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8)
- 2023(10841)
- 2022(9076)
- 2021(8932)
- 2020(7372)
- 2019(17255)
- 2018(16993)
- 2017(32450)
- 2016(17750)
- 2015(20406)
- 2014(20059)
- 2013(20018)
- 2012(18310)
- 2011(16567)
- 2010(16991)
- 2009(15848)
- 2008(15702)
- 2007(14085)
- 2006(12673)
- 2005(11415)
- 学科
- 济(80983)
- 经济(80897)
- 业(52508)
- 农(50358)
- 管理(41795)
- 农业(33509)
- 方法(33461)
- 数学(30853)
- 数学方法(30270)
- 企(30242)
- 企业(30242)
- 中国(26016)
- 业经(21030)
- 财(16987)
- 制(16535)
- 贸(16157)
- 贸易(16146)
- 易(15870)
- 地方(14596)
- 发(13535)
- 学(13511)
- 农业经济(12522)
- 银(12487)
- 银行(12473)
- 行(12002)
- 策(11628)
- 体(11498)
- 融(11097)
- 金融(11095)
- 发展(11078)
- 机构
- 学院(255313)
- 大学(251648)
- 济(114805)
- 经济(112805)
- 管理(96563)
- 研究(91051)
- 理学(83224)
- 理学院(82364)
- 管理学(80714)
- 管理学院(80284)
- 中国(73604)
- 农(60192)
- 科学(53486)
- 京(53208)
- 财(48594)
- 所(46691)
- 农业(45862)
- 中心(42224)
- 研究所(42087)
- 业大(42086)
- 财经(38448)
- 江(37627)
- 经济学(35607)
- 经(35202)
- 北京(34095)
- 范(32635)
- 师范(32351)
- 经济学院(32028)
- 院(31004)
- 州(29526)
- 基金
- 项目(167270)
- 科学(133239)
- 研究(123947)
- 基金(123859)
- 家(108114)
- 国家(107187)
- 科学基金(91717)
- 社会(80964)
- 社会科(76400)
- 社会科学(76382)
- 基金项目(64339)
- 省(64243)
- 自然(57528)
- 自然科(56306)
- 自然科学(56298)
- 教育(56196)
- 自然科学基金(55287)
- 划(53735)
- 资助(51482)
- 编号(50245)
- 成果(40825)
- 部(38362)
- 重点(37377)
- 发(37193)
- 国家社会(34528)
- 创(34520)
- 课题(34435)
- 农(34021)
- 教育部(32747)
- 创新(32337)
- 期刊
- 济(131417)
- 经济(131417)
- 研究(76827)
- 农(65325)
- 中国(56797)
- 农业(44479)
- 学报(39396)
- 科学(39059)
- 财(34912)
- 管理(32456)
- 大学(31262)
- 学学(29803)
- 融(28122)
- 金融(28122)
- 业经(25914)
- 教育(25040)
- 技术(22025)
- 业(21293)
- 经济研究(19646)
- 财经(19234)
- 问题(18901)
- 经(16665)
- 世界(16135)
- 农业经济(15131)
- 农村(14971)
- 村(14971)
- 版(14302)
- 统计(13927)
- 贸(13867)
- 技术经济(13227)
共检索到391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传岩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立金
本文利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发现转移的结果是引起了城市失业率的提高,说明目前向城市转移这一途径的潜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蒋智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罗宇 吴玉斌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建筑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敬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平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蒋序怀 胡广
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矛盾 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