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20)
2023(17070)
2022(14523)
2021(13333)
2020(10779)
2019(24453)
2018(23632)
2017(44461)
2016(24134)
2015(27110)
2014(26919)
2013(26329)
2012(25266)
2011(23239)
2010(23834)
2009(22513)
2008(22319)
2007(20064)
2006(18407)
2005(17377)
作者
(71062)
(59764)
(59050)
(56462)
(38149)
(28419)
(26686)
(22799)
(22778)
(21554)
(20542)
(20108)
(19635)
(19358)
(19208)
(18327)
(17657)
(17289)
(17285)
(16962)
(15198)
(14809)
(14546)
(13865)
(13488)
(13323)
(13290)
(13190)
(12120)
(11772)
学科
(113541)
经济(113400)
管理(71209)
(65618)
(52897)
企业(52897)
方法(35281)
中国(34324)
(30560)
数学(29972)
数学方法(29600)
地方(28878)
(28034)
(25669)
业经(25308)
(24405)
农业(20021)
(19677)
金融(19674)
(19624)
银行(19583)
(19013)
(18834)
贸易(18815)
(18192)
(17844)
环境(17142)
地方经济(16741)
(16297)
(16149)
机构
大学(349765)
学院(348868)
(152365)
经济(149141)
研究(134062)
管理(126122)
理学(105585)
理学院(104259)
中国(103971)
管理学(102565)
管理学院(101887)
科学(77667)
(76323)
(75375)
(68758)
研究所(61334)
中心(60164)
(59597)
(56722)
财经(56721)
(51395)
北京(49302)
(48607)
(47857)
业大(47730)
经济学(47611)
师范(47381)
农业(46124)
(44091)
经济学院(42264)
基金
项目(220090)
科学(173700)
研究(163517)
基金(159498)
(140005)
国家(138488)
科学基金(117013)
社会(106232)
社会科(100590)
社会科学(100564)
(84902)
基金项目(81716)
教育(74494)
自然(72347)
(72167)
自然科(70516)
自然科学(70495)
自然科学基金(69263)
资助(65536)
编号(64695)
成果(55674)
(52246)
重点(50955)
(49581)
课题(47570)
(45121)
国家社会(44579)
(44371)
教育部(42521)
(42510)
期刊
(189561)
经济(189561)
研究(118328)
中国(85889)
(58498)
(57178)
学报(54341)
科学(51977)
管理(51939)
教育(42532)
大学(42127)
(40989)
金融(40989)
学学(39465)
农业(38322)
经济研究(30541)
财经(29932)
技术(29645)
业经(28881)
(25988)
问题(23780)
(20589)
(20038)
世界(19364)
国际(19157)
技术经济(17246)
(16674)
现代(15927)
(15453)
论坛(15453)
共检索到577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程雪阳  高林娜  蒋仁开  
研究目的:从法治角度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的"引导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的"改革型土地法模式",为社会主义焕发青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构建的"创新型土地法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结论:百年土地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坚持理论创新是动力源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守英  颜嘉楠  
研究目的:从土地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提供政治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体,打破以精英结盟维稳为主导逻辑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进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体制秩序;(2)在整体体制秩序中,国家构建自上而下渗透与统合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土地权利,为国家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3)当整体体制的推行对整体秩序的维系产生威胁,国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调整体制安排,进行朝向权利开放的改革来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利益;(4)讨论了中国朝向现代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土地制度变迁与社会秩序转型息息相关,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理解百年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治理经验。研究方法:从价值、利益和产权的互动机制视角建立了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主线,对制度逻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土地产权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价值目标,以保护维护人民利益为原则,先后形成了5个版本的产权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迭代,既是对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反馈,更是对实践中土地产权制度实施的秩序和效能的保障。研究结论:土地产权制度体现了"价值决定利益,利益需要产权"的逻辑主线。百年土地产权制度主要围绕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两个关系进行了制度建设,保障了公有制的严肃性又不失其治理效率。当前和未来的土地产权制度还需进一步协调当代和后代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政策的百年变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鼓励与限制、改造与曲折、修复与优化和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演进历程。这一政策的变迁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内在逻辑,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理论为逻辑方向;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相互促进为逻辑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终点。新时代对民营经济政策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着眼于"中国特色",统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于"外部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旭彦  王延隆  
研究建党百年来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可以通过党的重要决议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作出的决策、报告、决议、规划、纲要等文献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理论发展的体现。总结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可分为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干部(1921—1948年)、民族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1949—1978年)、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政策制度体系(1979—2011年)、系统全面推动民族教育繁荣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民族教育政策随着这四个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不同,展现出服务于民族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特征。回顾百年来民族教育发展历程,我国民族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从中可以获得的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黄琪轩  
当前,"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遭遇来自美国国内的严重冲击。这与一百年前,"古典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遭遇来自英国国内的冲击十分类似。为何在一百年间,英美两国均遭遇国内对国际秩序的严重冲击?本文指出,各国不同的产业—金融联系是一项"关键前情"。在解除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管制后,英美两国疏远的产业—金融联系加剧了资本跨国流动带来的问题。由于缺乏国内利益纽带约束,能够"用脚投票"的英美两国资本生产意愿降低;相对当地政府以及普通民众的议价能力提升。资本分得更多的经济份额。由贫富分化引发的政治问题日益凸显。理性的政治家利用国内分化的政治结构,动员国内民众,给自由国际秩序构成巨大压力。与英美不同,德国等有着紧密产业—金融联系的国家,即便面临资本全球化浪潮,国内冲击自由秩序的压力相对较小。基于其政治经济安排的特点,中国能为维护国际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昕  
本文系统总结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分析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并挖掘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中的内在逻辑。百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历经了多次开创性实践,在市场建设、资源利用、用地保障、资金支持、民生改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一直遵循着以国家和人民的大局利益为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的内在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怀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落后农业国,到2021年成功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通过梳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历程,能够探寻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革之中的理论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聪英  李建平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壮大实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不懈追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跨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等光辉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使中国从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实体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大有可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等。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发展实体经济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谢思全  王蒙  
构建了一个土地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分析模型,并用天津市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对于土地供应量的控制减少了均衡资本量;(2)严格的土地政策会使单位资本产生的福利量减少;(3)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能使经济发展沿着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路径发展。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通过适时调整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