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34)
- 2023(2183)
- 2022(1816)
- 2021(1797)
- 2020(1458)
- 2019(3334)
- 2018(3250)
- 2017(6187)
- 2016(3313)
- 2015(3640)
- 2014(3536)
- 2013(3433)
- 2012(3251)
- 2011(3038)
- 2010(3223)
- 2009(2990)
- 2008(3086)
- 2007(2981)
- 2006(2713)
- 2005(2646)
- 学科
- 济(13529)
- 经济(13521)
- 业(11241)
- 企(10712)
- 企业(10712)
- 管理(10024)
- 学(6541)
- 中国(3737)
- 业经(3523)
- 理论(3503)
- 策(3381)
- 方法(3348)
- 农(2981)
- 划(2929)
- 地方(2878)
- 经营(2830)
- 和(2707)
- 技术(2651)
- 制(2626)
- 经济学(2585)
- 贸(2579)
- 贸易(2576)
- 教育(2572)
- 易(2504)
- 决策(2469)
- 计划(2424)
- 财(2387)
- 销(2164)
- 供销(2156)
- 银(2083)
- 机构
- 大学(49807)
- 学院(49132)
- 济(18734)
- 管理(18563)
- 经济(18269)
- 研究(17401)
- 理学(15401)
- 理学院(15193)
- 管理学(14997)
- 管理学院(14863)
- 中国(12395)
- 京(10760)
- 科学(10186)
- 所(8657)
- 财(8143)
- 范(8118)
- 江(8072)
- 师范(8058)
- 研究所(7823)
- 中心(7150)
- 北京(6883)
- 州(6643)
- 财经(6556)
- 师范大学(6445)
- 院(6192)
- 农(5973)
- 经(5822)
- 技术(5692)
- 经济学(5524)
- 教育(5497)
共检索到78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梓烨
新批评作为20世纪英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之一,早在20世纪前半叶就已传入中国。其中,奠基人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人化"理论深深影响了探索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代诗人,卞之琳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以新批评的反讽、复义、隐喻、张力等方法细读卞诗,可以考察出其主智的现代派诗歌创作中对艾略特诗学的接受。因此,卞之琳接受艾略特诗学有其必然性;而采用新批评对卞诗进行解读也有其适用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芳
在艾略特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传统基督教教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情感道德宗教。艾略特受到其幼年接受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希冀以妥协的方式来缓和女性意识与男权制度之间的矛盾,这限制了其女性意识的发展。艾略特的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女性意识,使其处于女权运动的边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卢美艳
竺可桢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积极接受了艾略特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有教学、贮存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直接功能,以及社会影响与社会服务的间接功能;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真才实学的领袖人才;大学聘用教员须才华与品格兼具;大学教学改革须严格入学标准及课程考核,实施选修课。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后,以他所接受的艾略特的大学核心理念治理学校,并进行创造性探索,历经13年,使学校一跃而为国内知名的国立大学。
关键词:
艾略特 竺可桢 大学理念 领袖人才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文本阐释 对话 中国阐释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卫国
文章通过对镜子这一意象意义的追溯及其在不同学说中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卞之琳的创作经历和时代环境,指出了卞之琳诗歌中镜意象的三层意蕴:一是对自我及时空的观照,二是女性想象,三是虚妄中的自赎。通过这三层意义的分析和揭示,由点到面,还原了一个最本真的卞之琳。
关键词:
卞之琳 镜 投射 女性想象 自赎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友云
诗本是生活之影,然而对读者而言,现代诗却越写越难,卞之琳的诗既有古典韵味,又富现代感性,他的诗也正是自己的生活之影,当代诗坛最好的诗歌在特色和技法上都与之不谋而合。读懂卞诗,是一个关怀自己生活之影的读者去赴诗歌之约最适切的开端。其中关键,如能弄清卞诗在虚、实两种时空之间跳跃穿梭的影子技法,几可破解现代诗技法之晦涩。
关键词:
卞之琳 影子 现代诗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厉志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实践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将选修制作为实现哈佛课程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他创立的自由选修制既是美国自由选修的起点,也是现代大学课程的起点。选修制的确立,大大改变了美国高等学校的面貌,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关键词:
艾略特 课程选修制 教育思想 改革实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雅丽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体现了作者的人本宗教思想。人本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悲剧性的,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本的秩序,也就是道德的秩序。人本宗教提倡同情心、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并通过它们实现人生和人类的至善。小说的女主人公麦琪是作者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她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利己主义,接纳了利他主义,形成并发展了同情心和自我牺牲,并通过它们实现了人生的至善,同时也促进了人性的升华,而对自己过去的眷恋和忠诚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她坚持追求至善的动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屠青松
《宋诗百一钞》版本至少有16种。它以"原本忠爱,温柔敦厚"为选诗宗旨,在题材上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和盛世气息,在诗史叙述上具有扬"初"抑"晚"等倾向。这是清代宋诗选本庙堂化的产物,也是乾隆时期盛世文化的反映。沈德潜格调学亦深刻影响了《宋诗百一钞》,选诗主近唐远宋,但另一方面,编者又对宋诗体派流变保持了较大的尊重。《宋诗百一钞》的理学气息并不浓厚,认为它选诗依从理学标准的看法并不准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基于对教育技术化时代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教师教育理论的反思,针对苏格拉底的“谁是懂得人性和具有心灵美德的教育者”这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探寻,通过对教育者心灵完整性的理论化建构,探寻了教育者自我塑造的精神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心性品质和心灵美德,描绘了教育者的心灵气象和精神气质,建构了教育者的理智德性、情感德性、伦理德性、技艺德性同构互成的教育美德,提出了教育者心性秩序主体化建构的心灵诗学和生命美学,从而回答了“谁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
关键词:
教育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 心灵诗学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蒋成林
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艾略特波浪?利用统计方法对艾略特波浪理论在中国股市的表现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季节性波动,且这种季节波动和艾略特波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将季节波动看作艾略特波浪的一种表现形式。上述研究成果同时也证明了艾略特波浪理论在中国股市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
波浪理论 季节波动 统计模型 股票市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帆
查尔斯·艾略特参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改革的众多重要组织和活动。领导十人委员会工作是其参与中等教育改革的高潮。艾略特对中学课程设置混乱、教育质量低下、与大学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进行了严厉批判,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推动哈佛大学向现代研究型大学转型招收足够合格生源的现实考量固然是艾略特热心中学改革的动机之一,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基于民主理想的教育整体观和"教育建构"思想。艾略特将学校教育视为一个相互衔接的完整系统,将教育改革的实质视为一种有机连续的构建民主社会的"教育建构"。其中等教育改革思想中既有"精英取向"的一面,同时也包含"民主取向"的一面。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一鸿
与读者的互动贯穿惠特曼《草叶集》始末,是《草叶集》深受世界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惠特曼强调读者参与诗歌连贯性塑造的必要性,以及读者在诗歌欣赏中所扮演的参与性角色,并通过一定的策略以实现诗人与读者的融合。从身体修辞、顿呼与表演性对话等方面来探索《草叶集》中诗人与读者关系的建构,能更好地理解惠特曼的诗学策略。
关键词:
惠特曼 关系建构 诗学策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关键词:
王国维 《摩罗诗力说》 现代诗学 哲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昌玲
文化研究以跨学科为方法论基础,在研究方向上实现了三重转向,分别是文化工业、文化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的转向。这三重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远离了文学文本,给当前文论带来危机。在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恢复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诗性,回归文学文本的诗学构建,在文化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寻找交叉的缝隙,重建文本诗学。这对纠正当前由文化研究所带来的诸种文论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论危机 本文诗学 路径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