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83)
2023(14114)
2022(11926)
2021(11190)
2020(9175)
2019(21302)
2018(21141)
2017(39610)
2016(21283)
2015(24510)
2014(24422)
2013(24053)
2012(22593)
2011(20806)
2010(21107)
2009(19726)
2008(19552)
2007(17228)
2006(15523)
2005(14637)
作者
(61230)
(51108)
(50912)
(48392)
(32629)
(24292)
(22968)
(19785)
(19469)
(18285)
(17588)
(17218)
(16550)
(16546)
(16099)
(15790)
(15142)
(14771)
(14687)
(14543)
(13118)
(12416)
(12324)
(11751)
(11510)
(11490)
(11375)
(11222)
(10271)
(10031)
学科
(98171)
经济(98053)
管理(60580)
(56405)
(45246)
企业(45246)
方法(38278)
数学(33884)
数学方法(33304)
中国(32034)
(25662)
地方(22597)
(21891)
(21881)
业经(21681)
(19988)
贸易(19970)
(19430)
(17702)
银行(17683)
(17260)
金融(17257)
(17169)
(16858)
农业(16633)
环境(14887)
(14820)
(14447)
技术(13793)
(13765)
机构
大学(305999)
学院(305672)
(135941)
经济(133330)
管理(114082)
研究(113959)
理学(96512)
理学院(95364)
管理学(93641)
管理学院(93065)
中国(90055)
(67270)
科学(64966)
(63529)
(57683)
研究所(51641)
中心(51110)
财经(48611)
(47532)
(46459)
(44166)
北京(43979)
经济学(42357)
(41222)
(40922)
师范(40556)
业大(40268)
经济学院(37768)
(37016)
农业(36630)
基金
项目(195702)
科学(155479)
研究(145585)
基金(142910)
(124316)
国家(123339)
科学基金(105520)
社会(94644)
社会科(89907)
社会科学(89888)
(74512)
基金项目(73633)
教育(67194)
自然(65554)
自然科(64057)
自然科学(64044)
(63483)
自然科学基金(62898)
资助(59841)
编号(57820)
成果(48406)
(46594)
重点(45029)
(44494)
课题(41781)
(40771)
国家社会(40045)
(39448)
教育部(38551)
创新(38392)
期刊
(158373)
经济(158373)
研究(100692)
中国(71948)
(48430)
管理(46957)
(45011)
学报(43436)
科学(43391)
教育(37186)
大学(34410)
(34231)
金融(34231)
学学(32000)
农业(30763)
技术(28434)
经济研究(26604)
财经(24951)
业经(24719)
(21635)
问题(20244)
(18809)
国际(17579)
(17404)
世界(17370)
统计(15808)
技术经济(15567)
(14354)
理论(13777)
图书(13662)
共检索到493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何自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共享导向分配体制、绿色发展体制、开放型经济体制、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等要素所构成,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董大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我国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项具体制度。自1982年宪法确立审计监督制度以来,我国审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刊登中国审计学会会长董大胜同志的《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审计的发展进步》一文,从国际比较视角,简要而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审计监督制度取得的卓越成就,归纳提炼了新中国审计监督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希望这篇文章在为我们提供审计理论研究参考的同时,还能使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新时代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为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余菁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的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制度实现了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制度并存向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微观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又逐步从公有制经济主导的企业制度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微观结构的转变。回顾70年实践历程,中国企业制度的演化是围绕确保企业的生产性功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不同时代环境条件下,需要寻找支撑企业生产性功能的制度与其他相关的社会制度之间彼此适应的平衡点。中国企业制度的发展取向:一是平衡好日益壮大的混合经济内部不同所有制经济成份之间的关系;二是平衡好一系列界定政府与企业之间复杂的权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三是平衡好坚持国情特性与趋同国际规律二者的关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康  
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密不可分,这一点已经取得广泛共识。新中国70年来,央地间"条块结合"的基本架构虽未发生大的变动,但其间的权力配置格局和具体的实施类型却始终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央高度集权和央地之间频繁的"放权"和"收权"循环,到改革开放后中央向地方和企业分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再到新时代条件下央地之间权责划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这一历史演进过程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放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连的。本文在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遵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规律,以及把握事物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央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及逻辑内涵。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鲜华  谷超  
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会计实务的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文章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企业会计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背景下的演进脉络,揭示经济要素与会计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从产权变革和科技进步两个维度阐释了会计制度变革引领下企业会计实务的创新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为了保证依据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会计制度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正和改进。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思想的演进过程,提出未来的会计在价值创造、智能驱动和互联共享三个方面都将有颠覆式的变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燕芬  张志开  杨宜勇  
