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2)
- 2023(13265)
- 2022(11541)
- 2021(10989)
- 2020(9119)
- 2019(20804)
- 2018(20809)
- 2017(40551)
- 2016(21873)
- 2015(24642)
- 2014(24612)
- 2013(24442)
- 2012(22156)
- 2011(19910)
- 2010(19842)
- 2009(18203)
- 2008(17682)
- 2007(15463)
- 2006(13653)
- 2005(11730)
- 学科
- 济(88599)
- 经济(88498)
- 业(67317)
- 管理(58360)
- 农(48012)
- 企(46487)
- 企业(46487)
- 方法(39008)
- 数学(33641)
- 数学方法(33279)
- 农业(31899)
- 业经(24134)
- 中国(22145)
- 财(20530)
- 学(18524)
- 地方(17954)
- 制(17070)
- 贸(15436)
- 贸易(15424)
- 易(15034)
- 理论(14145)
- 技术(14006)
- 和(12968)
- 策(12937)
- 银(12747)
- 环境(12724)
- 银行(12710)
- 发(12641)
- 教育(12567)
- 务(12464)
- 机构
- 学院(309133)
- 大学(307523)
- 管理(125181)
- 济(122467)
- 经济(119873)
- 理学(109869)
- 理学院(108723)
- 管理学(106924)
- 管理学院(106370)
- 研究(100875)
- 中国(75151)
- 农(68275)
- 京(64043)
- 科学(63679)
- 业大(53431)
- 农业(52525)
- 财(52416)
- 所(50128)
- 中心(47408)
- 研究所(45915)
- 江(44245)
- 财经(42884)
- 范(40736)
- 师范(40410)
- 北京(39455)
- 经(39296)
- 州(35784)
- 院(35496)
- 经济学(35405)
- 经济管理(34520)
- 基金
- 项目(217625)
- 科学(171163)
- 研究(161053)
- 基金(157829)
- 家(137052)
- 国家(135815)
- 科学基金(116913)
- 社会(101537)
- 社会科(95758)
- 社会科学(95731)
- 省(85852)
- 基金项目(84697)
- 自然(75585)
- 自然科(73833)
- 自然科学(73815)
- 教育(72736)
- 自然科学基金(72492)
- 划(71046)
- 编号(67282)
- 资助(63690)
- 成果(53949)
- 部(48363)
- 重点(47717)
- 发(46511)
- 创(45244)
- 课题(44584)
- 创新(42072)
- 科研(41288)
- 国家社会(41201)
- 教育部(41189)
- 期刊
- 济(135025)
- 经济(135025)
- 研究(86501)
- 农(70116)
- 中国(57269)
- 学报(51747)
- 农业(47820)
- 科学(46786)
- 管理(41002)
- 大学(39848)
- 学学(37641)
- 财(37148)
- 教育(33439)
- 业经(27961)
- 融(26992)
- 金融(26992)
- 技术(25129)
- 业(22315)
- 财经(19768)
- 经济研究(19072)
- 问题(18922)
- 版(16891)
- 经(16757)
- 图书(16446)
- 科技(15485)
- 理论(15277)
- 业大(14820)
- 技术经济(14580)
- 农业经济(14419)
- 现代(14206)
共检索到440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通过学者所借鉴的理论来源与分析的经验基础,可以对既有的农民上访研究的三种分析框架进行检视与反思,并提出一些拓展的可能路径。"权利诉求—抗争政治"与"道义伦理—底层政治"分析视角受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与底层政治理论的启发,对于中国农民上访的研究有着开创性意义。但也因理论思维的束缚,而共享了"抗争"这一基础性假设,遮蔽了中国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在深度经验探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揭示出了农民上访类型与性质的多元化,实现了农民上访研究从"抗争政治"到"非抗争政治"的范式转换。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农民上访的性质,可以引入国家的视角、关注结构与行动的关系,以及探究农民政治文化等几条路径来拓展农民上访的研究。
关键词:
农民上访 抗争政治 底层政治 非抗争政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饶静 叶敬忠 谭思
与农民通过上访进行维权抗争不同,"要挟型上访"是农民通过上访来胁迫基层政府介入其利益纠纷,从而实现其不合理的要求和利益主张。其发生原因包括压力型信访治理制度、乡镇政府权威弱化、村落权势阶层兴起、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不畅。但"要挟型上访"仍是遵循底层政治逻辑的日常抵抗形式。它是农民对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的同时,没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以及缺乏公正、公平的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下的日常抵抗。
关键词:
要挟型上访 底层政治 分析框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亚娟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礼 法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如南 朱健刚
以G省W村村民土地维权事件为例,分析社会转型中农民抗争政治的行动逻辑。随着农民土地维权意识的日益觉醒,当农民集体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村委会组织陷入瘫痪后,代表W村村民利益的自组织临时理事会利用社区传统中的宗族结构,展现出了强大的集体动员能力,并通过娴熟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操作以及恰当的话语表述,依法依理与代表国家权力的政府部门在维稳框架下展开了博弈,最终促成了事件的顺利解决。从W村农民抗争案例可得到如下乡村治理启示:必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群体事件中的压制性治理模式亟待变革;应发挥民间自组织的协同管理作用。
关键词:
农民 抗争政治 行动逻辑 治理启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国胜
对五省份2505名成年居民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治文化对城乡居民的体制外抗争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民主主义政治价值观与城乡居民的体制外抗争意向和行为显著正相关,权威主义政治价值观则对城乡居民的体制外抗争意向和行为施加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城乡居民共享一种"权威主义化的民主主义"政治文化,此乃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现实。此种政治文化既为国家在保持较高权威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推进一种实质性的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文化支撑,也对国家如何在保持较高权威的前提下提出了治理能力上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
城乡居民 政治文化 民主政治 体制外抗争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吴天雨 吴冰冰
1962年也门伊玛目政权覆灭后,新生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权推行超越教派的政治模式,导致宰德派被边缘化。为改善族群生存状况,宰德派在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寻求复兴,推动了胡塞武装的形成及其与也门当局历时六年的武装对抗。"阿拉伯之春"发生后,胡塞武装利用也门政权过渡时期出现的权力真空,同前总统萨利赫结盟,对抗哈迪新政府。胡塞武装借助军事扩张,攻占了包括首都萨那在内的也门多个省区。2015年3月起至今,边境安全受到威胁的沙特组建阿拉伯联军对胡塞武装进行军事打击,双方形成了北南对峙的局面。
