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6)
2023(4260)
2022(3764)
2021(3671)
2020(3142)
2019(7119)
2018(7256)
2017(15440)
2016(8422)
2015(9480)
2014(9592)
2013(9590)
2012(9301)
2011(8595)
2010(8961)
2009(8784)
2008(8682)
2007(8031)
2006(7586)
2005(7082)
作者
(23814)
(19478)
(19453)
(18845)
(12617)
(9098)
(9054)
(7396)
(7376)
(7304)
(6511)
(6322)
(6302)
(6260)
(6174)
(6069)
(5833)
(5789)
(5751)
(5716)
(5034)
(4836)
(4768)
(4544)
(4544)
(4484)
(4368)
(4360)
(3901)
(3797)
学科
(32651)
经济(32611)
管理(25062)
(23845)
(17829)
企业(17829)
方法(13151)
中国(12591)
数学(12046)
数学方法(11887)
(11547)
(10518)
(10180)
(8811)
银行(8809)
(8783)
贸易(8773)
(8678)
(8629)
(8494)
(7339)
税收(7045)
(6998)
农业(6829)
(6742)
金融(6742)
及其(6727)
业经(6611)
政策(6268)
(5890)
机构
学院(124371)
大学(123069)
(56466)
经济(55155)
管理(47608)
研究(42271)
理学(39712)
理学院(39320)
管理学(38829)
管理学院(38572)
中国(36143)
(30740)
(26225)
财经(22979)
科学(22134)
(21283)
(20669)
中心(19660)
(19644)
研究所(18554)
北京(17523)
经济学(17214)
财经大学(16765)
(16515)
(15791)
(15738)
师范(15655)
经济学院(15551)
(15007)
业大(13977)
基金
项目(68825)
研究(55112)
科学(54181)
基金(49134)
(40894)
国家(40517)
社会(34318)
科学基金(34304)
社会科(32555)
社会科学(32548)
(25832)
教育(25444)
基金项目(24772)
编号(23976)
(22152)
资助(21511)
成果(21349)
自然(20279)
自然科(19736)
自然科学(19730)
自然科学基金(19369)
课题(16802)
(16428)
(15587)
重点(15185)
(15048)
项目编号(14448)
教育部(14281)
(13992)
人文(13986)
期刊
(67667)
经济(67667)
研究(44456)
中国(23626)
(21598)
(19530)
金融(19530)
管理(18587)
(15507)
教育(14105)
科学(13348)
学报(13056)
业经(11720)
经济研究(11481)
财经(11460)
大学(10660)
农业(10385)
技术(10364)
学学(9837)
(9823)
问题(9455)
(9335)
国际(8115)
理论(7862)
实践(7089)
(7089)
商业(6670)
现代(6384)
技术经济(6295)
统计(5892)
共检索到202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子标  郝云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冯子标  郝云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战明华,潘伟光  
On the beginning,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ses th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effect of the rate and from this we find two characteristics. Then based on this and as a fact that our economy is divided, we analyse the economic effect of the rate policy on theory. For this we get three conclusions: Firstly,the rate substitute effect of the consumption is obscure as the rate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are divided. Secondly,the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is low as the real economic sectors are divided. Thirdly,the investment effciency of the individuals economic sectors is also low down as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dirided.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陕西财经学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宏观对策研究组  
从1996 年开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由治理通货膨胀,转向刺激需求、调整结构、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三年多来,央行连续七次降低利率,幅度之大,频率之快,史无前例。这种“廉价”的货币政策,使资金“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下调。按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为标准,存款利率下降近80% ,贷款利率下降52% 。中长期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达60% 。按照常规理论讲,连续大幅度降息,能从两个方面刺激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是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宏观经济仍然处于市场无热货,投资无热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两相低迷的状态。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迫使我们面临着如何评价利率政策的绩效...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刘媛媛  
我国目前尚未完全扭转通货紧缩。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人民币利率连续数次降低,名义利率进入了近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降息是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手段之一,有观点认为利率政策失灵,我国已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尚未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的结论。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继续下调的空间非常有限,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结合财政政策和其他诸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配套改革措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晓朴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1日起再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样,1996年以来央行已连续5次调低利率)。当前,在宏观环境业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货币当局有必要重新认识利率和汇率政策间的联系,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利率调整对汇率水平的影响,以确保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孙彬彬  
文章回顾本轮宽松周期中的两次降息,指出其共性特征是降息前有高层定调、信贷社融状况不稳定,及面临显著提振经济主体信心和市场预期的压力。文章指出临显著提振经济主体信心和市场预期的压力。文章指出,1月不满足降息基本条件,政策当局仍珍惜正常1的宏观操作空间、降息必要性不足的宏观操作空间、降息必要性不足,货币政策效力更多依赖结构性而非总量调节。未降息并不影响央行强调的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磊  
英国央行2016年8月4日将基准利率下调至历史低点,并表示将购买政府和公司债券,这一举措是英国公投脱欧后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的一部分。分析人士警告称,面对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对英国经济作用有限,还需辅以财政政策。英国央行将主要利率从0.5%下调至0.25%,为英国央行322年历史中的一个低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廖淑萍  刘津含  
从2019年初开始,全球央行不断开启降息模式,先后有28个国家或地区选择了不同程度的降息,其中印度已连续四次降息,而美联储在7月议息会议后宣布降息25个基点,引发市场最广泛关注。本轮降息潮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贸易摩擦升级导致的悲观预期。部分国家出口下滑、通胀低迷、国内外投资疲软等也是引发降息的主要原因。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降息在一定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宪容  
在2012年5月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际,央行7日突然决定降息,这是央行从2008年12月23日以来首次降息。同时更为关注的,也是央行首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对于市场的意义不可低估。尽管4月公布的数据差于市场预期,随着经济政策转向稳增长,市场都希望央行尽快放松货币政策。但是从央行公布的第一季度的货币政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静文  
11月21日,央行宣布从次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40个基点至5.6%,一年期存款利率基准下调25个基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1.2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央行为何放弃年初以来"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重新采取降息这一具备"刺激"特征的手段,自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央行非对称降息基于四个考量因素此次降息,是央行自2012年7月以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