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8)
- 2023(16299)
- 2022(13837)
- 2021(12829)
- 2020(10435)
- 2019(23779)
- 2018(23725)
- 2017(45296)
- 2016(24345)
- 2015(27310)
- 2014(27597)
- 2013(27452)
- 2012(25518)
- 2011(23163)
- 2010(23486)
- 2009(21485)
- 2008(20643)
- 2007(18347)
- 2006(16550)
- 2005(15075)
- 学科
- 济(117813)
- 经济(117713)
- 管理(68958)
- 业(66674)
- 企(53184)
- 企业(53184)
- 方法(43202)
- 数学(36962)
- 数学方法(36604)
- 中国(31749)
- 地方(29686)
- 农(29664)
- 业经(25461)
- 学(23891)
- 财(22437)
- 农业(20807)
- 技术(20132)
- 贸(18703)
- 贸易(18689)
- 制(18532)
- 易(17998)
- 地方经济(17272)
- 环境(17140)
- 理论(16877)
- 银(16761)
- 银行(16713)
- 融(16671)
- 金融(16669)
- 和(16609)
- 行(16106)
- 机构
- 学院(352693)
- 大学(352272)
- 济(148597)
- 经济(145425)
- 管理(136469)
- 研究(126588)
- 理学(116622)
- 理学院(115267)
- 管理学(113458)
- 管理学院(112809)
- 中国(93617)
- 科学(76893)
- 京(76566)
- 财(65220)
- 所(64506)
- 研究所(58369)
- 农(56758)
- 中心(55796)
- 江(53188)
- 财经(51413)
- 业大(51096)
- 北京(49207)
- 范(48270)
- 师范(47829)
- 经(46604)
- 院(45839)
- 经济学(44619)
- 农业(43870)
- 州(43173)
- 经济学院(39837)
- 基金
- 项目(234034)
- 科学(183423)
- 研究(174190)
- 基金(167286)
- 家(145344)
- 国家(144075)
- 科学基金(122887)
- 社会(109434)
- 社会科(103702)
- 社会科学(103675)
- 省(92345)
- 基金项目(88400)
- 教育(79217)
- 自然(77671)
- 划(77062)
- 自然科(75798)
- 自然科学(75785)
- 自然科学基金(74422)
- 编号(71502)
- 资助(68425)
- 成果(58403)
- 发(54461)
- 重点(52617)
- 部(51004)
- 课题(50227)
- 创(48830)
- 创新(45550)
- 国家社会(44734)
- 发展(43870)
- 科研(43679)
- 期刊
- 济(175295)
- 经济(175295)
- 研究(111479)
- 中国(73160)
- 学报(53777)
- 农(52761)
- 管理(52681)
- 科学(50788)
- 财(47822)
- 教育(42872)
- 大学(40651)
- 学学(38139)
- 农业(36806)
- 技术(34003)
- 融(32354)
- 金融(32354)
- 经济研究(28366)
- 业经(27880)
- 财经(25330)
- 问题(22207)
- 经(21783)
- 技术经济(19577)
- 图书(18849)
- 业(18607)
- 科技(17791)
- 理论(17033)
- 现代(16490)
- 贸(16369)
- 世界(15968)
- 商业(15842)
共检索到542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从短期来看,大部分后发国家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动因可以用技术追赶与技术前沿这两种典型的技术进步模式加以解释。从长期来看,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作为后发经济增长的两种动力模式也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存,构成一个后发经济增长路径。后发经济增长路径遵循"技术准备—技术追赶—技术前沿"的三阶段技术演进过程,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可以分析探究成功追赶或赶超的典型案例国家在技术演进阶段中的后发经济增长动态,以期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做出适宜的阶段性策略取舍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从短期来看,大部分后发国家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动因可以用技术追赶与技术前沿这两种典型的技术进步模式加以解释。从长期来看,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作为后发经济增长的两种动力模式也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存,构成一个后发经济增长路径。后发经济增长路径遵循"技术准备—技术追赶—技术前沿"的三阶段技术演进过程,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可以分析探究成功追赶或赶超的典型案例国家在技术演进阶段中的后发经济增长动态,以期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做出适宜的阶段性策略取舍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探寻后发国家经济赶超的实现路径,因而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因,来构建基于技术前沿和技术追赶的经济赶超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连旭蓓 龚强 刘冲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业代表的金融发展在支持中国实体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企业技术前沿距离的视角,本文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TFP增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存在后发企业向技术前沿靠拢的"追赶型增长"。相对于接近技术前沿的企业,金融发展更有利于远离技术前沿企业的TFP增长,即金融发展助推了制造业后发企业的"追赶型增长"。进一步地,这种异质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变换TFP测度方法、技术前沿距离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均稳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新敏 郑素丽 吴晓波 吴东
中国企业正在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甚至走到创新前沿,面临从"追赶者"到"领导者"转型的挑战。双元性学习组合了探索与利用两种不同学习的优势,因而成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困境的关键机制。本文通过海天集团19942015年技术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由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创新前沿转型的过程中,双元性学习由"分隔型双元"向"过渡型双元"再向"自洽型双元"演化,同时技术体制多样性提供的技术方向、市场空间多层次性提供的需求支撑,以及企业能力累积性提供的平台基础共同驱动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后发企业从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新敏 郑素丽 吴晓波 吴东