文章将新中国70年的民生发展划分为站起来(1949~1977年)、富起来(1978~2011年)和强起来(2012~2019年)3个重要历史时期,按照"7个有所"的基本框架分析新中国70年民生领域的发展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7个有所"的进展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2)"7个有所"之间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3)70年民生大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强化。(4)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促进70年民生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推力。未来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拓展"7个有所"的范围,解决"7个有所"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继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淋议  罗箭飞  洪甘霖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超  高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曲折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前,虽注重并试图改善城乡关系,但总体上"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导向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主调,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乡村发展和城镇化也由此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政策的梳理,划分城乡关系研究为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政策重点的转变,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政策演变,"七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主题演变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战略的关系,发现国家整体政策和学术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体现出从要素、政策、技术等方面到整体战略的转向。但由于政策、研究与实践有所脱节,加之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文化,使得城乡融合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王苏苏  刘轶锋  
文章利用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采用时空双重比较视角,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浅析了基本原因。结果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1)中国人口老龄化经历了"孕育—稳升—速升"3个发展阶段。(2)老年人口的结构性差异贯穿于70年全程,但高龄化、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倒置经历了"缩—扩"的变动模式;东北地区在"东部领跑、中西加速"模式中后来居上。(3)多数省份的老龄化进程为"低起点—高增长"模式。(4)经济社会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动因,并通过低生育、长寿命和人口迁移作用于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底部、顶端和中部,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还将继续向纵深发展,成为人口常态。在家庭结构深刻变化、养老功能极大弱化的情况下,家庭、社会、政府如何携手应对,成为新时代重大的民生议题与挑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娜  孔凡哲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内容的发展足以映射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诉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算术知识技能为中心"阶段(1949—1977年)、"重视双基,着眼数学思想与能力"阶段(1978—2000年)、"四基并重,强调四能"阶段(2001—2013年)、"素养统筹"阶段(2014年以来),呈现出"由专宠显性到关注隐性"的发展趋势。据此,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形成了兼顾显隐性的"两类四面七要素"的现实样态。显性课程内容(即"双基")的课程教材建设已相对成熟,竭力完成素养统领的隐性课程内容的课程教材建设则成为课程发展的时代诉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董祚继  
土地问题是涉及全民福祉的全局性问题,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经历多次变革,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改善生态为主线,以产权保护、用途管制和市场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新的土地制度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中国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制度演进的基本经验,为促进城乡土地制度发展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闫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预算制度走过了初建、探索到深化完善等三个阶段。回顾总结70年来的改革经验,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坚持正确的方向推进制度创新,以建立规范、科学的制度体系为目标,实践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策略。新时代下预算制度被赋予新的使命,未来将是一场从"财政资金绩效预算"到"政府权力绩效预算"的变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建卫  宣星宇  李海红  周愉凡  
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是保障高素质军工科技人才培育和供给的规则机制或运作模式。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变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展现出育才目标渗透军民融合理念、育才过程蕴含终身教育取向、特色方式助力人才成长等内在逻辑。利益相关者行动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未来应从塑造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强化校企深层互联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和优化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制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简新华  聂长飞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持久脱贫、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而农业现代化要求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又必须实行农地流转。新中国70年农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集体经济大体上经过了四个时期的演进和发展。新时代农地应该主要向集体流转,农业主要应该实行集体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久脱贫并且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三大人口变动之一的人口迁移,也伴随国家的艰难探索走过了70年历程。回顾人口迁移的发展,大致可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主要受经济体制及改革开放的影响,人口迁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户籍制度自1958年出台,一直作为人口迁移的桎梏制约着人口迁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在城市没有户口也可以生存的条件,使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推动了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户籍制度仍制约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使其只能是"不完全"迁移及"半"城市化,并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农村"三留守"人口问题。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