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5)
- 2023(13225)
- 2022(11469)
- 2021(10819)
- 2020(9016)
- 2019(20407)
- 2018(20346)
- 2017(39001)
- 2016(20945)
- 2015(23483)
- 2014(22870)
- 2013(22280)
- 2012(20300)
- 2011(17994)
- 2010(17779)
- 2009(16193)
- 2008(15602)
- 2007(13385)
- 2006(11412)
- 2005(9654)
- 学科
- 济(77722)
- 经济(77636)
- 管理(64134)
- 业(61056)
- 企(53656)
- 企业(53656)
- 方法(35908)
- 数学(29608)
- 数学方法(29257)
- 中国(21746)
- 农(20250)
- 业经(19799)
- 财(19490)
- 技术(19231)
- 地方(17119)
- 学(16429)
- 理论(15699)
- 和(14304)
- 贸(14002)
- 贸易(13992)
- 制(13719)
- 农业(13699)
- 易(13557)
- 技术管理(13207)
- 务(12556)
- 财务(12497)
- 财务管理(12476)
- 环境(12439)
- 教育(12264)
- 银(11979)
- 机构
- 大学(283692)
- 学院(282437)
- 管理(118004)
- 济(109019)
- 经济(106596)
- 理学(103079)
- 理学院(101978)
- 管理学(100397)
- 管理学院(99863)
- 研究(89394)
- 中国(65606)
- 京(59587)
- 科学(55300)
- 财(49015)
- 所(42533)
- 中心(40698)
- 业大(40437)
- 江(39843)
- 财经(39814)
- 农(39181)
- 研究所(38897)
- 范(38444)
- 师范(38165)
- 北京(37348)
- 经(36301)
- 院(33123)
- 州(33055)
- 经济学(31864)
- 师范大学(30883)
- 商学(30849)
- 基金
- 项目(200174)
- 科学(158947)
- 研究(150883)
- 基金(144656)
- 家(124312)
- 国家(123212)
- 科学基金(107627)
- 社会(95222)
- 社会科(90185)
- 社会科学(90165)
- 省(79331)
- 基金项目(77665)
- 教育(69101)
- 自然(68897)
- 自然科(67337)
- 自然科学(67325)
- 自然科学基金(66126)
- 划(65960)
- 编号(62118)
- 资助(57364)
- 成果(50192)
- 创(45913)
- 重点(44029)
- 部(43613)
- 发(42591)
- 课题(42352)
- 创新(41998)
- 项目编号(39212)
- 国家社会(38388)
- 教育部(38017)
- 期刊
- 济(116299)
- 经济(116299)
- 研究(82785)
- 中国(54030)
- 管理(44277)
- 学报(41422)
- 科学(39303)
- 教育(37344)
- 财(36064)
- 农(35337)
- 大学(32066)
- 学学(29720)
- 技术(25132)
- 农业(25086)
- 融(21383)
- 金融(21383)
- 业经(20359)
- 财经(18522)
- 经济研究(18373)
- 图书(17290)
- 科技(16381)
- 经(15801)
- 问题(14744)
- 技术经济(14028)
- 理论(14024)
- 业(13324)
- 现代(13051)
- 实践(13043)
- 践(13043)
- 商业(12761)
共检索到402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杜宴林
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和启动协同创新计划,意味着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方式的重大转型和根本转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理解协同创新,从而真正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无疑是极为有意义的事情。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营造协同创新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营造坚实厚重的协同创新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玉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需要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智力支持。作为协同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绩,但也存在缺乏协同创新的问题,包括长远规划欠缺、忽视科学分工、缺乏科研交流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有助于实现科研团队由个体自闭到互动创新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 科研团队 协同创新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玄黎娜
随着广东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校不断涌现出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广东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传统的科研组织仍显陈旧,逐渐显现出根本性和结构性的缺陷,与国家协同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如何创新科研组织,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有效利用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阐述了广州地区高校科研组织创新的背景,通过对高校科研组织的解析,提出高校科研组织协同创新的几点建议,对高校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高校 协同创新 科研组织 服务社会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侯二秀 秦蓉 杨洋 石晶
文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分析了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内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模型。以62个科研团队中498名团队成员为调研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团队内部协同因素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并在外部协同因素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部分外部协同因素会作用于内部因素,从而产生协同关系,共同作用于团队创新绩效,并在文末提出了提高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科研团队 团队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虹凌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首次将高校的协同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2年5月联合启动实施"2011计划"以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本文以该背景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几个应变策略。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校科研管理 “2011计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廷
开展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社会资本理论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影响作用,指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最后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落脚点,论述了建立有效联结机制、信任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地方高校 协同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解学梅 刘丝雨
随着创新模式逐渐趋于创新要素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协同创新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综述了技术创新的演化轨迹和都市圈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从协同理论视角梳理和分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发展轨迹,重点从协同创新的阻制、协同要素构成、协同创新模式、协同程度测度、协同创新效应等方面探讨了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最后,在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都市圈 述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柏洲 董恒敏
基于融合演变速度状态和演变速度趋势的速度激励模型,以信息集结视角和"激励与惩罚"手段,结合改进突变级数、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测量模型,构建了变化速度动态模型,并实证测度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截面静态和变化速度动态综合测度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东部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高,但其演变综合效度却呈现疲软甚至下降态势。相比之下,虽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但其演变综合效度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状态。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进一步强化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懋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召开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此形势下,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及后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同志领导组织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简称"理论要点")。这项研究从1993年启动,1997年结题,历时5年,动员了全国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方晓珍 孙晓峰
现代创新要求学科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政府管理部门与产业之间进行互动,以增强知识的流动,促进创新的产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再是新主体、新要素的孤立发展,迫切需要将创新要素进行整合,协同发展。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这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创新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对推进创新型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毕颖 杨连生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就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协同主体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管理创新。由于受到合作中的知识特性、合作各方的知识结构、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转移渠道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使合作各方的矛盾开始出现,难以实现协同创新的共同目标。为此,要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协同创新,就需要确立正确的政策价值取向,明晰政策的着力方向,完善政策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 协同创新 政策取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侯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过去10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特别是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竞争力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又面临新一轮改革和高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全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骆秋琴
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推动下,学校乃至学科边际日渐淡化,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的功能作用日益突出。基于此,文章针对现实中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分离的问题,试通过"系所"协同、"师生"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多元创新构建和完善教学与科研协同创新的相关体制机制,以确保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与科研 协同创新 实践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