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02)
2023(11917)
2022(9738)
2021(9014)
2020(7327)
2019(16615)
2018(16059)
2017(29974)
2016(16145)
2015(17782)
2014(17777)
2013(17785)
2012(16583)
2011(15143)
2010(14857)
2009(13954)
2008(13811)
2007(12085)
2006(10525)
2005(9935)
作者
(45707)
(38969)
(38391)
(36686)
(24601)
(18517)
(17317)
(14923)
(14685)
(13611)
(13495)
(12946)
(12498)
(12365)
(12333)
(11874)
(11338)
(11170)
(11130)
(11027)
(9762)
(9418)
(9195)
(8792)
(8699)
(8624)
(8598)
(8236)
(7756)
(7723)
学科
(69188)
经济(69079)
管理(47854)
(46861)
(35394)
企业(35394)
方法(28848)
数学(25896)
数学方法(25666)
(24751)
(22616)
中国(22322)
(18666)
农业(17154)
业经(16856)
(14192)
贸易(14183)
(13964)
(13371)
银行(13358)
(13001)
(12877)
(12717)
(12307)
金融(12302)
(11209)
财务(11185)
财务管理(11155)
收入(11047)
企业财务(10679)
机构
大学(238718)
学院(234413)
(108621)
经济(106828)
管理(88191)
研究(86945)
理学(76226)
理学院(75352)
管理学(74324)
管理学院(73861)
中国(67546)
(52053)
(50025)
科学(48681)
(42913)
财经(40931)
(40809)
研究所(38852)
中心(38638)
(37608)
经济学(35764)
(33533)
业大(33095)
经济学院(32122)
北京(31567)
农业(31466)
(31107)
财经大学(30782)
(29694)
师范(29405)
基金
项目(158510)
科学(127449)
基金(121050)
研究(115747)
(106751)
国家(105941)
科学基金(90489)
社会(79548)
社会科(75586)
社会科学(75572)
基金项目(62576)
(56547)
自然(55926)
自然科(54704)
自然科学(54688)
自然科学基金(53802)
教育(52062)
(49217)
资助(48971)
编号(43721)
(37779)
成果(36828)
重点(35993)
国家社会(35715)
(34963)
(33558)
教育部(32906)
(32789)
(31602)
中国(31570)
期刊
(117257)
经济(117257)
研究(74182)
中国(49492)
(40522)
(39522)
学报(38034)
科学(36351)
管理(32465)
大学(29941)
学学(28399)
农业(26663)
(24461)
金融(24461)
财经(21663)
教育(20768)
经济研究(19908)
(18761)
业经(17168)
技术(17146)
问题(15874)
(14476)
(13918)
世界(13566)
国际(12687)
(12289)
技术经济(11095)
统计(10578)
经济问题(9854)
理论(9792)
共检索到357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盛凯  陈池波  
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7),系统研究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农村户籍劳动力"非制度性歧视"问题以及市场均衡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公有和私有制部门均普遍存在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非制度性歧视",工资差异约有52.16%来自于"非制度性歧视"";非制度性歧视"在均衡处存在的重要前提是用工主体利用异质性雇佣关系实现对劳动力的筛选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隐性分割,进而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效应"加速推动城镇户籍劳动者的相对劳动价格向更高水平收敛,导致"非制度性歧视"随时间变化逐渐内化为特征差异,成为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震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收入调查数据,采用不同的工资分解方法,从地区分割、职业分割和收入阶层的角度测算并分析了户籍工资差异及户籍歧视情况。实证结果表明,户籍歧视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都存在;户籍歧视的加剧体现在工资歧视和就业歧视两方面;对于极低工资、低工资和较高工资的劳动者而言,户籍歧视带来的收入不平等问题相当严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章贵军   方若婷   朱建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测度和比较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和财富”三个维度及其综合指数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收入、消费和财富单维度的不平等水平高于综合的福利不平等;城镇居民综合的福利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城镇居民内部的不平等对全社会不平等贡献最大;城乡居民福利不平等主要体现为部分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相对较高,而部分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尚有待提高,这种差异在消费维度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议实施多元化的措施来调节消费、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加快提高低福利水平群体的收入增幅,强化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茂修  
由于平均主义在其实质上是一种对产品占有权的平均化观念和主张,因此,它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悖,而且还严重偏离了按劳分配的轨道。因为按劳分配的原则赋予劳动者的,只是按照其提供的劳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多少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除此以外别无附加。因此,按劳分配本身就表明了由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不等,必然去出现劳动报酬的差异。在商品货币关系下。劳动者个人用货币所能买到的社会产品也就不可能相等,甚至极不相等。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万海远  李实  
本文侧重评估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为了克服个体户籍类型的自选择和样本偏差问题,本文重点考察了近年来户籍属性发生转换的群体,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的方法来构造反事实,从而在拟实验环境下去估计户籍歧视的价值。在2007年与2008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尽可能多地控制了可观测因素、随时间不变及随时间同步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到户籍歧视对个体收入的纯影响。结果表明,仅仅因为是户籍职业选择歧视,农户个体的收入将会减少3.5%。在剔除户籍歧视因素后,整体收入差距会明显下降,平均来看,基尼系数会从0.499下降为0.488,从而表明户籍歧视对我国收入差距有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孟凡强  万海远  吴珊珊  
