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79)
2023(12239)
2022(10393)
2021(9741)
2020(8025)
2019(18881)
2018(18430)
2017(34872)
2016(18858)
2015(21451)
2014(21246)
2013(20959)
2012(19745)
2011(18341)
2010(18774)
2009(17377)
2008(17084)
2007(15325)
2006(13852)
2005(12908)
作者
(53914)
(44814)
(44511)
(42520)
(28724)
(21380)
(20244)
(17484)
(17271)
(16142)
(15563)
(15055)
(14626)
(14501)
(14124)
(13864)
(13307)
(12939)
(12932)
(12514)
(11466)
(10992)
(10928)
(10412)
(10141)
(10098)
(9977)
(9701)
(9041)
(8932)
学科
(90212)
经济(90133)
管理(49684)
(45937)
方法(35864)
(35567)
企业(35567)
数学(31830)
数学方法(31280)
中国(29821)
(23099)
地方(21972)
(21586)
贸易(21568)
(21030)
(18773)
业经(18695)
(15803)
(15601)
农业(15291)
(14536)
银行(14527)
(14474)
金融(14472)
(14338)
(14213)
(13550)
理论(13445)
技术(13045)
环境(13026)
机构
大学(274658)
学院(273746)
(122071)
经济(119851)
研究(100321)
管理(100290)
理学(84789)
理学院(83787)
管理学(82240)
管理学院(81713)
中国(77857)
(60154)
科学(57568)
(56551)
(50845)
研究所(45608)
中心(44071)
财经(43713)
(41536)
(41206)
(39797)
北京(39344)
经济学(39327)
(38387)
师范(38072)
(35657)
业大(35294)
经济学院(35221)
(33544)
财经大学(32277)
基金
项目(172828)
科学(137054)
研究(130011)
基金(125735)
(109086)
国家(108232)
科学基金(92213)
社会(84511)
社会科(80346)
社会科学(80326)
(65990)
基金项目(64068)
教育(60452)
自然(56150)
(56148)
自然科(54943)
自然科学(54933)
自然科学基金(53938)
资助(53340)
编号(51554)
成果(43571)
(42486)
重点(39570)
(39520)
课题(37660)
(36039)
国家社会(35981)
发展(34707)
教育部(34392)
(34139)
期刊
(140818)
经济(140818)
研究(91925)
中国(61955)
(42457)
管理(40186)
学报(39724)
(39337)
科学(38100)
教育(36362)
大学(31288)
学学(28858)
(28257)
金融(28257)
农业(27285)
技术(25742)
经济研究(24399)
财经(23314)
业经(21777)
(20232)
问题(19003)
(18382)
国际(16166)
世界(15658)
(15454)
统计(14961)
技术经济(14446)
图书(14040)
(13252)
(12512)
共检索到436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家昊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风险社会"不期而至,向世界各国提出了社会治理变革的诉求。正值西方发达国家疲于应对这一诉求而陷入发展的困境时,中国不仅有效化解了危机而且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于是,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崛起并尝试性地发现中国道路的奥秘,以求为全球经济复苏与社会进步提供一剂良方。遗憾的是,传统的中国道路研究因缺失了"立足中国""学科融合"的政府职能视角,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在政府职能视阈下解读中国道路,可以发现:中国道路的奥秘就是中国政府创造性地使用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模式不同于主导型模式,在主体上归属于服务型政府且具有全球性价值。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皮耐安  
本文围绕"适应型政府职能"为核心,提出4方面的主题观点。第一,政府职能定位不是理论设计的结果,而是社会需要的产物。第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事倍功半的原因:一是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定位不准,二是心理期望失衡。第三,WTO对政府职能本来就有管与不管两个方向,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第四,对策设计思想是用梯度推进替代平行推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欣  
在有限政府之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政府职能相对于社会、市场的定位。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在公共任务体系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应根据三者各自不同的特点,遵循"功能匹配"的基本原则,构建政府职能转移的概括性框架:政府的合法性与可问责性使其适合承担强制性职能,这类职能只能限于政府亲自履行。而服务性的职能,政府可通过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社会,也可委托给市场主体。不同的是,委托给社会的职能往往包括金钱以外的更重要的价值指标,如同情心;而委托给市场的职能有清楚的金钱指标。对于社会可以自治的职能和竞争性私人产品的提供,政府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放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薛荣久  
我国入世在即。我国政府是入世的主体,也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因此,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按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作好入世准备,以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荣秋艳  
本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发现地方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根源来自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和行政集权体制之间的矛盾,在财政分权与行政集权的体制设计下,地方政府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而地方官员由中央或上级任免,承受上级政府以经济增长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压力,这导致地方政府重视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而忽视公共服务提供。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路径及体制保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章昱  
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但是市场经济的某些共性决定了在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可以从西方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运行中获得启迪和借鉴。这里发表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部分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就此课题进行的一组笔谈文章。这组文章所涉及的只是这一重大课题中的部分环节,但是可以相信这些文章会有助于这一比较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保建云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影响效应,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在一定的市场机制下进行的并受到市场化条件约束。改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提高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与完善公共政策体系已成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和特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地区社会经济利益导向必然产生多样化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绩竞争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模仿学习效应与互动竞争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索红  
通过中美两国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支出比例偏高,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例则又偏低。这种支出比例上的不合理现象,表明我国中央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应当主动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而完善职能结构,最终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严君  
通过进化博弈论思想在"囚徒困境"模型中的应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地区的合作基础和动机,讨论地区政府在博弈行为上的策略选择,说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保障合作稳定持续的重要机制,双方地区均可以在合作中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对市场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强  
本文通过在实践中出现的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和部门间缺乏高效联动等现象,积极创新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以期有助于提高改革的执行力、降低代理成本。并提出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的职能部门改革监督机制、职能部门绩效评价机制、职能部门改革舆情处置机制、职能部门改革问责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翟桔红  徐水安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学最基础的一个概念,但我国理论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对我国理论界有关政府职能的主要观点、政府职能的内涵及有限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把政府职能界定成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观点,定位比较准确,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卢先明  
公共物品是独立于私人物品和商品之外的,其生产和消费不能以市场方式解决的一种特殊物品或环境,是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条件。加深对公共物品的认识和研究不仅对现代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而且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市场的局限性、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和防止政府职能异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