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0)
- 2023(10033)
- 2022(8129)
- 2021(7842)
- 2020(6209)
- 2019(14491)
- 2018(14602)
- 2017(26488)
- 2016(14454)
- 2015(17130)
- 2014(17240)
- 2013(16612)
- 2012(14959)
- 2011(13628)
- 2010(13670)
- 2009(12671)
- 2008(12819)
- 2007(11282)
- 2006(10175)
- 2005(9654)
- 学科
- 济(59547)
- 经济(59483)
- 管理(36033)
- 业(34127)
- 企(26049)
- 企业(26049)
- 中国(23328)
- 方法(20836)
- 农(18591)
- 数学(17662)
- 数学方法(17508)
- 业经(14599)
- 贸(14017)
- 贸易(14003)
- 易(13707)
- 财(12900)
- 制(12786)
- 农业(11801)
- 学(11155)
- 地方(10963)
- 理论(10459)
- 银(10389)
- 银行(10379)
- 发(10053)
- 行(10002)
- 融(9636)
- 金融(9634)
- 体(9369)
- 教育(9206)
- 和(8927)
- 机构
- 大学(201788)
- 学院(201610)
- 济(88409)
- 经济(86718)
- 研究(75320)
- 管理(70058)
- 中国(60058)
- 理学(58219)
- 理学院(57475)
- 管理学(56564)
- 管理学院(56168)
- 京(44869)
- 科学(42297)
- 财(40427)
- 所(37885)
- 研究所(33878)
- 中心(33670)
- 财经(31337)
- 江(30993)
- 农(29619)
- 北京(29468)
- 范(29224)
- 师范(28989)
- 经济学(28750)
- 经(28646)
- 院(26999)
- 经济学院(25696)
- 州(24881)
- 业大(24665)
- 师范大学(23434)
- 基金
- 项目(124223)
- 科学(97503)
- 研究(96921)
- 基金(88731)
- 家(76798)
- 国家(76169)
- 科学基金(64206)
- 社会(62001)
- 社会科(58529)
- 社会科学(58513)
- 省(46145)
- 教育(45606)
- 基金项目(45498)
- 编号(40476)
- 划(39606)
- 自然(37489)
- 自然科(36629)
- 自然科学(36622)
- 资助(36291)
- 自然科学基金(35990)
- 成果(34688)
- 课题(29170)
- 重点(28920)
- 部(28566)
- 发(28155)
- 国家社会(26547)
- 中国(26330)
- 创(25658)
- 性(25266)
- 教育部(24883)
共检索到330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志江 林超 汤希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它与近代化和工业化之间既存在着密切联系,也有着重大区别。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之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模式的理解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种类型,先后探索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四个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这一探索过程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志江 刘雨薇 邓惠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独特创造。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工业化方法的"舶来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是试图将苏联工业化内核与我国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建设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是通过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进行契合对接以确保在与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德茂
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基本经济国情及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科学的经济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点,并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经济理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肜新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及其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奠定了生存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根据地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了根据地财政金融体系,搞活了商贸流通。可以说,在外援不足、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军需民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经济工作和军事斗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中国发展道路框架形成孕育了历史基因,从各个层面为新中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史卫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财政理论研究,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财政理论研究,而且不少党的领导人亲自进行了财政理论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财政理论体系,不仅为各个时期党提出财政政策,进行财政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新中国财政工作做好了理论与人才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财政理论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慧容 刘同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和总结其独特的历史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以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路应对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体现为对世界现代化传承与超越的中国式道路;既立足于现实国情,又依据中国人民的意志进行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力图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了"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入深刻变革期,中国开辟的现代化之路日益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百年发展 历史经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教育走过了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历程。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重视革命教育,教育为现实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育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一贯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今后要着重完成的两大任务,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中国教育 新民主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庆龙
资本主义是西方走进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制度形态,这一现代性转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现代性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现代性问题”。在人的解放视域下,聚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病理学”诊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文明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主要体现是:辩证方法上的“新”,不是完全否定既有现代化的另一条全新道路,而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同时继承并发展其解放潜能、文明成果的新道路;本质规定上的“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实践路径上的“新”,以多维解放为核心实现“五大文明”综合发展的新道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胡乐明 宁阳
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学习模仿他国模式,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再到新时代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演进过程。现代化实践的推进源于理论认识的发展,在对现代化基本内涵和建设规律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我国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尤其为那些既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选择 世界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常明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现步骤、战略重点等的认识愈发深入。我们党始终践行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从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程来看,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凸显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秋良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生动实践在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这条道路的解析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探索的进程看,体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容量扩充看,呈现了从局部到全域;从区域发展和总体布局看,彰显了发展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新方案和新实践,凸显了与西方不同的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和路径方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智 张振
我国的教材建设不仅要从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出发,还要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体系和大趋势出发,探索教材建设的特色化道路。百年中国共产党教材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中华民族风格,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其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在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觉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自主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阶段。中国共产党教材建设形成了稳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强有力的教材政策制度、持续良好的教材建设效能、不断深化的政党认同以及现代化的教材发展道路。面向未来,实现中国教材的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教材建设的根本方向,把牢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材,落实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建设。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建军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治理的运用实践经历了从建立政权到推进治国理政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方面形成了政党协商、政治协商、社会协商对话等模式,并最终成熟定型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治理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中处在核心位置,进而也生发出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在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向基层协商赋权增能来推动协商治理的优势转化,信息技术与协商治理的深度融合也可能成为优势转化的新方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乐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和重大原则,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这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广泛讨论。梳理学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很多研究阐释都是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阐述的“五大中国特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鲜明特点并取得辉煌成就。党的初创时期,干部教育实现从不自觉进行到自觉开展的转变;在革命实践中砥砺成长;善用统一战线整合资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真正开始独立领导干部教育事业;体系初成;于波折中建树斐然。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已见完整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延安整风运动相得益彰。解放战争时期,体系进一步完善;巩固并扩大民主教育统一战线;向"新型正规化"迈进。据此,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获知如下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始终以党和国家的时代任务为中心;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健全制度,以学习型政党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