在考虑农民工群体代际分化的基础上,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分析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户籍歧视代际差异问题。研究表明,新一代城乡劳动力间的工资差异高于老一代劳动力,个体特征差异的不同并不足以解释代际间的城乡工资差异,户籍歧视的代际差异才是导致代际城乡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遭受的户籍歧视更为严重。对同工不同酬和所有制分割两种不同歧视形式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同工不同酬的程度还是所有制分割效应,新生代农民工都要严重于老一代农民工,但同工不同酬的程度差异是导致户籍歧视代际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工不同酬的程度差异主要来自于城镇流动人口"工资溢价"的代际差异,新一代城镇流动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工资溢价"。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斯丽娟  郭海霞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城乡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并进行分解,明确影响城乡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研究方法:将2002~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还原为观察值与GQ模型拟合洛伦茨曲线结合测度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并将测得指数分解为四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贫困指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均高于城镇,且城乡相对贫困指数有上升趋势,城乡弱相对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分解结果表明,增长效应对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和弱相对贫困指数变动起负向作用,贫困标准效应对城乡两种指数变动起正向作用。分配效应与城乡两种指数的变动一致,人口效应对城镇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正,对农村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负。研究创新:将影响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扩展至人口效应和贫困标准效应,认为影响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有增长效应、贫困标准效应、分配效应和人口效应四种。研究价值:为城乡相对贫困的测算与分解提供新的思路,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依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世军  周勤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最新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和经验分别是城镇居民和务工农民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且前者回报率远大于后者,从而使得教育成为了扩大城乡居民工资不平等的主要人力资本;对于务工农民来说,技术、管理类等高层职业存在高文化进入门槛,而低层职业存在城镇户籍门槛,双重门槛形成的原因源于户籍歧视;分位数分解结果显示,户籍歧视总体呈现倒U型特征。缩小户籍工资不平等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加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消除就业户籍歧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赖德胜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此,要准确把握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水平、制约因素和优化路径。方鸣教授所著《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万广华  吴万宗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即著名的"先富后富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也为中国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正是在上述重大时代背景下,陈宗胜教授提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继而细致地观察思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孟凡强  邓保国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城乡工资差异及其中户籍歧视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城乡工资差异在工资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城乡工资差异随工资分布由低分位数向高分位数上升而趋于缩小,并且这一变化趋势是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的缩小导致的,这一结论也适用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第二,从分地区的城乡工资差异来看,在中分位数和低分位数上,东部地区城乡工资差异最大;在较高分位数上,西部地区城乡工-资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在整体工资分布上城乡工资差异是三大地区中最低的。第三,从分地区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来看,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西部地区由...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星源   郭晗  
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就业创造效应、机会分享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水平,而多维“数字鸿沟”限制了数字经济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降低作用。从多维“数字鸿沟”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整理了包含10 518个家庭样本的三年平衡面板数据,并构建家庭层面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水平以及多维“数字鸿沟”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具有积极影响,多维“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家庭收入不平等有所扩大。在“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逐渐缩小后,“能力鸿沟”的缩小有助于家庭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缩小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通过增加有效劳动、扩大劳动力流动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减小家庭收入不平等。研究结论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微观层面数字经济与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修娜  史新杰  李实  
本文利用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8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群的收入机会不平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因为子人群的结构变化。其中,地区、出生时的户籍类型的影响有所下降;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的影响逐渐加剧;父母特征(教育和职业)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甚至有上升势头,教育代际传递对不平等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分户籍看,出生时拥有农村户籍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相对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出生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逐渐上升。本文认为,出生于不利环境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突破不利环境的约束实现更高努力进而改变命运,因此需要对他们给予适当支持,为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提供畅通渠道,促进机会均等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广肃   丁相元   张维昊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分配格局,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2012年及2014年3轮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和与之相匹配的区县层面最低工资标准数据,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每提高100元,衡量居民收入不平等水平的基尼系数显著下降0.024,具有明显的经济效果。通过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或用各类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保持。进一步分析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主要通过收入效应使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获得提升,进而缩减了其与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本文并没有发现就业挤出作用存在的明显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