关键词:
宰德派 也门 胡塞武装 什叶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鑫豪 茹伊丽
快速城市化对城市公共设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近年来公众基于环境利益进行的抗争持续出现。从主客体两方面分析了邻避冲突在我国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典型事件总结其内外部特征,发现当前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中国城市政治的"悬浮"状态,政府对"邻避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邻避冲突的"非邻避化处理",应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
关键词:
邻避冲突 原因 特征 中国城市政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胜 陈剩勇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孟泉 路军
很多学者认为2010年佛山本田工人的集体行动是工人抗争的一个转折点,之后的罢工免责、工会重组以及两次集体谈判都体现了工人通过集体行动使劳工三权得以不同程度的实现。然而,笔者通过对本田案例历时一年的深入研究,试图挖掘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以何种机制使劳工三权得以实现。本文认为佛山本田工人集体劳权实现的根本机制是有限的劳工意识和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原则之间的互动作用,导致了权利实现的政治空间的形成。
关键词:
劳工三权 政治空间 体制 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永湘 杨明洪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王俊
在个体化转型视角下,农民的谋利型抗争动机和行动策略被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威、社会关系网络和核心家庭共同形塑。通过分析L镇的一起公共设施征地纠纷可以发现:农民谋利性抗争取向形成于农村社会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欠缺,让具有"无公德个人"风险的弱势农民只能在风险社会通过增强核心家庭的经济实力寻求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化进程中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工具化定位,抗争农民通过利益诉求正义化、抗争手段合法化和合作网络工具化的策略性行动来提高抗争成效。乡村社会个体化转型带来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的失序行为,需要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予以改善。
关键词:
农民抗争 行动逻辑 抗争动机 抗争策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符平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青年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漂泊”特征及他们生存遭遇的抗争特点。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了超越自身先赋性社会地位的渴求,很难有落叶归根的打算和想法。尽管他们在努力避免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争取实现代际的向上社会流动,但同时,他们在城市里又居无定所,漂泊变动,不过是“漂泊”在城市社会里游离的主体。遭到权益的侵害时,他们有三种类型的抗争行动,其中的越轨和犯罪行为是他们为改变弱势地位或控诉社会不公的一种极端方式。城乡二元结构、歧视性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排斥,无不容易让他们产生二等公民的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
青年农民工 漂泊 抗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有财 符平
个体性与集体性抗争是农民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两种基本形式。文章在描述农民工抗争行为现状的基础上,从工作环境、工厂管理体制和农民工内部关系3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抗争行为的组织和社会基础。结果发现,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缺少工作保护是激发工人集体性抗争的重要原因;在工厂管理体制上,经常拖欠工资、车间冲突容易导致农民工的各种抗争;工厂的利益诉求机制畅通虽然对集体性抗争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有效地抑制个体性抗争;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紧密关系虽然对集体性抗争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有助于他们形成消极性抗争和个体性抗争的共识。文章最后指出,只有尊重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和人的基本权利,将"人本关怀"植入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农民工的各种抗争行为,并真正通过建构和谐生产关系来实现工厂绩效的提高。
关键词:
农民工 个体性抗争 集体性抗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底层抗争的既有研究强调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行动与结构关系关注较少,文章从阶层关系结构角度分析底层抗争。在东部经济发达村庄阶层分化背景下,富人阶层成为村庄治理的单一主体,且依照私人化逻辑开展治理,形成"单向度"治理格局,底层成为村庄治理中被动的他者,在村庄利益分配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富人阶层主导的治理秩序产生的结果即为利益分配的失衡,底层作为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不利一方,通过抗争行动调适利益分配秩序成为其合理选择。底层抗争实践包括正式行动与弱者的武器两种类型,然而底层抗争面临着被瓦解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压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底层抗争的既有研究强调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行动与结构关系关注较少,文章从阶层关系结构角度分析底层抗争。在东部经济发达村庄阶层分化背景下,富人阶层成为村庄治理的单一主体,且依照私人化逻辑开展治理,形成"单向度"治理格局,底层成为村庄治理中被动的他者,在村庄利益分配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富人阶层主导的治理秩序产生的结果即为利益分配的失衡,底层作为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不利一方,通过抗争行动调适利益分配秩序成为其合理选择。底层抗争实践包括正式行动与弱者的武器两种类型,然而底层抗争面临着被瓦解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压制型"阶层结构,即富人依托权力关系与文化象征双重网络将底层笼罩于其中,底层难以冲破这一结构之网。底层抗争的受阻以及底层在村庄社会生活的被区隔推动了阶层之气的积聚与升华,阶层间对抗行为几率增加。底层抗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的路径在于重构村庄治理格局与阶层关系结构,重构上述结构主要依托外部国家力量,以最终实现村庄社会的和谐有序与良性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