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53)
- 2023(18592)
- 2022(15623)
- 2021(14775)
- 2020(12350)
- 2019(28876)
- 2018(28893)
- 2017(54723)
- 2016(30585)
- 2015(34981)
- 2014(35789)
- 2013(34530)
- 2012(31646)
- 2011(28306)
- 2010(28319)
- 2009(25785)
- 2008(25408)
- 2007(22598)
- 2006(19388)
- 2005(17112)
- 学科
- 济(117554)
- 经济(117426)
- 管理(83364)
- 业(79202)
- 企(66026)
- 企业(66026)
- 方法(57109)
- 数学(49187)
- 数学方法(48517)
- 中国(35372)
- 农(33031)
- 财(29772)
- 学(27423)
- 业经(27117)
- 教育(24924)
- 地方(23784)
- 理论(23354)
- 农业(21866)
- 贸(20872)
- 贸易(20864)
- 制(20511)
- 易(20217)
- 和(19126)
- 务(19077)
- 财务(18991)
- 财务管理(18946)
- 技术(18714)
- 企业财务(17902)
- 环境(17355)
- 银(16750)
- 机构
- 大学(433424)
- 学院(429752)
- 管理(165409)
- 济(162165)
- 经济(158327)
- 理学(143929)
- 理学院(142226)
- 研究(141739)
- 管理学(139351)
- 管理学院(138559)
- 中国(100161)
- 京(92789)
- 科学(89893)
- 财(73444)
- 所(71184)
- 农(69498)
- 研究所(65257)
- 范(64964)
- 业大(64924)
- 中心(64601)
- 师范(64418)
- 江(63543)
- 财经(59584)
- 北京(58753)
- 农业(54654)
- 经(54115)
- 师范大学(52251)
- 州(51559)
- 院(51166)
- 技术(48901)
- 基金
- 项目(293445)
- 科学(230312)
- 研究(217312)
- 基金(209272)
- 家(181673)
- 国家(180056)
- 科学基金(154024)
- 社会(133843)
- 社会科(126486)
- 社会科学(126452)
- 省(116409)
- 基金项目(110918)
- 教育(105739)
- 自然(100117)
- 划(98970)
- 自然科(97751)
- 自然科学(97725)
- 自然科学基金(95916)
- 编号(91327)
- 资助(86071)
- 成果(75838)
- 重点(66518)
- 部(65432)
- 课题(64429)
- 发(62741)
- 创(60502)
- 教育部(56379)
- 创新(56235)
- 科研(56163)
- 项目编号(55854)
- 期刊
- 济(172570)
- 经济(172570)
- 研究(127231)
- 中国(83595)
- 教育(72297)
- 学报(69303)
- 农(62939)
- 科学(62224)
- 管理(57771)
- 财(56552)
- 大学(53085)
- 学学(48717)
- 农业(43361)
- 技术(41124)
- 融(31479)
- 金融(31479)
- 业经(29768)
- 财经(28468)
- 经济研究(27295)
- 经(24328)
- 图书(23745)
- 问题(23214)
- 业(22615)
- 版(20980)
- 技术经济(20119)
- 科技(19661)
- 理论(19443)
- 商业(19014)
- 统计(18496)
- 职业(18456)
共检索到618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永才 John W.Berry
基于文化认同的涵化是探讨民族团结教育深化的重要视角;涵化心理的理论和实证调查说明,稳健的民族互动与团结基于和谐的涵化,即兼顾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对两种文化持整合策略。因此,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要重视涵化心理学成果,促进双文化认同与整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克平 谢俏静
采用《青少年本民族文化认同问卷》、《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卷》和《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学校影响因素问卷》等工具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2427名学生、对照学校2287名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其民族团结教育场域下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的差异及广西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对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结果显示:(1)试点学校与对照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试点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学校的水平;(2)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相关显著;(3)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能显著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青少年 民族文化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萍 覃月弯
文化认知源于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认识、知晓和理解,正确而全面的文化认知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文化认知内容不全、认知路径狭窄等问题,需要建立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文化杰作"为核心内容的"三重文化认知",并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虚拟空间"三大平台"建设,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中小学生对中华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整体认知,以理性的文化认知,建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误读和歧见,以心灵相通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构筑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文化认知 文化交融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虹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叉性、形式具有重合性,若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利于促进新疆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新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须注意的几个新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即以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为切入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以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创新为结合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性,以现代文化引领为落脚点、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
新疆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民族团结 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吴春宝
"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时效性的现实需求。通过对西藏青少年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个案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及课堂教育开展的特点及问题,从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与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以解决当前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初高中学生 实证调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发挥各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跨民族文化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年10月学校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相结合,与培育"一院一节一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发挥各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了民族文化节、民俗文化节、法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吴艳梅
