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9)
2023(12109)
2022(10579)
2021(10158)
2020(8585)
2019(20250)
2018(20311)
2017(39055)
2016(21618)
2015(24689)
2014(24979)
2013(24265)
2012(21926)
2011(19741)
2010(20076)
2009(18171)
2008(17635)
2007(15439)
2006(13520)
2005(11888)
作者
(61773)
(50869)
(50782)
(48559)
(32556)
(24469)
(23013)
(20160)
(19557)
(18357)
(17651)
(17057)
(16293)
(16198)
(15824)
(15524)
(15360)
(15264)
(14599)
(14590)
(12795)
(12750)
(12423)
(11723)
(11523)
(11423)
(11386)
(11262)
(10387)
(10011)
学科
(81771)
经济(81678)
管理(59908)
(55829)
(47261)
企业(47261)
方法(40990)
数学(35743)
数学方法(35013)
(21887)
中国(21618)
(19044)
(19024)
业经(18132)
理论(17397)
地方(16703)
(14659)
农业(14374)
(14183)
贸易(14171)
教育(13843)
(13751)
(13608)
技术(13050)
环境(12046)
(12015)
(11971)
财务(11937)
银行(11928)
财务管理(11913)
机构
大学(300083)
学院(298721)
管理(119443)
(109431)
经济(106688)
理学(103623)
理学院(102466)
管理学(100229)
管理学院(99696)
研究(95657)
中国(70330)
(64519)
科学(61862)
(50316)
(47899)
(47099)
业大(45670)
(44772)
中心(44159)
研究所(43816)
(41778)
师范(41385)
北京(40978)
财经(40451)
农业(36838)
(36701)
(36606)
(35103)
技术(34405)
师范大学(33180)
基金
项目(205884)
科学(160693)
研究(151183)
基金(146655)
(127379)
国家(126269)
科学基金(108605)
社会(91303)
社会科(86379)
社会科学(86354)
(81920)
基金项目(77646)
自然(72295)
教育(72182)
自然科(70651)
自然科学(70635)
自然科学基金(69322)
(69081)
编号(63664)
资助(62150)
成果(52136)
重点(46064)
(44747)
课题(44508)
(42638)
(42565)
创新(39540)
科研(39396)
项目编号(39212)
大学(38801)
期刊
(119163)
经济(119163)
研究(86820)
中国(58584)
学报(48120)
教育(44151)
管理(43928)
科学(43546)
(42541)
(37109)
大学(36565)
学学(33789)
农业(29744)
技术(28981)
(23240)
金融(23240)
业经(20205)
图书(19470)
财经(18721)
经济研究(18305)
(15821)
问题(15271)
(15216)
理论(14993)
科技(14666)
技术经济(14393)
实践(14032)
(14032)
(13996)
统计(13511)
共检索到434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新忠  康诚轩  
面向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设定学科发展方向,根据研究生兴趣和能力实施学硕生和专硕生分流培养是现代科学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应然反映。除个别只适合学硕生或专硕生培养的学科方向外,大多学科方向统一招生,逐渐分流分类培养,是我国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学硕生和专硕生分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招考分育模式割裂了科学研究的完整性、撕裂了研究生成长的全面性、忽视了研究生未来的可塑性、淡漠了培养资源的珍贵性,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改变这一现状,借鉴英、美等国将硕士学位作为学术或职业的过渡性学位做法,我国亟须探索“学”“专”自由分流的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为研究生继续学术深造或工作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并从理念、招生、分流、培养、就业和社会认可等方面予以保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官浩  崔泰花  冯健  许美娜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标志。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不断追求改革的创新产物,对避免大学生盲目选择专业、一次选专业定终身和知识面过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避免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创业就业竞争意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落实素质教育办学。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也受到冷热门专业冲击、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分流制度设计及其操作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困扰。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分流制度;实施稳定的导师制和新生导师制;邀请知名校友,举办各种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参观企业、科研院校和教学基地;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江莹  
回顾了招考分离的缘起与发展,分析了招考分离的法律依据与现实意义,剖析了招考分离的路径选择,指出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是实行国家层面的招考分离,即全国统一的考务部门负责考试,招生单位负责招生,招生单位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基本分数线,再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对考生进行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优中选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操太圣  雷万鹏  
当人们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时,往往会产生如下印象:即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还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关系,与社会的结合程度,乃至于与外国同行的交往方式,均呈现出相当严重的封闭性。一定意义上“,封闭性”正暴露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症结所在。本文希望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象进行剖析,将各种习以为常的现象“问题化”,进而讨论可能的思考方向和可行的改革路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春起  聂庆华  谭会泽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并积极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的有效衔接。在新时代和争创“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报考人数急剧增加,社会对高层次畜牧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诸多高校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区分,背离国家需求导向,无法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需求。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与温氏集团精诚合作30年,创建了鲜明特色的动物生产类研究生分类培养新模式,已成为国内同类学科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本文对华南农业大学创建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友莲  
分类培养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分类培养离不开坚持法定的学位授予标准。现实中却出现了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时重视实践性不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重视研究性不够等现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研究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亦即"研用合一",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都必须既重视研究性也重视实践性,且应各有侧重。对此,本文从观念更新、学制改革、课程管理、论文撰写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嵇凤云  
分析了艺术类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从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方式、严格学位论文要求及毕业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艺术类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桂龙  缪培仁  丁为民  
本科生分类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探索,南京农业大学基于对人才分类培养理念的认识,积极付诸于实践,已初步建立本科生分类培养体系。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了实施本科生分类培养的原因,提出了本科生实施"学术研究类"和"就业、创业类"分类培养的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汤长胜  朱维霞  程佳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诉求下,当前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因为人才培养定位"千人一面"、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无法做到以人为本,遵从学生的个性及特点引导其顺利成才。针对存在的几个问题,逐一加以改进,力求探索建立学生分类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肖国芳  吴松  彭术连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上海交大与宝钢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探索。笔者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机制,得出了几点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礼业  李政  
职教高考制度的提出,源自于现行单轨制高考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作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招考关系,其理应得到深入讨论与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招考关系的演进脉络,发现职业教育招考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协调职业院校和政府之间,围绕自主发展权和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事权所形成的关系,本质是对教育资源分配权的博弈。近年来中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催生了招考分离的土壤。从招考一体到招考分离,有利于提升考试工作的专业性与效率性、促进跨专业创新人才与特色人才的培养、维护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质量。然而,实施招考分离仍存在高职院校招生的“关系”之忧、高职院校的招生能力之忧、中职的教学工作之忧以及学生的备考成本与负担之忧等疑虑。未来职教高考的招考关系改革,应处理好中央、地方和学校在招考分离制度中的权责关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项目认证制度,把提升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自由度作为招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确保高职院校招考制度改革在正确而合理的方向上进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小明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张小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连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兴趣与持久的讨论。目前,对此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硕博连读”有可能冲击现行研究生学位制度,硕士学位作为一...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叶志明  
阐述了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中的若干问题,包括:招生与选拔、分类培养与学制、课程教学与教材、社会资源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利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术论文、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毛琳  刘冠群  王旭华  
民族高校生源个性化发展急需建立技能型分类培养模式,其考核方式改革作为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现有考核方式的弊端,提出分类培养模式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分类的前提下,为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设置不同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质量管理体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柯勤飞  丁明利  
介绍了东华大学提出的"122"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探索"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与国外联合培养单位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机制,促成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工作和海外交换等来保证"12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推行,同时指出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转变的困境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