中国企业正在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甚至走到创新前沿,面临从"追赶者"到"领导者"转型的挑战。双元性学习组合了探索与利用两种不同学习的优势,因而成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困境的关键机制。本文通过海天集团1994~2015年技术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由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创新前沿转型的过程中,双元性学习由"分隔型双元"向"过渡型双元"再向"自洽型双元"演化,同时技术体制多样性提供的技术方向、市场空间多层次性提供的需求支撑,以及企业能力累积性提供的平台基础共同驱动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后发企业从追赶到创新前沿转型机制的理解,也从双元性学习视角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机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娜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成本竞争转变为熊彼特竞争的过程,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之路。通过对中国等10个样本国家1991—2013年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测度,对中国的技术赶超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而推动自身技术向技术前沿迈进,且该赶超速度是稳步提升的,但是并未显著缩短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技术前沿国家的差距。而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中国的技术赶超路径的推进速度较快,但是对已有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吸收能力较弱。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燕
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包括策略制定、路径选择和研发努力等,其具体行为选择由内部、外部环境及偶发事件交织形成的国别情景和时代背景决定,其实践成效则是环境条件和行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及其三个支柱性企业(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和东方电气)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同质化与异质性并存: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优势资源换技术+技贸结合"的学习追赶策略、"从引进成熟产品技术切入+二次创新"的学习追赶路径和"基于本土市场和国产化率优先考虑制造工艺提升"的研发努力,异质性主要在于技术引进方式和学习追赶节奏及成效等具有差异性。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的同质化源于共同的中国情景和时代背景,异质性则主要是受企业高层远见和企业家精神、引进技术的属性以及偶发事件的影响。新时代的中国情景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从技术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进而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技术升级,再造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从学习追赶到再造优势,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以系统协调的创新体系引领技术进步,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供给,并建立和完善有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企业要消除"市场换技术等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认识误区,避免侧重于短期绩效目标而忽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君博
本文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模型和确定性的非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5年间的技术效率变迁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改进并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成为限制未来经济发展的隐患。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锡荣 周长玲
基于5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90~2010年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多阶段可变规模报酬算法估计了世界生产前沿,分析了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的距离变化趋势,勾绘了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轨迹。研究表明:美、日两国代表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韩紧随其后。相对于美国,我国的生产水平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但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这一追赶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1990~1991年的距离遥远阶段、1992~1994年的距离快速缩小阶段、1995~2001年的距离中速缩小阶段和2002~2010年的距离接近阶段。按此追赶轨迹,我国大致可以在2018年达到韩国目前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
关键词:
生产前沿 技术追赶 创新转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春平 徐长生
一、引言宏观经济学主要划分了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两大研究领域,即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增长理论研究经济的长期趋势,一般设定短期波动对长期趋势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经济系统存在确定性的潜在增长趋势。因此增长理论主要考虑增长速度的决定问题,在此基础上如果存在惟一的稳态(steady-state),则可以进一步考虑收敛速度,分析增长的差异,这种分析构成增长理论的基准框架和步骤。而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主要内容,主要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在研究时设定潜在增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枫 樊士德
在总结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的基础上,给出中国经济能够顺利实现赶超的理论证明及实现条件,认为技术进步路径将会大致依次经历如下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由模仿向创新过渡阶段和创新阶段。模型中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当某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动力系统的稳态点就会使得技术进步路径收敛到模仿阶段,国家也因此会陷于经济停滞的模仿陷阱状态。政府可以通过扭曲本国生产要素价格和本币贬值,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这对于陷于模仿陷阱的国家摆脱经济停滞状态极为有效,亦能够加快赶超国家的增长速度。如果中国由模仿到创新的过渡阶段业已来临,那么对外模仿、吸引外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会出现下降,而自主研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显著上升。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政府就应逐渐减低对经济的扭曲,将生产资源的定价权逐步交还给市场。
关键词:
模仿 创新 技术进步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景荣 刘冬冬 王亚飞
文章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自主R&D、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考察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自主R&D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影响;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适宜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但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适宜技术进步路径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依靠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中部地区则不适宜运用国外技术引进来促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