德国高校通过跨文化教育模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面对由复杂的少数族裔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德国主要通过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介质,依靠高校开发和建构自身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政府部门及机构依托高校实施跨文化教育项目、社会机构为高等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人文环境等三项措施和手段,较好地满足了在德少数族裔彼此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需求,从而维护了整体族群结构的稳定和团结。其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所形成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在于:可从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公共资金支持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项目、营造社会集体氛围下的民族团结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高校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
德国 高校 跨文化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欣顺
作为一项实践色彩突出的公共事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实践相比,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滞后,而且较为单薄。对近四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系统性的回顾可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历经实务工作与舆论话语阶段(1980年—2003年)、专业介入与系统梳理阶段(2004年—2009年),现在已经进入多元理论与散化研究阶段(2010年—2019年),具备了前期研究基础,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下,提供解读阐释、国家建构、能动结构、文化心理、课程教育等相对聚类的研究范式,从而形成当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视界。虽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献数量较为丰富、理论图景有所呈现,但究其学理性来说,仍然存在研究概念不清、研究理论匮乏、研究内容缺失、研究话语非学术化等问题,从而影响认知的持续性与深刻性。因此,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反思与展望而言,提炼概念的本土意涵、尝试理论范式的整合、引入他者视域的对应内容以及实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基本趋势和着力点。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庆文 韦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尚海
民族团结和谐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生命线。新时代,着力民族团结理论研究,推进民族团结实践,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家庭一家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徐杰舜教授的《大象: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研究》一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民族工作为考察对象,综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地总结了南宁民族团结的六条经验,并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大象理论。该书选题新、材料新、观点新、理论新,从中国民族团结高度,乃至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团结工作和理论的优秀著述。
关键词:
民族团结 南宁经验 大象理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伟 熊国刘 缪志鹏 姜佩琳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之下,民族团结进步由最初的"活动"上升为"工作",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升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大规模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云南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区域联动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路径——以行政接边地区为辐射中心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这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的实践范本。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为研究内容,探讨其成立背景、政策渊源、内在动因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工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傲雪
具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是内高班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本研究对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成效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对北京市10所内高班承办学校的主管领导进行访谈,总结出内高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三种主要途径:一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二是将课堂教学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三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管理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如何有效促进内高班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以及如何增进内高班学生和本地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挑战。通过对北京市3077名内高班学生和100名内高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的国家认同态度总体正向、积极;(2)促进族际交往是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的关键,而混合编班更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族际交往;(3)内高班教师接受的多元文化教育培训相对缺乏;(4)内高班封闭式管理制度"严格有余,理解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混班教学,加强内高班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培训,搭建广泛的社会融入平台等提高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苏光正
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是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密切相关的。近3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迅速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存在问题与反思、对策及建议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或不成熟阶段,存在着理论认识尚不清晰、缺乏多学科的联合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结论尚不明晰等问题。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研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秀玲 魏功祥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念革新、主体协同、方法拓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但相关制度和数据标准欠缺、技术至上、智能素养缺乏、数据主义弊端、伦理抉择模糊等问题给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隐忧,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数据治理、伦理嵌入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不断延展和深化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