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42)
2023(13778)
2022(11584)
2021(10530)
2020(8558)
2019(19124)
2018(18822)
2017(35097)
2016(18467)
2015(20829)
2014(20491)
2013(20408)
2012(19417)
2011(17987)
2010(18281)
2009(17152)
2008(16720)
2007(15143)
2006(13923)
2005(13066)
作者
(54332)
(45340)
(44920)
(42981)
(29094)
(21550)
(20230)
(17399)
(17217)
(16181)
(15819)
(14960)
(14732)
(14613)
(14326)
(14037)
(13393)
(13072)
(13008)
(12577)
(11772)
(11138)
(10947)
(10592)
(10289)
(10230)
(9926)
(9813)
(9129)
(8908)
学科
(101183)
经济(101099)
管理(51046)
(49490)
(37413)
企业(37413)
方法(32245)
中国(30982)
数学(27822)
数学方法(27628)
地方(26119)
(25166)
业经(20790)
(19077)
贸易(19061)
(18465)
(18225)
农业(17527)
技术(17497)
(17459)
(16378)
地方经济(16203)
(15579)
金融(15577)
(15444)
银行(15424)
(15079)
(14678)
环境(14595)
理论(12539)
机构
学院(276976)
大学(276058)
(130415)
经济(128098)
研究(106482)
管理(98111)
理学(82057)
中国(81977)
理学院(81055)
管理学(79893)
管理学院(79346)
科学(60149)
(60025)
(57495)
(54462)
研究所(48764)
中心(46154)
财经(44681)
(42685)
(42212)
经济学(42202)
(40547)
北京(39269)
(39124)
师范(38797)
经济学院(37642)
(37529)
业大(34740)
(34270)
财经大学(32701)
基金
项目(171139)
科学(135471)
研究(130294)
基金(123711)
(107314)
国家(106427)
科学基金(89964)
社会(86208)
社会科(81933)
社会科学(81919)
(65430)
基金项目(63180)
教育(59060)
(55041)
自然(52690)
自然科(51475)
自然科学(51463)
编号(51354)
资助(50755)
自然科学基金(50569)
(43495)
成果(43064)
重点(39506)
(38897)
课题(37563)
国家社会(37058)
(36159)
发展(35988)
(35410)
创新(34065)
期刊
(159109)
经济(159109)
研究(96176)
中国(63048)
(43198)
(41004)
管理(40421)
学报(39383)
科学(38806)
教育(34019)
大学(30447)
(29481)
金融(29481)
农业(28480)
学学(28338)
经济研究(27233)
技术(26611)
财经(24411)
业经(23949)
(21406)
问题(20534)
(18978)
国际(17338)
世界(17292)
技术经济(16422)
(15589)
(13672)
论坛(13672)
统计(12936)
经济问题(12756)
共检索到451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龚刚  黄春媛  张前程  陈维涛  赵亮亮  
从宏观上讲,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理解为投资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产业结构上看,这是中国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承接发达国家部分产业转移,从而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寻得一份定位(加工和组装)的结果。中国这样一种增长方式必然意味着其对外部条件的极大依赖(其中,技术引进是此种依赖最为突出的表现);这样一种增长过程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然而,当剩余劳动力消耗完成以后,中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技术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将不可持续。为此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从技术引进型向自主研发和创新型的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这必将成为未来中国主要的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振全  于震  
2002下半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不断上升,2003年上半年虽然经历了"非典"这样突发性事件的冲击,但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势头,2003年全年GDP增长9.1%,进入了一个基于住宅消费需求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发展阶段。由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可知,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来决定。国内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出口和投资受世界政治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国内需求增长才是促使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和持续发展的可依靠的支撑力量。尤其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良性循环的保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海鸣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孙海鸣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要素替代分析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各种类型的结构变动,是增长的衍生物或逻辑结果。虽然,结构变动的优劣,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数量或质量,但是,它不会影响经济增长是财富积累主体来源的基本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曾繁华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转变的阶段划分与目标定位曾繁华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历经上百时间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上,选择那种类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由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未兵  傅元海  王展祥  
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仅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论上,由于技术引进依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逆向溢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受技术差距、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任保平  李梦欣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的历史起点,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我国面临重塑经济增长动力的艰巨任务,亟需构建起质量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创造前提,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新阶段质量型增长动力转换的内容包括: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从经济结构多元化转向经济结构高级化;从制度构建转向制度创新;从需求刺激转向供给结构改革。质量型经济新阶段动力转换的难点在于:经济增长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增长中创新能力欠缺。新阶段质量型增长动力重塑的思路及对策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聚经济发展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有效转...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镜华  
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储蓄是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变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使用的储蓄是狭义的储蓄,又称居民储蓄,是指城乡居民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那部分收入,主要指居民储蓄存款,也包括有价证券和手持现金。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社会的储蓄从5%变为12%的过程——以及伴随着这种转变而来的在态度、制度和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尚勇  
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关键把科教兴市工作推向新阶段尚勇国家科委政策体改司司长一、正确认识科教兴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我国科教兴市工作从80年代后期起步,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几年的试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卫斌  陈彬  蒋松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10余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支撑力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一个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决定的,能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本文所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有两个含义:第一,改革前后作为两大阶段相比,改革之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新的阶段;第二,与改革后这一阶段已经发生的四次周期波动相比,即将来临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振华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周振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作为一种长期方针,是一个总的努力方向。但在具体操作中,则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具体情况有区别、分步骤地实施。因此,就有必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扬  
以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为起点,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开始进入一种"新常态"。在新的发展阶段,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已然开始。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也已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在高度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宏观经济运行的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挤出增长率中的水分,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与质量。与此对应,宏观调控则应抛弃需求管理的传统范式,着力通过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通过推进新一轮改革,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妥善应对美国量宽退出的影响;应积极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扬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本文重点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讨论金融改革问题。首先对实体经济、金融经济、服务业概念进行了辨析和正本清源,接下来探讨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方面的五大变化,即: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人口结构、城镇化和工业化,特别是这些发展变化对金融发展提出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今后若干年我国金融改革的要点:(1)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改革:从重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2)调控体系: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体系;(3)完善宏观调控体制机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4)金融改革:基本形成市场价格基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连城  
一、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速度又是与一国的经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设想一个坐标,坐标的纵轴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横轴表示一国的经济规模,坐标中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