的视角切入教育转型时期乡村塾师的研究,为探析近代史上教师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将成为人们探索"教育情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林丹  柳海民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激进和保守两种改革倾向。激进改革主张采用颠覆性手段来实现改革目的;保守改革秉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常态路线,主张平稳革新。根源于"有限理性"的渐进改革虽也存在不足,但更适合植根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现实,具有激进和保守两种改革倾向不可比拟、不能超越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渐进改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改革;改革的力度是改革创新为主、继承传统为辅,以扬为主、以弃为辅;改革的路线是循序而改,改中有变,变必有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启华  
徐特立同志(1877—1968)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从19岁开始教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7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做了奠基工作。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非常丰富,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仅就徐特立的德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